孫謙
2013年8月25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政法戰線的杰出領導人、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劉復之同志因病與世長辭,到今天已經100天了。
劉復之同志是人民政法事業的功勛元老,是全國檢察干警愛戴的老檢察長,也是我尊敬的老領導。回憶25年前在他直接領導下工作的日子,回想他的諄諄教誨,心中禁不住涌起陣陣暖流。雖然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無盡的思念依然縈繞在我的心頭。
追尋真理的忠誠戰士
劉復之同志在爭取民族獨立、自由和解放的斗爭中追尋真理,在革命戰爭的硝煙烈火中經受鍛煉,在推進新中國建設中建功立業。
1917年3月,劉復之同志出生在廣東梅縣一個華僑家庭,原名劉成慶,1938年進入中央黨校學習時改用現在的名字。他6歲讀私塾,在老師影響下,少年時的劉復之對梅縣以外的世界就十分憧憬。
1934年,17歲的劉復之子承父業,到香港學做生意,從此邁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在香港的幾年,他不僅開闊了眼界,接觸了新的社會思潮,也逐漸增強了關心國家興亡的意識。他訂閱進步書籍,了解內地救國圖存的形勢,心中產生了對共產黨的向往。這一時期,香港社會抗日救國思潮涌動,國內也發生了“兩廣倒蔣事變”、“七君子事件”以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抗日救國的浪潮一陣陣沖擊著年輕的劉復之。特別是,他從報紙上知道了陝北有紅軍,也隱約聽到了國共談判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消息,於是暗下決心,要去延安尋找中國共產黨。
1937年10月,20歲的劉復之在兩個哥哥的支持下,放棄在香港舒適安逸的生活投身革命。他脫下西服,理了平頭,懷揣地下黨的介紹信,從香港出發,經過廣州、武漢、鄭州、西安等城市,歷時兩個多月,輾轉5000余公裡,終於來到他心之所系的革命聖地延安,從此走進了人民軍隊,走上了抗日戰場。
在延安10個多月,他先后在“陝北公學”和中共中央黨校學習,系統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他既有幸聆聽過毛澤東、張聞天、李富春、項英、彭真等人的時政報告,也聽過王若飛、肖勁光、王首道、成仿吾、王鶴壽等人的課堂講授。在一次廣場大會上,毛澤東給學員們作報告,講述抗日戰爭形勢,面前隻擺一張小桌子,下面放一個木炭火盆,共產黨領袖偉大而平凡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
1938年10月,21歲的劉復之被組織選中,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身邊擔任秘書。在三個月時間裡,他兩次陪同朱總司令渡過黃河,來到山西吉縣、平陸,與國民黨軍閥閻錫山、衛立煌進行會晤會談。他協助朱總司令起草講稿、處理事務、保護朱總司令安全,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擔的各項工作,受到朱總司令的高度贊揚。1938年12月初,劉復之結束了在朱德身邊的服務工作,在組織安排下,來到山西黎城129師給師長劉伯承擔任秘書。1940年春,中共中央成立太行軍政委員會,鄧小平任書記,劉復之又改任鄧小平同志秘書。在前后為三位領導擔任秘書的時間裡,他既為朱德總司令起草過講話提綱,又為劉伯承師長草擬過“快郵代電”,也被鄧小平指名擔任過“黎城會議”的記錄,還被安排給軍官輪訓隊的將領們上過政治課,雖然時間不算很長,但是朱德、劉伯承、鄧小平對他的關懷、教育讓他終生受益,特別是三位領導的指揮藝術和領導風格使他耳濡目染,這對他以后形成自身的領導和工作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艱苦的抗戰歲月中,他隨軍轉戰太行山、冀南平原和晉察冀地區,參加了師部二梯隊在山西昔陽皋落、河北贊皇羊角地區的反掃蕩行動,奉命帶隊籌糧、開荒生產,經歷整風審干運動,在上黨戰役中參加攻城戰斗等,危險、艱苦、快節奏的軍事生活,練就了他一雙“鐵腳板”,也鍛造了他的意志品質。劉復之在這一時期迅速成長,很快成為獨當一面的優秀干部。
1946年后,劉復之先后在晉冀魯豫中央局社會部、中共中央華北局社會部工作,其間參與領導了山東陽谷的土地改革,為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鞏固根據地民主政權作出了貢獻。1949年全國解放,他進入公安部。其間經歷了“鎮反”、“三反”、“四清”運動,擔任過“肅反”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清查出一批暗藏的特務,保衛了新生的人民政權。豐富的革命經歷使他受到極大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