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人:史 策
⒋醫療衛生已有基本保障
《才溪鄉調查》中提到醫療衛生處僅寥寥數字:有“一家江西人開的藥店”。估計像當時閩西的其他農村一樣,有個把能看點頭痛腦熱的鄉下郎中。而現在狀況發生了極大變化。鎮上已有一所人員設備較齊全的衛生院,有40個衛生技術人員(其中1個副主任醫師)、9名護士、50張病床﹔各村共有22個衛生所(含診所),17個鄉村醫生,每村都有一兩個鄉醫。鎮村院所除了看病,還管防疫,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有21917人,參保率達95%。並與上杭縣城裡未參加醫保的居民一樣,每年每人的醫療費標准是340元,其中個人繳60元,其余280元由省縣政府支付,慢性病和大病最多可報銷8萬元。
⒌文化教育有了長足進步
《才溪鄉調查》最后部分對上下才溪鄉的教育文化情況作了詳細記錄。在上才溪,“日學。四個,共一校長,各一教員”﹔“全鄉一至十五歲兒童六百多人,內六歲至十五歲的三百二十三人,此數內入日校的一百四十一人,入區蘇勞動學校的三十七人,尚有一百四十五人失學”。“夜學。四個,無校長,教員由日學教員兼。學生共一百二十多人,多是女子。”“識字班。二十四組,每組十人,共二百四十人,每五天由夜學教員發五個新字去認。每組一個組長,男女均有。因老,因工作,因小孩牽累,不能入夜學的,便入識字班。”在下才溪,“日學。五個,共一校長、各一教員”。“學生共二百一十多人”。“夜學。8個,無校長,教員五個由日校教員兼,三個是另找來的”﹔“學生共二百四十人”﹔“識字班二十六組,共二百六十人”。據此可以測算,當時整個才溪鄉失學兒童少年約200人,約佔1/4。青壯年進夜學和識字班的有860人,文盲約佔1/3多。用當下的標准評判,當時全鄉算有文化者皆不過是小學程度以下和接受過啟蒙教育。文化生活僅限於聽讀報、看牆報和新劇團演出。而今天才溪的文教情況與過去比不可同日而語。全鎮現有完整中學1所,在校學生1531人,專職教師181人﹔中心小學3所,學生1003人,專職教師94人,適齡青少年都已入學﹔2所幼兒園,收納兒童810人,教師和阿姨21人。2012年高考中才溪中學上本科線的有206人,15-55歲人群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在80%以上,55歲以上人群中則大多是初中以下程度,極少數高齡老年人為文盲。鎮上現有1家電影院、3家網吧和1個文化中心,各村已通閉路電視與寬帶,設有少量圖書的“農家書屋”,有的村有簡易的老年活動室,過年過節時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民俗活動。
后續發展面臨挑戰
才溪的變化與上世紀30年代比,稱“巨大”不為過,但即便不用實際數據,僅憑第一感覺也可以意識到它仍然還是農村。與近在43公裡外的上杭縣城、100公裡外的龍岩市相比較,無論是生活環境條件還是經濟社會條件,差距都顯而易見。
⒈農業經濟狀況大體上尚處傳統狀態,人均收入還比較低
全鎮117832畝山林、14325畝耕地中,雖然種植優質稻推廣到1萬多畝,建起紅毛豆、檳榔芋、烤煙基地1160畝,另種有臍橙4500畝、形成9個基地,年產量2500噸,產運銷一條龍遠銷港澳,產值600多萬元,但佔全鎮山林耕地面積和總產值的比例並不算大。大部分還屬傳統耕作經營方式,現代化、規模化生產經營管理佔比也較小,糧食與經濟作物的深加工更少。號稱“福建名牌農產品”的“才溪臍橙”也不過隻佔山林和耕地總面積約3.4%。生豬和家禽養殖雖分別達1.35萬頭與11萬多隻,多限於屠宰賣肉而已,談不上深加工,沒有形成現代化肉制品加工業。
2012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8943元,同年福建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是996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055元﹔全國農民前項收入是7917元,后一項收入是24565元。可見,僅就農村居民而言,才溪人均年收入雖然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福建省內未達到中等水平,與全國和省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差約三分之一。
⒉交通便捷度仍不夠高,基礎設施較簡陋
鎮與村之間雖然都已修筑水泥路,但去黃竹、下王、龍實、才民等幾個經濟落后村的路都很窄,車輛僅能單行。以2012年“一事一議”中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為例,嶺和、溪北、中興、曾坑、下王、陳坑6個村的路基、環村、農民公園、道路硬化4個工程項目,總投資250.47萬元,村民籌資及以資代勞達160.74萬元,佔64.2%,而縣與省財政投入是82.92萬元,僅佔33.1%,其余為社會捐贈。當然,由於有兩條交通干道穿鎮而過,鎮上有汽車站,村民的來往、出行比過去方便多了,但顯然也不是那麼便捷。各村居民外出,除較近的六七個村以外,其他都要步行或乘簡易車兩三公裡、甚至十多公裡到鎮上轉車。
鎮政府《2012年工作報告》雖提出要“亮化、綠化、美化、潔化”才溪的口號,但僅限於鎮上兩條街道。其他地方和各村的道路路燈維護、下水道、路旁花草樹木及歇腳亭台等大多粗糙或空白。鎮上現設有20多個黨政部門,工作人員達80多個,但市政園林類管理機構“村建站”僅兩個人。
⒊服務業欠發達,社會事業剛剛起步
鎮上有一家用於接待賓客的才溪山庄,另有2家小型超市、8家旅店、1間煤氣店、5個快遞店、1家加油站,以及若干簡小的餐館、食品店、銀行網點等。各村大多隻有一兩個煙酒食品小賣鋪,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所開設、為本村服務。此外,便沒有像樣的酒樓、茶館、書店及音像制品店等。
鎮衛生院和各村衛生所醫生中有1個是副高及10個主治醫師,中小學的中高級教師達219個,但條件所限,談不上擁有優質醫療、教育資源,難與城裡比高低。要看疑難重症,或者上更好一些的學校,起碼得到上杭。防災救災抗災等需要較大投入的基礎設施,短時間內難以真正落到實處。
⒋生態環境仍不理想
屋周路旁、溪邊岸上,沒有綠化,大多雜亂而長滿野草。穿鎮而過的才溪河和其他小溝小渠裡及岸邊,隨處可見沒有被沖走的垃圾。鎮上雖有七八處公廁,但潔淨的不多。鎮政府在《2012年工作報告》中雖已提出要“做好垃圾清掃、清運、焚燒及河道保潔工作,並將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從集鎮擴展到10個行政村,實行‘戶集、村收、鎮清運’模式,由保潔公司定線、定位、定時清運”,“積極開展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前期工作”,並已分別投入90多萬元和約600萬元,但從后期財力、人力的限制看,以及人的素質和相應管理、監督等原因,要完全實現沒有那麼容易。鎮上已開工修建佔地50畝的紀念碑公園,以及15畝的農民公園,但后期的管護倘若跟不上,建起來也不見得能成為理想的舒適休憩、愉快娛樂或進行文體活動的園地。至於大眾化的體育場館、科普場所等則沒有。
⒌鄉村治理存在問題,缺少優秀人力資源
與全國其他類似農村基本無異,鎮上有黨委、政府、人大主席團等,日常工作主要是應對上級的各種檢查、評比。由於精英多外流和經濟重點外移,村自治重要性與受關注程度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也多是應付檢查評比,流於形式。對照《才溪鄉調查》,感覺到無論是熱情、積極性,還是代表性、民主性及組織性,顯然不如蘇維埃時代。
才溪的人力資本存量越來越少,正效益不斷外溢,流向龍岩、廈門及廣東的一些發達城市,幾乎沒有回流。高中生隻要考上城裡的大學就不回來。這麼多年考出去回來創業就業的實際隻有一名福建農大的畢業生,因有殘疾不便在外而回鄉創辦花草種植合作社。概言之,與其他許多農村一樣,才溪在逐漸空殼化。仍住在鎮上村裡的大多是歲數較大的已婚婦女及老人、兒童,人們戲稱“386061留守部隊”。以黃竹村為例,379個村民,除支書、村主任、文書3個人外,其余130多個青壯年全部外出務工。與鎮上幾個干部交談,他們也認為才溪與上杭縣城的差距,起碼在十幾年以上,與遠點的龍岩市比則在二三十年以上,與遠方的福廈北上廣比,差距則就更大了。
才溪恰似來到一個歷史的岔路口,需要再次選擇正確的目標、方向與道路,才能繼續向前發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