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向毛澤東學習》圖書連載

十、向毛澤東學知人善任

2013年12月03日16: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在抗戰初期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干部。在一個四億五千萬人的中國裡面,進行歷史上空前的大革命,如果領導者是一個狹隘的小團體是不行的,黨內僅有一些委瑣不識大體、沒有遠見、沒有能力的領袖和干部也是不行的。”“隻有依靠成千成萬的好干部,革命的方針與辦法才能執行,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戰爭才能出現於中國,才能最后戰勝敵人。”為此,他還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毛澤東把“用干部”作為領導者的兩大責任之一。1967年6月7日,他向人談到,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原因之一就在於用人得當。毛澤東還稱贊過唐朝的武則天,說“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其實,這也是他的用人之道,是他個人對“用干部”的總結,他本人正是這樣做的,從而才使他成為知人善任的能手。

識人之智

千裡馬常有,但伯樂不常有。領導干部要善於做伯樂,發現人才。唐太宗曾感嘆,“何代無賢?但患遺而不知耳”。任何時候,以中國之大,賢才並不缺,就看治國者或當政者是否具有慧眼。古人雲:亂世出英雄,何以如此呢?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太平之世,往往庸人當道,英才淹沒於眾而不顯。三國時,如果不是戰亂,劉備也不會三顧茅廬。

毛澤東所處的時代,亂治交織,人才的標准也與古代大為不同。因此,他看人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眼光。“識人之智”,其實就是毛澤東說的“善於識別干部”。他曾引用白居易的“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詩句,來說明識人之難。怎樣才能“識別干部”呢?在他看來,一是“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時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這是識別干部的主要方法”。即要對干部所生活的社會關系、社會經歷和工作表現作全面歷史的分析,而不能以點掩面、以偏概全。二是在實踐中識別和考察干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在群眾斗爭中產生的,是在革命大風大浪的鍛煉中成長的。應當在長期的群眾斗爭中,考察和識別干部,挑選和培養接班人。”三是依靠群眾。他多次講道,識別和考察干部必須走群眾路線。干部好還是不好,有何特長和能力,群眾最有發言權。在江西斗爭時期,毛澤東對羅榮桓的選用集中體現了這三點。

1930年,林彪被任命為紅四軍軍長,但軍政委一職讓誰擔任令毛澤東頗費腦筋。因為林彪這個人性格有點古怪,平時少言寡語,別人很難與他交流和共事,自他擔任28團團長以來,同歷屆黨代表的關系都不好。經過慎重考慮,毛澤東最后選中了紅四軍第二縱隊的黨代表羅榮桓,“榮桓同志是個老實人,而又有很強的原則性,能顧全大局,一向對己嚴,待人寬,做政治工作就需要這樣的干部”。井岡山斗爭時,毛澤東就發現了他許多可貴的品質:凡是要求戰士做的,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時沖鋒在前,退卻時掩護在后﹔行軍時為病號扛槍,宿營時下班查鋪。羅榮桓上任后果然不負所望,把紅四軍的政治工作包括后勤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即使林彪對他也無可挑剔。正是由於毛澤東的重用,羅榮桓后來在軍隊政治工作方面成就卓著,從而使他成為唯一的一位政工干部出身的元帥。他去世后,毛澤東專門寫了一首七律詩,即《吊羅榮桓同志》,其中有:“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充分表達了對他的深情和倚重。

反映毛澤東“識人之智”的另一個典型例子,是他對粟裕的發現和重用。抗日戰爭時,粟裕卓越的軍事才能已為毛澤東覺察。1945年9月,他被任命為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內戰爆發后,他率部以3萬人迎戰國民黨軍12萬人的進攻,七戰七捷。后來華中野戰軍與粟裕的老上級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會合,這就產生了如何行使軍事指揮權的問題。1946年10月15日,毛澤東電令: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當陳毅將第一個戰役方案報軍委時,毛澤東還專門去電詢問此案是否和粟裕研究過,可見他對粟裕不同尋常的重視和信任。后來粟裕具體組織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戰役,均獲大勝,其中萊蕪戰役創造了3天之內殲敵7萬余人的紀錄,陳毅稱贊粟裕的指揮是“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后,中共中央根據戰略形勢決定,從中原戰場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以調動中原戰場上的國民黨主力部隊,把戰爭進一步引向敵人的大后方。然而,粟裕經過研究認為,此舉不一定能達到吸引敵軍的目的,反而減少了中原地區的作戰力量,不如集中兵力於中原地區,大量殲滅敵人,從而改變整個戰局。為此,他三次致電直陳中央。1948年1月22日,他向中央軍委發出“子養電”﹔1月31日,又發出一份長達2000字的電報,重申“子養電”的看法﹔4月18日,再次“斗膽直陳”。當然,在不斷陳情自己看法的過程中,他也表示做好南下的准備,等待中央的進一步命令。毛澤東對粟裕的不同意見非常重視,通知他到中央直接匯報,最后決定採納他的建議。后來,戰爭的實際進程恰如粟裕所料。如果不是毛澤東獨具慧眼,一下子看出了粟裕的軍事才能,至少中原戰場不會那麼順利。

如何識人或知人?毛澤東重“才”更重“德”,尤其強調“德才兼備”。德,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思想作風,不同時代賦予德的內容不盡相同。在毛澤東看來,“德”是統帥,是靈魂,是管政治方向和政治觀點的。他曾提出六條“賢才”的標准,即“能否堅決地執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不難發現,其中,隻有一條是“才”,其余都屬於“德”的范疇,就是說,政治、能力,不能缺一,但以政治為主。對此,陳雲后來作了進一步發揮:德才兼備,以德為主。鄧小平也多次指出:“我們選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備。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這集中體現了共產黨的用人觀。

不過,重“德”但不能輕“才”。毛澤東曾說:“一定要反對不問政治的傾向﹔但是,專搞政治,不懂技術,不懂業務,也不行。”后來,毛澤東稱之為“又紅又專”,“紅與專、政治與業務的關系,是兩個對立物的統一”﹔“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這是毫無疑義的,年年如此,永遠如此。這就是又紅又專”。意思是說,好的干部是紅與專的統一體,缺一不可。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中進一步指出:“‘紅’就是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專’就是學習和掌握現代化建設的專業知識,成為本職工作的內行和能手。專不等於紅,但紅必須專。”顯然,那些隻善於政治表現、做表面文章的人不是黨的好干部。只是現實的政治生活中,一些會喊會叫的人往往因“聽話”而受重用﹔相反,那些真正有才的碩學之士,並不是不“紅”,卻往往因不善於或不願於“表現”,而被認為“清高”,或拒之千裡,或備受冷落。所以,領導者對“紅”一定要有深刻的認識,特別是要警惕那些“抬轎子”的人﹔同時,要善於發現有操守之人,不惜登門求賢,“專”者的“紅”能不能表現出來,往往緣於是否能得到領導者的“知遇”。

毛澤東是識別“紅與專”的高手。比如,抗戰時期他對文藝工作者塞克的發現和任用。塞克是著名的歌詞作者,《救國軍歌》、《二月裡來》等當時廣為流傳的歌曲,其歌詞都是他創作的。但他性格直率、倔強,甚至有點孤傲。1938年底到達延安,毛澤東曾親自去看望他。后來,毛澤東邀請一部分黨外文藝工作者談話,塞克即是其中之一。不料起初竟遭到塞克的拒絕,他的理由是毛澤東住處有崗哨,不願前往。毛澤東完全可以不予理會,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竟下令撤去了塞克必經之路上的所有崗哨,從而使塞克欣然赴會。1941年秋,延安成立青年藝術劇院,塞克還被委任為院長。在那時的所有文藝團體領導中,隻有塞克屬於非黨員。某一天,塞克召開一次演出總結大會,結果一個人也沒有到場,原來大家都參加黨的支部大會去了。塞克得知后,趕到支部大會的會場,要求旁聽,遭到拒絕,結果與主持會議的負責人馮文彬差點打起來。事后,塞克寫信給毛澤東予以責問:“黨的負責人對這個問題怎麼看,我要不要工作?這樣子我怎麼工作?”毛澤東看了信,馬上約塞克來談心。等塞克發完牢騷之后,他不無安慰地風趣地說:“是呀,哪有隊伍被別人拉走了,司令員還不知道的事呢?我本來就跟凱豐說過:青年藝術劇院的黨要公開。”此后不久,青年劇院的共產黨員身份都公開了,結果塞克發現,全院一百多人,除了三人外,都是共產黨員,沒想到自己這個非黨分子卻做了一院之長,如此知遇,再有性子,豈能不“紅”、不圖報呢?1943年春,由毛澤東提議,經中共中央批准,塞克作為唯一的一名非黨干部,進入中央黨校學習。毛澤東曾不止一次引用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顯然,其中也包括看人識人同樣要“不拘一格”。這則故事說明,面對桀驁不馴的“專”才,領導者不妨由著他一些。

“識人之智”在毛澤東那裡還表現為對於優秀年輕人的發現和破格重用。林彪被任命為紅四軍軍長時,隻有23歲。據說,井岡山時期,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毛澤東一眼就看上了林彪。他與陳毅三過井岡山,突然樹林裡邊傳來一個聲音,有一個瘦弱的青年在講話:“我們共產黨有槍也有人,將來就可以有天下。”毛澤東問這個人是誰,陳毅告訴他是林彪。領導者對人才要有敏感性,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缺的不是人才,而是眼光。顯然,毛澤東看人的眼光是很敏銳的。再比如,當年不到30歲的吳亮平、艾思奇、田家英等,都被毛澤東委以重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