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三章、主要精力是搞調查而不是寫作

2013年12月17日08: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一生重視調查研究,從來沒有不經過調查研究進行寫作的時候。這形成了毛澤東文風的又一個主要特征:主要精力是搞調查而不是寫作。

一、“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這是毛澤東的著名論斷。這個論斷不是坐在屋子裡想出來的,而是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主要是在反對當時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中產生的。

(一)“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毛澤東一生中做了大量調查,這對於他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對於他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解決中國革命問題,起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這些調查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是尋烏調查。“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就是在這個調查中得出的。

1930年5月,紅四軍在地方武裝配合下攻克尋烏縣城。毛澤東利用紅四軍分散在安遠、尋烏、平遠發動群眾的機會,在縣委書記古柏的協助下,在尋烏接連召開了10多天座談會,進行社會調查。這是他以前沒有過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查。參加調查會的有部分中級干部和下級干部,1個窮秀才,1個破產了的商會會長,1個在知縣衙門管錢糧的已經失了業的小官吏,共11人。從座談會人數和天數判斷,毛澤東平均聽每個人說了近1天的話。調查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毛澤東說過的,這正是對“中國的富農問題我還沒有全般了解的時候,同時我對於商業狀況是完全的門外漢,因此下大力來做這個調查 ”。①

毛澤東把這次調查的結果,整理成《尋烏調查》,內容包括尋烏的政治區別、交通、商業、舊有土地關系、土地斗爭等五章三十九節,八萬多字。具體章節題目是:

第一章 尋烏的政治區劃

第二章 尋烏的交通

(一)水路

(二)陸路

(三)電報

(四)郵政

(五)陸路交通器具

第三章 尋烏的商業

(一)門嶺到梅縣的生意

(二)安遠到梅縣的生意

(三)梅縣到門嶺的生意

(四)梅縣到安遠、信豐的生意

(五)惠州來貨

(六)尋烏的出口貨

(七)尋烏的重要市場

(八)尋烏城

(1)尋烏城是什麼

(2)鹽

(3)雜貨

(4)油

(5)豆

(6)屠坊

(7)酒

(8)水貨

(9)藥材

(10)黃煙

(11)裁縫

(12)傘

(13)木器

(14)伙店

(15)豆腐

(16)理發

(17)打鐵

(18)爆竹

(19)打首飾

(20)打洋鐵

(21)修鐘表

(22)圩場生意

(23)娼妓

(24)同善社

(25)人口成分和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

第四章 尋烏的舊有土地關系

(一)農村人口成分

(二)舊有土地分配

(三)公共地主

A.祖宗地主

B.神道地主

C.政治地主

(四)個人地主

A.大地主

B.中地主

C.大中地主對於生產的態度

D.大中地主的政治思想

E.小地主

(五)富農

(六)貧農

(七)山林制度

(八)剝削狀況

A.地租剝削

1.見面分割

2.量租制

3.“禾頭根下毛飯吃”

4.批田

5.批頭、田信、田東飯

6.谷納、錢納

7.鐵租、非鐵租

8.“要衫褲著去撈”

9.勞役

10.土地買賣

B.高利剝削

1.錢利

2.谷利

3.油利

4.賣奶子

5.打會

C.稅捐剝削

1.錢糧

2.煙酒印花稅

3.屠宰稅

4.護商稅

5.牛捐

6.賭博捐

7.財政局總收入

8.派款借款

(九)尋烏的文化

第五章 尋烏的土地斗爭

(一)分配土地的方法

(二)山林分配問題

(三)池塘分配問題

(四)房屋分配問題

(五)分配土地的區域標准

(六)城郊游民要求分田

(七)每人得田數量及不足生活之補添

(八)留公田問題

(九)分配快慢

(十)一個“平”字

(十一)抵抗平田的人

(十二)原耕總合分配

(十三)暴動在蒔田之后怎樣處理土地

(十四)非農民是否分田

(十五)廢債問題

(十六)土地稅

(十七)土地斗爭中的婦女

經過尋烏調查,毛澤東比較透徹地了解了城市的商業狀況,掌握了城市分配土地的各種情況,為正確制訂城市貧民和商業資產階級的政策,為確定土地分配中用“抽肥補瘦”辦法限制富農的原則,提供了具體翔實的依據。他說:“我作了尋烏調查,才弄清了富農和地主的問題,提出解決富農問題的辦法,不僅要抽多補少,而且要抽肥補瘦,這樣才能使富農、中農、貧農、雇農都過活下去。假若對地主一點土地也不分,叫他們去喝西北風,對富農也隻給一些壞田,使他們半飢半飽,逼得富農造反,貧農、雇農一定陷於孤立。當時有人罵我是富農路線,我看在當時隻有我這辦法是正確的。”毛澤東后來回顧尋烏調查時說:社會是“運動的,變化著的,進步著的。因此,我們的調查,也是長期的。今天需要我們調查,將來我們的兒子、孫子,也要做調查,然后,才能不斷地認識新的事物,獲得新的知識。”毛澤東在總結自己多年調查研究活動之后寫出了《調查工作》一文,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個科學論斷,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人實踐的信條。

(二)“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

在“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個科學論斷發表一年后,毛澤東又對這一論斷進行了正式補充,提出“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的口號。這個口號,是毛澤東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的名義,在《總政治部關於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中提出的。《通知》要求,為使人口和土地狀況的調查材料真實正確,第一必須建立對這一工作的深刻認識,看清楚這一工作的重要﹔第二調查的人要不怕麻煩﹔第三上級政府派出去指導的同志和政治部負責的同志,須將兩張表格的內容及調查時要注意之點,詳細向執行這一工作的同志說清楚。《通知》明確指出,我們的口號是:“一、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二、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①

(三)“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

毛澤東一貫倡導要到社會群眾中去搞調查研究。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指出,“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調查就是解決問題”②﹔闡述社會經濟調查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種社會階級,“是為了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接著定出正確的斗爭策略”﹔批評黨內和紅軍中存在的從“本本”出發的教條主義思想,提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強調“必須努力作實際調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提倡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指出“我們的斗爭需要馬克思主義”,“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強調必須把上級所作的決議、指示同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起來,批評理論脫離實際的作風,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③的科學論斷。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的靈魂的三個基本點,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思想。關於先調查后決策的思想,在毛澤東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章中隨處可見。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強調要重視調查研究,指出,“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①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指出,“共產黨領導機關的基本任務,就在於了解情況和掌握政策兩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謂認識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謂改造世界”,“例如關於宣傳工作,如果不了解敵友我三方的宣傳狀況,我們就無法正確地決定我們的宣傳政策。任何一個部門的工作,都必須先有情況的了解,然后才會有好的處理。在全黨推行調查研究的計劃,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②他在1948年4月8日寫的《再克洛陽后給洛陽前線指揮部的電報》中強調關於佔領城市后的政策,共九條,第五條講:“不要忙於組織城市人民進行民主改革和生活改善的斗爭。要等市政管理有了頭緒,人心已經安定,經過周密調查,弄清情況和籌有妥善解決辦法的時候,才可以按情況酌量處理。”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