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聲
第二,始終關心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逐步提高。
舊中國最大的不公,是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工人、農民等勞動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少數上層人士奢靡生活資料的供應者,自身卻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被奴役的生活。中國共產黨領導他們推翻舊社會,最大的任務就是使他們過上能保持人的尊嚴的好生活。
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報告,闡明了將革命進行到底和革命勝利后的大政方針。其中講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時說:“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務須避免盲目地亂抓亂碰,把中心任務忘記了”。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圍繞著生產建設這一個中心工作並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如果我們在生產工作上無知,不能很快地學會生產工作,不能使生產事業盡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獲得確實的成績,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並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為了改善農民生活,新中國在全國范圍進行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了幫助個體農民克服一家一戶生產中的困難,實行互助合作。在發展經濟的思路上,為了保障世界上人口最多、且不斷增加的大國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改變了蘇聯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建設思路,實行以“農輕重”為序的建設方針。以農業為基礎,重視發展輕工業,既保証了全國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又能支援重工業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開始建立起工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處理農村改變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相互關系上,發生了偏差,以為生產關系向公、向大的方向發展快,生產力的發展也會快。結果事與願違,造成農業生產下降、人民生活困難。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及時調整政策,使農業生產迅速恢復,人民生活穩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總結已有的經驗教訓,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調動了全社會成員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糧食、肉食以及各色各類消費品涌現,文化教育事業大發展。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大變化,收入差距擴大又成為黨和國家關注的大事。黨的十八大指出:“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當前,我們正在為擴展勞動者就業渠道、扶貧濟困,改善居住條件和發展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事業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努力做到勞有業、居有屋、幼有教、老有養、病有醫。全社會正在為人民生活質量再上新台階奮斗。
在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時,強調依法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社會主義中國已成為各民族團結的大家庭。
古人雲: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心一意為各族人民謀幸福,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勝利后能繼續得民心的奧秘,人民共和國強大有力的奧秘,“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條路能走得通的奧秘。
![]() | ![]() |
相關專題 |
· 《紅旗文摘》 ·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 · 毛澤東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