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吳信泉:抗美援朝中的常勝將軍

程  娟

2013年12月30日08:18   來源:《黨史博覽》雜志

原標題:吳信泉:抗美援朝中的常勝將軍

出其不意,直插漢城

1950年12月23日,志司給三十九軍下達了在第三次戰役中的戰斗任務,即命令吳信泉率部在新岱、石湖地段突破敵“三八線”上臨津江防御陣地,直插東豆川,進逼南朝鮮首都漢城。

這次任務非同尋常,臨津江能否突破,關系整個第三次戰役的進展。時間緊迫,從受命之日到12月31日對敵發起攻擊僅有七天時間。吳信泉立即進行戰斗部署,決定以善於正面攻堅的一一六師作為第一梯隊擔任主攻,以能攻善守的一一五師在其右翼並肩突破,以善於迂回穿插的一一七師作為第二梯隊,緊隨一一六師左翼,突破后直插東豆川,切斷敵李承晚軍第六師退路。

兵力部署以后,便是臨津江突破口的選擇。吳信泉命令一一六師派出一個先遣團,到高浪浦裡對臨津江沿岸展開敵情偵察。該團在臨津江探水深、測冰厚、查地形、捉俘虜,然后將掌握的情況及時上報。經過對敵情的認真分析,吳信泉認為敵臨津江防御工事雖不很堅固,但部隊在敵炮火下徒涉過江和攀登較陡峭的江岸,困難是很大的。為保証突破成功,他要求戰士們打草鞋套在鞋上,防止踏冰時滑倒﹔剪開棉褲的褲腳,用雨布做水襪子,腿上擦豬油,利於快速涉水過江﹔還組織力量排除地雷,掃除道路上的障礙。

為快速突破防線,吳信泉來到一一六師,和師、團干部一起沿江勘測,選擇最佳的突破地段。臨津江此時雖已冰封,但結冰不牢固,成千上萬的戰士在開展進攻時,一旦踏破冰層,進攻速度就會受到極大影響。吳信泉和一一六師的指戰員一路仔細勘察,最后在一個水道彎曲處停住了。

吳信泉沿河道望去,對岸向前突出的石崖,把江水逼得彎曲而狹窄。很顯然,這裡是一個較為理想的突破口。這裡雖然容易受到敵交叉火力的封鎖,但因江水流速較緩而結冰牢固,且江岸突出,江面比其他地方要狹窄得多,有利於部隊快速過江。

吳信泉從警衛員手裡拿過望遠鏡,朝對岸仔細觀察了一陣,發現這裡並沒有重兵防守。於是,他決定將這裡作為突破口,命令組織70門火炮壓制敵人火力。另外,他立即組織小部隊到沙尾川、高浪浦裡一帶進行佯攻,迷惑敵人。

12月31日0時,近萬人的突擊部隊和70門火炮,秘密進入距敵陣地僅150多米遠的進攻地帶,進行了一晝夜的靜肅隱蔽。

為了勝利,全體指戰員忍受著嚴寒和飢渴,潛伏在陣地上。中午時分,天公作美,臨津江兩岸雪花紛飛,給陣地鋪設了一層天然偽裝。

12月31日16時40分,一一六師炮兵群把一發發炮彈准確地射向敵人的各個目標,將敵工事、主要火力點全部摧毀。各突擊連的障礙排除組,穿過濃烈的硝煙,迅速排除了江岸上的地雷。

17時零3分,一一六師的戰士們躍出塹壕,在幾十挺輕重機槍的火力掩護下,吶喊著向臨津江守敵發起猛烈沖擊。戰士們僅僅用了5分鐘即突破敵防線,快速地攀越高達10多米的陡崖,像猛虎下山一般向敵軍縱深地帶沖擊,佔領了南岸陣地。一一五師從右翼突破,並接應五十軍過江。一一七師緊隨過江,直插敵人的心臟,斷敵退路,斃俘敵850余人。

1951年1月2日,在志願軍的強大攻勢下,敵全線潰退。撤退中,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的吉普車被撞翻,他當即斃命。

一一六師奉命追擊,打散了李承晚的第一師第十一、十二團,一夜推進15公裡,到達直川裡。一一六師副師長張峰率三四六團攻佔議政府,殲滅美軍兩個排,控制了交通要塞。三四七團在谷裡殲滅英軍二十七旅皇家來復槍團的兩個連。1月4日拂曉,三四八團及三四七團第三營和師部翻過牛耳嶺,行至牛耳裡。下午,三四八團副團長周問樵率領前衛部隊,率先攻進漢城,佔領了南朝鮮總統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