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娟
粉碎敵“屠夫行動計劃”和“撕裂行動計劃”
志願軍佔領漢城后,美軍前線指揮官李奇微為挽回敗局,搞了個所謂“屠夫行動計劃”,妄圖乘志願軍疲勞、援軍未到、補給困難、轉入休整之際,發動進攻,收復漢城,攻佔“三八線”以北地區。
1951年1月27日,志司決定對敵發起第四次戰役。三十九軍奉命開進砥平裡以北的龍頭裡一帶集結,吳信泉命令各師堅決執行戰斗任務。
2月11日晚,一一七師向橫城勇猛穿插,一夜前進38公裡,將橫城西北地區的偽八師退路切斷,造成圍殲該敵的有利態勢。12日,一一七師與南逃之敵激戰一天,不顧敵人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配合友軍殲滅李承晚軍第八師大部和美二師一部,斃敵3300余人,俘敵2500余人,其中美軍800余人,這是志願軍入朝作戰中殲滅敵軍、生擒美軍人數最多的一次戰斗。橫城戰斗的勝利,宣告了敵人“屠夫行動計劃”的破產。橫城大捷受到中朝聯司、聯政通令嘉獎。“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稱吳信泉是“可怕的人”。
14日夜,一一五師組織部隊協同四十軍、四十二軍的兩個師再次向砥平裡之敵發起進攻,敵人以坦克布置外圍防守,火力集中而猛烈。一一五師反復沖鋒,終於在15日凌晨2時左右一度攻進砥平裡街。街內地形狹窄,敵人火力兵力集中,志願軍兵力不易展開,而且四十軍、四十二軍的兩個師分別進攻的228高地和鳳尾山高地都沒攻下,這兩個高地對突入砥平裡街的一一五師威脅極大。一一五師激戰到清晨,后被迫撤回馬山防守。
一一五師審訊俘虜時,得知砥平裡之敵並非原先估計的不到四個營,而是計有美二十三團、法國營、炮兵營和一個坦克中隊共6000余人,目前已構筑了由地堡、蓋溝、交通壕、鐵絲網、地雷等組成的據點式防御工事。志願軍用多建制的部隊以野戰方式進攻敵據點式防御工事是相當困難的。特別是志願軍火力弱,三個師隻有三個炮兵營,加起來才36門炮,臨時再調炮兵已來不及,山路崎嶇,炮靠騾馬牽引困難可想而知。
吳信泉給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發報,講明砥平裡的敵情,請求收回繼續向砥平裡進攻的命令。
鄧華接受了吳信泉的意見,於15日18時30分,下達了撤出砥平裡的命令。
美軍前線指揮官李奇微獲悉志願軍撤出砥平裡后,立即籌劃了“撕裂行動計劃”,企圖在志願軍中線打開缺口,割裂志願軍東西線聯系,抄志願軍西線后路,佔領“鐵三角”。面對敵軍的瘋狂行動,志司決定全線機動防御,爭取兩個月時間,待后續部隊到達再轉入進攻。
三十九軍奉命沿洪川到華川公路兩側及“三八線”以南地區組織防御。這裡正是志願軍的中線防御地區,美軍陸戰一師和騎兵一師兩個王牌師氣勢洶洶地發起了進攻。在這個關系全局的防御地域,三十九軍根據志司組織機動防御的指示,採取有力措施挫敗了敵人的進攻。
吳信泉組織部隊採取有效的機動防御措施與戰術,使三十九軍在預定陣地上堅持運動防御50多天,不但頂住了敵人每天幾萬發炮彈的轟炸,而且以較小的代價給敵以沉重打擊。在堅守華川湖288.4高地的戰斗中,一一五師三四四團一連,在師、團炮火的支持下,創造了一個連打退敵人一個團11次進攻、殲敵600余人的戰績。
4月21日,志願軍發動的第四次戰役結束。三十九軍共殲敵11100多人,和友軍一道,先后粉碎了敵人的“屠夫行動計劃”和“撕裂行動計劃”。
4月22日,中朝軍隊對敵發起攻擊,第五次戰役拉開了帷幕。吳信泉率領三十九軍堅決執行志司命令,圓滿地完成了戰役掩護任務。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