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鄧小平:“家庭是個好東西”

——兼及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領導人有關共產黨人應如何對待家庭的論述

孫業禮

2014年01月06日08:27   來源:《黨的文獻》

原標題:鄧小平:“家庭是個好東西”

“文革”后復出的鄧小平,可謂日理萬機。但他仍然以自己的努力營造著家庭和睦和諧的氣氛。晚年的鄧小平享受著傳統中國人“四世同堂”的福份,上有“老祖”(夏伯根),下有孫子孫女,老老少少十幾口人,可謂兒孫滿堂,幸福之家。每天晚飯,一大家人聚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天,從國家大事說到社會新聞。鄧小平從不發表意見,只是默默地吃飯。但他喜歡這種輕鬆活潑、溫暖融洽的家庭氣氛。有時飯桌上少了幾個人,大家說話少了,他就會說:“哎呀!今天怎麼這麼冷冷清清呢?”沒看見哪個孫子,他也會關心地問:“到哪裡去啦?”

俗話說“隔輩親”,鄧小平也和常人一樣喜歡和孫子輩的人在一起,看到這些孩子,也像普通的爺爺一樣開心。鄧小平非常關心后代,他自己曾不無幽默地說:“以后如果評獎的話,評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爺爺,我可以得這個獎。”

家庭幸福不僅是上天的恩賜,更需要個人用心的經營,是一種付出后的回報。鄧小平非常注重處理家庭中的各種關系。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他就說過:“家庭和睦也是經常要做的工作。要處理好的,一是夫妻關系,二是婆媳關系,三是妯娌關系,四是父母子女關系等等。”卓琳與鄧小平繼母夏伯根50多年的融洽婆媳關系就頗為世人稱道。夏伯根僅年長鄧小平五歲,是嘉陵江上貧苦船工的女兒,卓琳是富家出身有著較高學歷的知識女性,但她卻能幾十年如一日尊敬、善待夏伯根,並在鄧小平過世后,奉養百歲高齡的夏伯根老人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著實難能可貴。和諧幸福的家庭無疑為鄧小平在革命、建設與改革征途上披荊斬棘提供了堅實后盾和溫暖的情感港灣。從這個意義上說,鄧小平認為“家庭是個好東西”是有切身感受的,不是泛泛而言。

其實,在黨的領袖人物中,重視家庭作用,提倡處理好家庭關系的不只是鄧小平一人。毛澤東就說過:我們還要提倡父慈子孝。提出建立模范家庭,這是共產黨的一大進步。我們主張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愛弟敬,雙方互相靠攏,和和氣氣過光景。

周恩來曾專門談到“孝道”問題,他說:對“孝道”要做分析,在舊社會,封建家庭束縛我們,我們要反抗﹔在新社會,家庭不再束縛我們了,老一代曾經哺育我們成長,我們就應該贍養他們。革命成功了,現在就應有新的觀念,對家庭要有所肯定。國家給了我們工資,我們能夠對曾經養育過我們的老人,在他們喪失勞動能力后不去養活他們嗎?當然不能。應該由個人負擔,不應該也不可能把這些都交給國家去管。我們個人拿了工資要負擔應該負擔的事情。比如妻子在家從事家務勞動,你得的工資就應該有她的一份,因為沒有她的勞動,你就難以生活。家庭裡養兒育女的事情,也要共同負擔。

對於如何解決革命事業與家庭困難的矛盾,劉少奇還曾經有過這樣的論述:脫離生產的黨員,在供給制條件下生活,對於家庭的困難常是難於解決的。有些黨員,因家庭父母妻子的生活確實無法維持,而要求回家生產。對於這種請求,黨是應該給以同情和考慮的。在沒有別的辦法解決時,應該允許他們的請求。在通常情況下,要求我們的黨員沒有必要地犧牲自己的家庭,也是不妥當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