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十二集團軍:劉鄧大軍中的“無敵鐵拳”

董保存

2014年03月14日08: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百將團”與“臨汾旅”

第十二集團軍有個“ 百將團”,這稱號是由國防部原部長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命名的。團史館裡,我們可以看到80多年來,124顆將星從這個團裡冉冉升起。共和國大將徐海東、王樹聲,上將王宏坤、陳錫聯、洪學智、劉震、許世友、韓先楚、王新亭、陳再道、王建安,中將王近山、杜義德、王必成、鄭維山等等。這些響亮的名字,使“百將團”的歷史熠熠生輝。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些將領多出自鄂豫皖根據地。這就要追溯到這個團的誕生地黃安、麻城。1927年11月13日晚,匯集在黃安七裡坪的工農起義軍10余萬人,高唱著“暴動暴動,工農打先鋒,拿起刀和槍,一同去進攻”的雄壯歌曲,沖向了黃安城。14日凌晨,攻城戰斗打響,數十名義勇隊員翻越城牆,與早先潛入城內的吳光浩率領的突擊隊員裡應外合,一舉打開了北門,擁進城內。鮮艷的革命紅旗插上了古老的城牆。參加暴動的隊伍中的一部分,就是“百將團”的“老底子”。

抗日戰爭中,“百將團”團長陳錫聯率部夜襲陽明堡,火燒日軍機場,創下了“步兵打飛機”的著名戰例。

那是在1937年的秋天,該團進抵山西崞縣陽明堡以南滹沱河岸邊的蘇龍口、霽家庄地區。團長陳錫聯發現頭頂上不停地有飛機起落,決定先去摸摸情況。他們化裝成農民,在一個曾被日軍抓到機場當苦力的民夫帶領下,潛到機場附近進行偵察,發現機場上有24架飛機,其中8架是大家伙,機場裡有警衛部隊200多人。他們對機場周邊的地形和兵力部署情況也進行了詳細的偵察。

10月19日深夜,陳錫聯命令三營營長趙崇德帶兩個連爬過機場外的鐵絲網,神不知鬼不覺地鑽進了機場。

當他們靠近飛機時,被敵人發現,急促的槍聲打破了深夜的沉寂。趙崇德當機立斷,部分兵力抗擊敵人,他帶領其余的戰士扑向飛機,指揮士兵把捆好的一扎扎手榴彈往飛機肚裡塞。轟隆隆的爆炸聲響成一片,戰士們用炸藥炸,用鐵鎬砸,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將機場上的飛機打得趴了窩。夜襲陽明堡共炸毀敵機24架,斃敵100余人,這在當時創造了步兵打飛機的范例,震動了抗日戰場。

淮海戰役打響以后,在攻打宿縣的戰斗中,該團和友鄰部隊一起發起猛攻。他們很快攻下了宿縣小東門,敵軍大部被殲。一股敵人逃到一個教堂裡,被五連6名戰士封死在裡面。敵人利用房屋作掩護,用火力使進攻部隊不能靠近。班長李正堂搬來幾箱剛繳獲來的手榴彈,狠命地往院子裡投。院子裡頓時火光沖天,爆炸聲、喊叫聲不斷,敵人的槍聲也停了下來。有的戰士提起槍就要往裡沖,班長李正堂攔住他們,提醒說:“院裡的敵人還很多,可能要突圍。”

果不出所料,片刻,一陣機槍掃射,接著,敵人又朝外面扔了一排手榴彈,一伙敵人趁著煙幕沖了出來。說時遲,那時快,李正堂拉響一顆手榴彈,向剛才准備的那一扎扎手榴彈投去。“轟隆隆”,隨著一聲巨響,敵人血肉橫飛,暈頭轉向,連忙往裡縮。

這時一名軍官模樣的人,提著槍往尖刀班這邊跑來。戰士郝佔敖沖了上去,一把奪過槍來,頂住那人的腦殼。殊不知,此人正是敵護路副司令兼交警第一旅少將旅長張績武。這次戰斗中,五連6個人殲滅敵兩個連,抓了150多名俘虜,活捉一個少將。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是第十五軍打的,其實在戰役的后一階段,在第十二軍副軍長李德生的指揮下,第十二軍的部隊英勇頑強堅守陣地,同樣打出了威風。1952年12月3日、4日,第三十六師一○六團粉碎了敵人最后一次兩個多營的攻擊后,敵人再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上甘嶺戰役基本結束。戰后侵朝“聯合國軍”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范佛裡特公開承認這次作戰是“戰爭最血腥的和時間拖得最長的一次戰役,使“聯合國軍”蒙受到重大的損失”。

新時期以來,“百將團”的后代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沒有辜負人們的希望,不斷創造新輝煌,為團史增光添彩,團隊連年被集團軍和師評為先進團黨委、軍事訓練先進團、后勤建設先進團、裝備工作先進團和兩防工作先進團,成為第十二集團軍乃至南京軍區的標兵團、樣板團。

1999年10月1日,在首都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建國50周年盛大閱兵式上,由該團選派代表參加的鋼鐵方陣威武雄壯地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世紀大檢閱,充分展示了我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的良好形象,充分展示了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巨大成就。

在第十二集團軍,還有一個十分著名的“臨汾旅”。解放戰爭時期,該旅在山西臨汾攻堅作戰中,利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率先攻破敵號稱“銅牆鐵壁”的臨汾城,創造了我軍城市攻堅作戰的典型戰例,被中央軍委授予“光榮的臨汾旅”榮譽稱號。

臨汾是晉南軍事重鎮,號稱“臥牛城”。地勢內高外低,城牆依自然地形構筑,高15米,頂寬10米,基厚30米左右﹔城周碉堡林立,壕溝縱橫,內外暗道相通,從城外到城內構成警戒陣地、護城陣地、城牆主陣地、城內縱深陣地等4道防線。城東關筑有外城,城高11米,上寬6米,基寬11米,外壕僅次於本城,是臨汾本城的主要屏障。總體設防嚴密堅固,易守難攻。為死守東關,保住臨汾,守敵共構筑了4道防線。為了堅決攻下東關,旅長黃定基帶上旅工兵連連長鐘立本、指導員賈青山到東關臨汾發電廠偵察敵情和選擇坑道作業的具體位置,又部署六十八團抽出部隊,在旅工兵連的技術指導下進行坑道作業。1947年4月7日下午2點,總攻東關的戰斗打響了。一聲令下,二十三旅指戰員猛打猛沖,逐屋爭奪,一舉奪取東關。

徐向前接到黃定基報告后,非常高興地說:“東關攻克,讓參戰部隊大睡三天!”又說:“有二十三旅,我也可以安穩地睡一會覺了!”進攻臨汾本城前,旅長黃定基按徐向前的指示,周密部署工兵和步兵同時進行坑道作業,用坑道裝炸藥破城,當一回“土行孫”。旅教導大隊二隊和旅工兵連開始艱苦勞作,挖掘兩條破城主坑道。為了對付敵人外壕和“反坑道”,他們挖掘的坑道要不斷拐彎,同時克服了向外運土的種種困難——以彈藥箱代拖車,以雙膝代腳,戰士們赤身裸體地來回爬行。

經過26天的艱苦作業,兩條坑道挖成了。一號坑道長117米,二號坑道長115米。5月16日黃昏,旅長黃定基冒雨指揮坑道作業的最后的、也是最關鍵的環節——運送和裝填破城炸藥。為了防止炸藥淋濕,他脫下身上的舊棉衣,蓋在炸藥上。3個小時后,南邊的一號主坑道共裝黑色炸藥6200公斤,北邊的二號坑道共裝黃色炸藥2500公斤,另又裝硝氨炸藥500公斤。

按照前指的命令,5月17日19時,旅長黃定基向工兵發出起爆的命令。一陣悶雷似的巨響后,整個臨汾城大地顫動。經過26個晝夜歷盡千辛萬苦挖掘的坑道爆破位置上空,升起兩團像蘑菇狀的煙雲。城牆被炸開兩個大缺口,攻城部隊吼叫著從缺口突入城內。經過幾個小時激戰,黃定基指揮的二十三旅斃傷敵近1000人,俘敵4337人,繳獲各種火炮2051門,各種機槍358挺,長短槍3034支,汽車21輛,騾馬442匹,彈藥109萬余發。守敵頭目梁培璜在混戰中逃出臨汾,第二天也被生擒。

臨汾戰役是一場攻堅戰,此戰的坑道作業,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人民軍隊攻堅作戰的戰史上是罕見的。由於二十三旅戰功卓著,徐向前提議並經中央軍委批准,命名該旅為“臨汾旅”。在八縱隊的慶功大會上,徐向前親自將寫著“光榮的臨汾旅”橫幅獎旗授給二十三旅。臨汾戰役一結束,部隊沒來得及休整就開赴晉中,參加晉中戰役。黃定基指揮的“臨汾旅”殲敵7900多人。

全國解放后,“臨汾旅”又在抗美援朝、國防建設、抗洪搶險等戰斗中屢立戰功,成為名震華夏的精銳部隊之一。幾十年來,“臨汾旅”官兵在訓練場、考核場、表演場,從技術到戰術,從單兵到合成,從模擬到實彈,千錘百煉,將部隊戰斗精神和武器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臨汾旅還奉命擔負迎外表演任務,先后接待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名國家元首、軍政要員和貴賓,向世界展示我軍威武、文明、勝利之師的良好形象,成為“中國陸軍的窗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