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存
三個標志性人物
第十二集團軍有3個標志性的人物——王克勤、郭興福、王杰。他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成為人們追捧和學習的榜樣。
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評出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中,王克勤的名字排得很靠前。
王克勤是從一名“俘虜”成長為不朽的人民功臣的。18歲時,王克勤被國民黨抓了壯丁。用他的話說,“當了四年兵,受了四年洋罪”。
1945年10月他被俘后,自願要求參加解放軍,就地編入晉冀魯豫軍區第六縱隊第五十二團第一營第一連。在隨后進行的政治整訓,特別是憶苦教育中,他受到了深刻的觸動,階級覺悟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
在隨后解放全國的戰斗中,王克勤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每仗必立功。出擊隴海線,首戰蘭封、杞縣,他消滅敵人4名機槍手,立戰功一次,升為副班長。在定陶戰役大楊湖戰斗中,王克勤帶領的一個戰斗小組,迂回到敵人側翼,用手榴彈炸毀敵人兩挺機槍,打死敵人39人,王克勤因戰績突出,又立戰功一次,后升任班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此時,由於連續行軍作戰,部隊減員很多,大量翻身農民和被俘過來的“解放戰士”補入隊伍,如何使部隊的老骨干、新戰士、解放戰士擰成一股繩,很快形成戰斗力呢?王克勤受解放區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的啟發,在班裡首創 “思想互助,技術互助,生活互助”三大互助活動,以民主方式建立互助小組,根據學習、訓練、行軍、作戰等任務,靈活調整。老骨干發揮了作用,解放戰士既受教育,又發揮了技術特長,解放區入伍的新兵能在教育中宣傳解放區的新氣象,又很快從老骨干和解放戰士那裡學到軍事技術,體弱戰士在行軍作戰中感受到生活互助的溫暖及力量。王克勤班的凝聚力、戰斗力很快在徐庄阻擊戰中表現出來。
在徐庄阻擊戰中,王克勤將班分為兩個戰斗小組,現場教新戰士打仗,靈活地轉移射擊位置,像釘子一樣堅守在陣地上,他們斃傷敵人123名,全班無一傷亡。戰后,王克勤班被記集體一等功。王克勤等4人被評為戰斗英雄。王克勤被提升為副排長、排長。在以后的歷次作戰中,他表現得都非常突出,屢立戰功,先后榮獲“愛兵模范”“愛民模范”“殺敵英雄”“模范黨員”“三大互助模范”等榮譽稱號。《解放日報》稱他為“智仁勇全備的人民戰士”,他創造的“三大互助”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造了新的光榮范例。
1947年7月在魯西南戰役進攻定陶的戰斗中,25歲的王克勤壯烈犧牲。消息傳來,劉伯承捶胸頓足地說:“蔣介石一個旅也換不來我一個王克勤!”他伏案疾書,以他和鄧小平政委的名義起草致王克勤追悼大會的唁電。晉冀魯豫野戰軍決定,命名英雄生前所在部隊的一連一排為“王克勤排”。從那天起至今,第五十二團第一營第一連的每次集會點名,第一個喊響的名字就是“王克勤”。
20世紀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組織過全軍的大比武,這場大比武運動和第十二軍另一個標志性人物郭興福緊密相連。
第十二軍軍長李德生帶著工作組到軍訓先進連某團二連進行調研,發現戰士練兵熱情很高,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教學中缺乏靈活性,搞模式化,另一方面馬馬虎虎走過場。訓練中,無章法無目標。為了訓練“好成績”,專選無風無雨的天氣打射擊,練戰術則挑選無障礙、無坡度的平地進行。
李德生搞了一次突然襲擊。
事先不通知,讓部隊翻山越嶺行進之后搞射擊,模擬實戰,先進連隊剛剛打了個“及格”,成績上說不過去。李德生找來二連負責訓練的副連長郭興福,問:“在深山密林裡,刮著狂風,下著暴雨,既沒有指南針也沒有向導,你們連能不能夜行百裡?”郭興福如實回答:“根據現在的訓練水平,不行。”再問:“在各種距離上,在表尺規定的范圍內,不論出現什麼目標,你們連的戰士,能不能舉槍就把敵人消滅掉?”郭答:“還是不行!”又問:“在一二百米內,在猛烈的敵火下,你們連的戰士,能不能勇猛地沖上去?敢不敢同敵人拼刺刀肉搏,最后消滅敵人?”郭答:“不行!”
李德生面色嚴肅,他肯定了郭興福這種說實話的態度,提醒說:“訓練是為了打仗,不是為了擺花架子,一定要從實戰出發,嚴格要求,嚴格訓練,使每一個戰士都練出真本領。”
這期間,中央軍委分管部隊訓練的副主席葉劍英對訓練發出了一系列指示,強調一定要從嚴、從難、從實戰需要出發訓練軍隊,要求軍政一把手親自抓訓練。
根據葉劍英的指示精神,第十二軍軍長李德生帶工作組到郭興福所在的二連扎下來蹲點,確定從單兵、小組和班的戰斗訓練開始進行試驗,對訓練內容、訓練方法都作了一些改革。經過一段時間反復演練,初步有了一個樣子。軍裡召開了營以上主官參加的訓練現場會,要求大家本著“實踐需要”這把尺子,來衡量訓練效果。其中,郭興福帶領的小組進攻戰術最好。
教學中,他吸收了作訓參謀宋文皋、吳亞東搞單兵和班戰術教學的優點,教得細,教得活,較為切合實戰需要。既然郭興福教學有一定的基礎,工作組決定由此入手進一步抓下去。同時還決定,將抗美援朝中,以舍身爆破的英雄伍先華命名的二連三班作試點班。郭興福教學法由此起步。
經過半年多的艱苦訓練,郭興福和他所帶的班進步很大,在教學上形成了一套較成型的做法。李德生便組織三十四師營連排干部參觀了兩次,全師干部看了一次,反應很不錯。之后,李德生又將他們帶到另外兩個師表演,也得到了好評,並根據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了教學法。
1961年10月,《軍訓通訊》出了一期增刊,專門介紹郭興福教學法經驗,擴大發行到連隊,給予推廣。把郭興福的單兵進攻戰術作業筆記,編輯成《既嚴又活》的專論。郭興福教學法緊緊抓住“一切從實戰出發這個前提”,贏得了各級領導和同志們的肯定。第十二軍開始普遍推廣這一教學法。
葉劍英看了這期《軍訓通訊》增刊后,對郭興福教學法高度關注,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委杜平也十分重視,軍區分管軍事訓練的副司令員王必成在看后指示:一是南京步校畢業班的學員,要把這一套教學法學會了才能畢業分配﹔二是要求軍區司令部組織郭興福小分隊到全區部隊巡回表演﹔三是做好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宣傳工作。
1963年底,在鎮江召開了有各大軍區、軍事院校領導干部參加的現場會。12月24日,葉劍英在鎮江觀看了郭興福單兵進攻戰術作業表演后連聲說:“大開眼界!大開腦筋!這充分說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的!”葉劍英高度肯定了郭興福教學法,之后直接給中央軍委寫了報告:“郭興福教學法是我軍傳統練兵方法的繼承和發揚,是領導培養、群眾支持和他個人努力的結果。”軍委秘書長、總參謀長羅瑞卿立即將葉劍英的報告送呈毛澤東,報告中指出:“郭興福教學方法,不僅是我軍傳統練兵方法的繼承,主要是在新條件下的發揚。”得到毛澤東的認可。此后,郭興福教學法在全軍開始推廣。
在周恩來留下的墨跡中,有這樣一幅:“座座高山聳入雲,我們施工為人民。不怕施工苦和累,願把青春獻人民。”並親筆寫明“錄王杰詩”,這是周恩來唯一一次抄錄戰士的詩歌。這個戰士就是第十二集團軍某部工兵一連五班班長王杰。
1942年,王杰出生在山東省金鄉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應該說他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1961年8月,他應征入伍到濟南軍區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當戰士。那時,全國興起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熱潮,不僅認真學,而且照著做,還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1962年2月,他入了團。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后不論干什麼工作,我一定要做到:為黨的事業忠心耿耿,為革命勝利勇於犧牲。
是共產黨員哪能不視死如歸,做革命軍人豈能管個人安危?”他以雷鋒為榜樣,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處處以身作則。在長途行軍中,他主動關心新戰友,幫助新同志扛槍、背背包﹔在抗洪救災中,哪裡危險他就沖向哪裡﹔在施工中,哪裡有重活,他就奔向哪裡。入伍以后,他連續3年被評為五好戰士,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獎,被評為模范團員。
王杰有個習慣,堅持記日記。1965年5月1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
1965年7月14日上午,王杰奉命到江蘇省邳縣張樓公社執行民兵訓練任務。在進行最后一項訓練——地雷實爆時,王杰讓大家圍成一圈,他做示范動作。突然,埋設炸藥包的土層冒出了白煙。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王杰大喊一聲“閃開”,便飛身而起,扑向炸藥包(實爆訓練用炸藥包代替地雷)。
隨著一聲巨響,王杰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年僅23歲的王杰卻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根據王杰生前願望,王杰生前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毛澤東看了王杰的事跡報道后,動情地說:“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董必武、陸定一等人親筆為王杰題詞。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先后發出通知,號召全國軍民向王杰學習。
1965年11月,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王杰班”。1968年,家鄉人民為紀念王杰,將其故裡更名為王杰村,並在村東建王杰烈士紀念館,讓子孫后代都銘記烈士的英雄事跡。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