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馳騁沙場,在功成之后,以毛澤東的題詞“奮斗到底”自勉,用一生默默地詮釋了共產黨員的信仰與本色﹔
他省吃儉用,在耄耋之年,拿出一生積蓄,在學校設立“長征獎學金”,鼓勵家鄉后生學業有成,報效祖國﹔
戎馬一生、朴素一生的開國將軍歐陽平,在3月24日,走完了革命理想的最后一段路程。
一棵塔柏種母校,“長征獎學金”飽含厚度
3月28日,一場庄重而簡朴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送走了開國將軍歐陽平。而在將軍的家鄉,興國平川中學的學子們,來到縣將軍園,解下將軍雕像上的紅領巾珍藏,以表深深的懷念。
1984年,歐陽平將出版回憶錄獲得的稿費200余元購買兒童讀物,寄往家鄉的小學﹔1997年,他回鄉探親,忙碌中不忘隆坪中心小學,與師生們親切交流后,在學校親手種下一棵塔柏,希望孩子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如今,這些兒童讀物收藏在學校圖書館,泛黃的書頁中有將軍熱愛家鄉、反哺桑梓的赤子情懷﹔那棵郁郁蔥蔥的塔柏,更飽含著將軍對母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寄望。
1999年,歐陽平夫婦將省吃儉用攢下來的10萬元,在興國設立“長征獎學金”,並親自擬定獎學金實施辦法,鼓勵學子奮發向上。獎學金實施15年來,受助學生共計315人。2013年,歐陽平病危,卻讓妻子吳文桂派人前往家鄉追加捐贈20萬元獎學金。
如今在交通銀行總行工作的陳韜是“長征獎學金”的受益者之一。2005年,他以興國縣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清華大學,並獲得“長征獎學金”特等獎。此后,陳韜與將軍夫婦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將軍夫婦的一言一行,也讓陳韜深受教育和鼓舞。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謝燕輝也是獎學金受益人之一。他說“長征獎學金”正如它的名字那樣,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們秉承長征精神,奮發努力,在求知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勇攀新高。
曾任興國平川中學校長的陳宗炫說,將軍身上的博大情懷和拼搏精神,不僅激勵著青年學子不斷上進,也促進了關心教育、回報故土的良好風尚的形成。
一沓信件寄故鄉,“平民將軍”情懷依舊
在將軍侄子歐陽品章家採訪時,記者從他們倆之間的200多封信中看到,歐陽平時時關注興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他為家鄉的脫貧提供信息、給予指導,幫助解決了一系列有關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教育等方面的問題。
想到家鄉燒柴做飯,容易造成環境破壞,歐陽平一直希望家鄉用上沼氣。1977年8月,他在閱讀報紙時,看到大量農村使用沼氣的資料,立馬將其版面剪輯下來,寄給在家鄉當干部的侄子歐陽品章,最后幫助村裡數戶農戶用上沼氣做飯。
得知老家農民自辦沼氣池建成,在回侄子的信中,他多次寫道“沼氣辦得好”,還建議要將農村沼氣池建設的經驗推廣到其他村。
1989年3月,歐陽平打算回一趟興國老家,他特意寫信叮囑老家的侄子歐陽品章:不得殺雞殺鵝,也不要買豬肉和雞蛋,隻要一兩個家常菜就行了。
“老將軍的生活清貧、節儉。”與歐陽平打過交道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
中國銀行興國縣支行原行長宋安華回憶說,在1993年,因公前往歐陽平家中作客。“沒有豪華的家具、沒有高檔的電器。”開國將軍家中朴素的場景令他大吃一驚。
談及父親的勤儉作風,兒子歐陽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一張紙巾父親總是要撕成好幾片,每次吃完飯用一小片擦嘴﹔一張信紙如果隻用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一定仔細裁下來另作他用。父親用過的枕巾、戴過的帽子,都已經破了幾個窟窿。
歲月流逝,情懷不變,“平民將軍”的形象在家鄉巍然屹立。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