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是开国元勋任弼时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今日,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任弼时嫡孙任继宁做客“缅怀革命先辈”系列访谈,以“我的爷爷任弼时”为主题接受本网专访。
【相关新闻】
【文字实录】
“骆驼”精神是爷爷任弼时一生无限奋斗的写照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访谈节目,4月30日是任弼时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演播室我们为大家邀请到了任弼时同志的嫡孙、北京市顺义区区长助理任继宁做客,和我们一起来缅怀任弼时同志,继宁你好。
任继宁:您好,网友好。
主持人:欢迎您在今天这样一个时刻来到人民网和大家一起来怀念您的爷爷任弼时同志,今天是任弼时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们首先想请您以后代的身份,给我们总结一下,在你心目当中爷爷的一生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
任继宁:我一直觉得爷爷对我最大的指引就是榜样,我认为他在短短的46年之中,做了很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我作为他的后代感到很光荣,但是同时觉得我做的不够,我唯一能做到的是不断努力工作,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
主持人:我们知道1927年“八七会议”上的时候任弼时就被选入到了政治局,成为我们党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1945年党的七大他和毛、刘、周、朱被选为党的“五大书记”,现在您也在顺义区做政府工作,能不能谈谈您心目当中爷爷的领导能力和特色是什么?
任继宁:从中央文献以前所记载的资料来看,爷爷比较早的接受了文字教育,在私塾里学习,所以他5岁时就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这个岁数应该是很小,因为5岁的时候大家还是在父母身边,眷恋玩耍,但是他已经有独特的思想,希望为民族、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所以他比较早有自己的思想。在这之后,他在高小,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立志为团、为党工作,后来他被组织上派到了苏联,比较早接触到了中国革命,开始懂得一些原则,这样对他以后参加工作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主持人:所以他从小就是特别有抱负,先于其他小孩儿的,有很成熟的革命思想、情结的人。
任继宁:是,他有他自己的教育基础,这个教育基础为他以后,就是您问到的,为什么他年龄最小,有这样大的抱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其实在他整个的革命生涯当中,老百姓把他比喻为“骆驼”,这个比喻您怎么看待,形容他的什么样的特色和精神?
任继宁:我们大概都能想到漫漫长路那个骆驼负着很重的包袱,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形象。这其实是叶剑英同志对我爷爷的表述,他这个“骆驼”精神就是为人民为党无限贡献、无限奋斗的写照。
爷爷任弼时曾两次被捕 头脑清醒没有暴露身份
主持人:我们知道任弼时同志参与的革命战争年代,其实面临的不仅仅是党外敌人的强大的打击,同时党内其实也存在各式各样的消极的因素,我们知道任弼时是勇于同各种不良的倾向做斗争,而且受到大家很大的敬重,你觉得他革命过程当中如何帮助身边的同志治病救人的?
任继宁:从以前的文献,还有我和奶奶生活30年这么长的时间总结到的是,爷爷的原则性很强,而且他对同志非常爱护。党在大革命的时候经历了很多腥风血雨,很多同志为此献身,抛头颅撒热血。这个我们从很多故事都能听到,所以,我认为爷爷对干部问题非常重视,他更多的是一种关爱,是一种解决问题而不是打击的问题,所以这样的话,很多同志有问题,他会慢慢疏导他们,替他分析他的原则、立场,一点一点的把他们从不对的方向引向正确方向,所以我认为爷爷对干部是一种爱惜、负责、尊重。
主持人:真正起到了一个领导的作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排斥他们,我们同时也知道任弼时是长期做一些地下组织方面的工作,地下工作我们可以想象经常身边要面临着险境,而他本人也是两次被捕,一次是在安徽,一次是我的老家江苏,这两次被捕,关键是他从来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应该说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应该会遇到一些险情、受刑等等的经过,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您所了解的他两次被捕的情况。
任继宁:他第一次被捕是在安徽香油寺前,那时他参加团的一个集会,被当地的地主武装抓起来,这是他遇险的第一次。第二次他在江苏任宣传部长,同样也是参加党的会议,被敌人逮捕。这两次体现了他高风亮节临危不惧的精神。我看到的一些文献,包括他在监狱里的时候,其他的新同志不成熟,缺乏对敌经验,很早的暴露自己,对革命是一种损失。他作为当时负责的一位省委领导,他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有些这样的集会,他反而不去了,给敌人一种假象,就是他并不是他们要抓的人,这样相对的是保护了自己,也是保护了革命的力量。所以我认为他在很危及的关刻,他的头脑非常清醒,原则非常明确。
主持人:他的受刑的时候最后是谁来救他的呢?
任继宁:爷爷在白区被捕以后,中央知道了这个事情。当时周总理在特科,还专门为此拨款,花了很多钱,通过律师,通过当时的法庭,把任弼时同志营救出来,所以任弼时同志每每提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说当时中央花了很多的钱,不应该啊,所以他内心是很感激中央的一些解救,而且很多同志,有的比他还要更为艰苦的,都没有精力、没有财力,所以他也对这个事情表示非常惋惜。
相关专题 |
· 红色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