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揭秘:20世纪60年代雷锋被逐步树为“全国典型”始末

2014年04月24日15: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近日,《党史文苑》发表文章《雷锋被树为典型始末》。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雷锋的活动。直至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雷锋精神仍然在中华大地上被提倡和盛行着。那么,雷锋是怎么被树为典型的?谁是最早宣传雷锋的人?这些在当年并不算什么新闻,而今天道来却是十分珍贵。摘编如下。

陈广生:中国第一个写雷锋事迹和宣传雷锋精神的人

现已离休的沈阳军区政治部干部、著名军旅作家陈广生是雷锋生前的亲密战友,是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的重要见证人。他从1955年到1963年,曾在雷锋生前所在团工作了8年,开始做理论教员、宣传干事,又做俱乐部主任。1960年1月,在欢迎新兵大会上他结识了雷锋,从此便和雷锋结下不解之缘。他在雷锋生前,就写过很有影响的记述雷锋事迹的报告文学《向阳坡上长劲苗》。该报告文学后来改编成《雷锋的故事》,这是全国第一部完整介绍雷锋生平事迹的专著。雷锋牺牲后,他为宣传雷锋事迹做了大量的工作。从那时起,写雷锋、讲雷锋几乎成为陈广生生活的全部。他因此被称为播撒雷锋“火种”的人,中国第一个写雷锋事迹和宣传雷锋精神的人。他一辈子写雷锋,从1960年至今,他已经写出的诸如《伟大的战士》和《雷锋传》等有关雷锋的书籍达13本之多。

陈广生与雷锋结识很早。早在1960年1月8日,他就与刚刚入伍的雷锋交上了朋友。当时团里在操场召开欢迎新兵入伍大会,身为俱乐部主任的陈广生,主持了会议。那天风特别大,漫天飘着雪花。一个新兵代表上台刚说一句话,一阵风就把他手中的讲稿吹乱了,怎么展也展不平。陈广生担心他讲砸了,想上去帮一把,没等伸出手,不料,那个小战士把发言稿一团巴塞进衣袋,来了个即兴发言,而且一点也没卡壳儿。那时,陈广生便暗暗记住了这个个头不高、嗓音洪亮的小战士雷锋。一散大会,陈广生就拽住雷锋,和他聊了起来……

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雷锋》真实地刻画了雷锋在部队中的生活。雷锋为灾区捐款的事情确有其事,但并不是雷锋亲手将慰问信连同100元钱送到救灾指挥部,而是通过一封信寄到了辽阳市委。这封信至今仍保留在雷锋纪念馆,在它旁边放着的就是辽阳市委发到部队的表扬信。同一时期,连队驻地抚顺望花区和平公社成立,雷锋也送去了100元钱,这样又有了发自和平公社的感谢信。当时的团领导韩万金政委看到这两封信后,下定决心要培养雷锋、宣传雷锋。

雷锋拿出200块钱去支援别人,大家都奇怪,新兵一个月的津贴才6块钱,雷锋哪来那么多钱?但是想想他工作好几年才当兵的,用一句话说就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就攒了200元钱,全部奉献出来了。

1960年7月,雷锋所在团准备授予雷锋为“节约标兵”。认准了雷锋这个典型的韩政委开始琢磨怎样把雷锋的事迹展开宣传,而第一步就是由谁来写一份上报下发的材料。他考虑到陈广生与雷锋比较熟悉,便指派陈广生来写雷锋的事迹材料。

陈广生回忆说:“我一听挺感兴趣的,虽然不是我的职责,但是一听说要了解了解雷锋,我说我去。到雷锋连队采访两天,和雷锋谈了几次话,到和平人民公社找了党委书记,我记的录,搞了两天材料,大概有万把字,我给材料起个名,叫雷锋同志模范事迹材料。团里领导当时要求很严格,一是一,二是二,不许有水分,这个事情是真的就是真的,不是真的就不要写。为了慎重,我叫雷锋看这个稿子,雷锋看到有模范两字不高兴了:我模范啥,我哪模范,我还新兵呢,当兵不到一年,这点事都是应该干的,这有啥模范不模范的。我们很严肃地说,这是首长定的,党委定的,一定要搞好,马虎不得,你好好看。雷锋不敢不看了,他真改了几个地方,该划掉的划掉,他说这个题目不好,我不要这个模范,划掉,他自己划,他写了两句话:‘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说句心里话,我所以和雷锋结了不解之缘,就是从这两句话开始的。”

经过采访雷锋本人并到雷锋所在运输连调查后,陈广生写出了《雷锋同志模范事迹》这份材料。这个材料经团领导审查,以团政治处的名义加按语,下发到团属各连队。从此,一个学习雷锋的热潮首先在雷锋所在的团展开了。也就是从那时起,雷锋一直活在陈广生的心中,活在他的笔下。

1960年9月,雷锋荣立了二等功;10月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他以“模范共青团员”的身份,被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邀请为特邀代表。

这一连串礼遇和桂冠,使陈广生看到了雷锋身上具有的那些不同寻常的宝贵精神财富,促使他不得不再次拿起笔来。于是,他决定尝试着用报告文学的体裁进一步宣传雷锋。

为赶写稿子,陈广生常常忙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因不能按时起床出操,当时的团政委韩万金还批评过他。但韩政委同时也表扬和鼓励他写雷锋。为让他集中精力,还特意在沈阳军区工程兵部招待所给他要了一间房子。陈广生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为把稿子写得有深度且真实感人,他两度深入到雷锋入伍前工作过的鞍钢化工总厂和弓长岭铁矿采访。经过数十个日夜苦战,他完成了4万多字的《向阳坡上长劲苗》的初稿。

但这篇作品并没有很快问世。不久,因为参与电影《地雷战》的创作,陈广生离开了抚顺。此时,由于《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这篇材料已经下发上报,雷锋成了全团指战员中的模范人物,团党委决定树立雷锋为全团艰苦奋斗的“节约标兵”,号召全团官兵都要像雷锋那样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共同度过我们国家经济生活遇到的暂时困难。由此,雷锋的名字在全团叫得更响了。

陈广生到北京工作一年后又回到团部。一天,韩政委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的文章得想办法发出去,但你在外工作一年多,你知道一年多雷锋啥样?你现在别干其他工作了,我建议你到雷锋班去,再生活几天,你把这一年来雷锋是怎么当的班长,怎么成为抚顺市的人民代表,怎么获得抚顺共青团优秀辅导员的奖励,怎么参加军区首届设备代表会议的这些事,都补充到里面,给部队做个读物。”

陈广生听从领导的安排,去对雷锋进一步采访与了解。当时雷锋在铁岭单独带着一个班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带着5辆车、十几个战士组成的加强班,为施工部队拉粮拉菜,做一些后勤保障工作。由于工作特别忙,陈广生去了几次都扑了空。有一天,终于赶上雷锋和乔安山刚要出车执行任务,他跑了过去。

陈广生对这段往事的细节依然记忆犹新,他回忆说:“我抓到车门敲敲窗,跟雷锋出趟车,从山区到市里的路特别不好,山区都是盘山路,雷锋小心翼翼开车,也不说话,我就把我的意思说了,我说你把这一年的事给我说说。他不吱声,走到平路上,走到很宽的路上,他说主任别再写了,我都怕了。我说你怕啥?他说你看我领了一个班,也不是我一个人,我手下十来个人呢,五六台车,你看看这路,万一哪个战士我管理不善,哪台车子一翻出事了,你看我还先进不先进,我真怕了。你说我干点事,我干啥了,你写了一大篇子,我干了别人没干吗,不都干了吗,你看看把我的照片也登在报上。他说主任我说心里话,我不愿意出什么名,有啥名可出,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不是共产党救了我,我早死了,能活到现在吗?我没别的心情,就想好好干,做点实际事,报答党对我的抚育之恩。我也没话说了,后来我就没写了,我说算了,人家都说不愿意我写了。政委说不行,他不愿意写他自己,我做党委书记我不能这样,我认准了,这个事就得宣传,有的人想出名却出不了名,他不出名是我的责任。我就按照这个指示,到了营口写这个报告文学……”

1962年8月15日,正当陈广生带着欣喜的心情去营口改写关于雷锋的报告文学时,不料,团里韩政委叫人打电话告诉他,尽快赶回来参加雷锋的治丧活动。陈广生得知雷锋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并连夜返回驻地。在医院雷锋遗体旁,陈广生泪流满面。他听到雷锋所在连副连长说:“你死了,不如我死了……”此时此刻在他心里翻腾的也是这句话。陈广生参加了治丧小组的工作,同组织股长一起给雷锋写悼词。他又去租礼堂,写挽联,筹备追悼会,向各有关单位、部门、人士发讣告。开追悼会那天,一些小学生、老师和其他百姓把自己亲手制作的花圈,摆放在雷锋的遗体旁,个个泪湿满襟。不请自来的学生、工人、居民特别多,小礼堂根本装不下。为了让门外的群众能听到追悼会的情况,陈广生亲自扯线爬到门上去安了个大喇叭……

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建设路小学和本溪路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听到雷锋叔叔牺牲的消息都大哭了一场,他们派代表到部队说:“我们见不到雷锋叔叔,也要看看他用过的东西。”韩政委当场答应:“一定要满足孩子们的愿望。”遂把这项任务交给了陈广生。陈广生选定空置的营房,领十几个人粉刷四壁,然后把雷锋的遗物,大到皮箱,小到鞋带,用过的武器,读过的《毛泽东选集》,日记本和笔……一件件展出来,陈广生还分别在绿胶合板上书写了说明词。一切准备停当,便请了两个小学的同学们来参观。这个展览一下子轰动了,学校、工厂纷纷组织人来参观,应接不暇。共青团抚顺市委领导看了以后立即建议把展览搬到市里,增加图片,在更宽敞的环境里展出,让更多的人从雷锋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紧接着,沈阳市也复制了一套在市文化宫展出。北京军事博物馆也来了人,提出雷锋是军人,他的全部遗物原件要由军事博物馆收藏,遂全部展品搬到北京展出,照原样复制了一套留给了抚顺。

送葬的路上,陈广生看到,抚顺市男女老幼,数以万计的人群涌上街头,含泪送雷锋。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使陈广生彻夜难眠: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卓越的功勋,为何受到如此的爱戴?陈广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雷锋事迹写好,让全国甚至普天下的人都知道雷锋,学习雷锋。

陈广生沉痛地回忆说:“一个战士,在区政府的礼堂里开追悼大会,军区有花圈,市里有花圈,市里领导干部还要出席,人装不下呀,没请那么多人,院子里却满了,临时不得不设一个喇叭在树上,但你只能管院子里头,街上都满了,老百姓自己扎白花。万人空巷。”

几经修改,陈广生终于完成了5万余字的报告文学,并很快连载在《抚顺日报》上,又陆续发表在《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上。

1963年3月5日,首都各大报纸发表了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这时,陈广生深深意识到,他还应为弘扬雷锋精神做些什么。为此,陈广生从1964年秋到1996年春,先后11次赴湖南,并多次到鞍山、营口、抚顺等地搞调查,最长的一次达半年之久,细致地采访了雷锋的老师、同学、亲戚、邻居30多人,掌握了有关雷锋生平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充实完善雷锋的事迹,展示雷锋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他写出《雷锋的故事》和《雷锋轶事》两本书,得到了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沈阳军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表彰和奖励。陈广生没有就此满足,也没有就此打住,他一直不停地写,通讯、散文、报告文学、评论,不管什么形式,什么体裁,只要能宣传、赞美、歌颂雷锋,他就写。转眼到了2002年,人们原以为年逾古稀的陈广生该休息休息了,然而他却毅然决定,再把雷锋的事迹编写成电视连续剧。他和著名诗人胡世宗一道,从雷锋16岁写起,洋洋洒洒,一路写下来,一直写到雷锋22岁……经过历时一年的艰苦跋涉、奋战,《雷锋》这部电视连续剧剧本和长篇纪实报告文学诞生了,在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成为献给纪念学雷锋40周年的一份厚礼。


频道精选:

1971年毛泽东因何反感林彪鼓吹的“个人崇拜”和“天才论”

1934年任弼时带领红六军团如何突出重围?

“独臂将军”贺炳炎、余秋里曾如何带出“天下第一军”

刘少奇曾抽调新四军主力剿匪:"向土匪讨还血债就是合法"

李维汉: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签订的首席代表

罗青长:曾任中央调查部部长 周总理临终前召见(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