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學鋒
1942年4月17日,中美文化協會向中國空軍美國志願隊(飛虎隊)獻贈《海鷹圖》。次日,美國空軍中校杜立特率領16架B-25轟炸機遠襲日本本土。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遠東戰場上的這兩件事,本來毫無關聯,卻因某種“巧合”,聯系在了一起。而將這兩者聯系在一起的城市,就是中國的戰時首都——重慶。
飛虎隊獲贈《海鷹圖》時稱:空中進攻日本必及早實現
1942年4月17日下午4點半,中美文化協會在重慶國府路(今人民路)范庄孔祥熙官邸舉行盛大的游園茶話會。同時,舉行向中國空軍美國志願航空隊(即“飛虎隊”)獻贈巨幅國畫《海鷹圖》典禮,以表彰飛虎隊在華作戰的輝煌戰績。
《海鷹圖》由4幅合成,縱7尺,橫1丈,上繪海鷹33隻,縱橫在怒濤澎湃的海上。此畫為中央大學國畫教授許士祺創作,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畫面右角題寫“壯志凌雲”四字,下書“中美文化協會敬贈”。
典禮由中美文化協會會長孔祥熙主持,到會的有宋慶齡、宋美齡、宋藹齡,美國大使高思、英國大使薛穆、蘇聯公使艾格魯斯、荷蘭公使白魯格、土爾其代辦戴伯倫、印度駐華總代表沙福萊,美、英、蘇、比、法、荷、澳等國使館官員,美、英軍事代表團團長及成員,飛虎隊代表霍華德,以及國民政府秘書長吳鐵城、參謀總長何應欽、宣傳部長王世杰、重慶市市長吳國楨等,共400余人。
中方在此時舉辦如此大型的活動,是有深刻意義的。
自1940年“九一三”璧山空戰和1941年“三一四”成都空戰后,由於中國空軍飛機落后,無力對抗日本空軍“零式”戰斗機,被迫採取“避戰”戰術,日寇肆虐在中國的天空已有1年多時間。
不過,自飛虎隊組建以來,在短暫的幾個月時間內,不斷擊落大量敵機,在保衛滇緬國際援華運輸線上逐步取得制空優勢。
同時,1942年4月11-18日,正值美國發起募捐援助中國的“中國周”活動。因此,中方想借此次活動,提振人民抗戰的斗志,並爭取美國對中國更多的援助。
典禮在音樂聲中揭幕,先由孔祥熙以中英文致詞,繼而請中美文化協會名譽會長、飛虎隊名譽隊長宋美齡演說,后由飛虎隊代表霍華德中隊長致答詞。詞畢禮成,賓主略進茶點后,放映了飛虎隊及滇緬公路五彩新影片,晚7時許始散。
宋美齡在當天發表的演講詞全文如下:
孔會長及各位朋友:
今天我得以中美文化協會名譽會長的資格,代表本會獻給中國空軍美志願隊這個紀念品,由霍華德隊長代表接受,深感欣幸。
霍華德隊長你所代表的空軍志願隊,打擊日寇勇武無倫,被稱為“飛虎”,我全國遠近沒有一個不是懷著愛慕的心理而傳誦著“飛虎”的威名。這個紀念品是藝術家許士祺先生繪的一幅鷹隼。鷹是你們美國的國徽。而其行動時的庄嚴、敏捷、准確的英姿,一如空中斗士,可以說是空軍天生的弟兄。所以,把這幅畫贈給空軍美志願隊尤其來得適當。
再則,鷹在離地高飛翱翔空中的時候,往往能高瞻遠矚,毫無錯誤的發現目標。我空軍美志願隊也有同樣的能力。
據說凡百動物之中,隻有鷹,不論是否羽毛豐滿,都能視太陽而目不一瞬。空軍美志願隊也是如此。你們注視著日本西薄崦嵫的夕陽,同時驕傲地浴著我中國旭日初升,溫暖光明的光芒。
因此,你們不僅有了猛虎的勇力,現在又增加空中之王——鷹的諸種特質。我不想多費時間歌頌你們的功績,但對於你們戰績的紀錄,若絕不一提,也是不應當的。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法國拉斐約德航空隊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之內,擊落57架敵機,於是聲譽鵲起。可是你們空軍美志願隊的戰士,在中國作戰不到4個月的時間之內,擊落了二百架以上的敵機。由於你們科學技術的進步,訓練的精良,當然有現在的成績。更可欽佩的是你們已達到了貴隊司令陳納德少將最高的期望,而光榮地承襲了拉斐約德作戰的傳統。
你們以沉毅的耐心,鎮靜的膽略,使你們能面對著敵人地上炮火,空中彈射最劇烈的火網而應付自如。你們使敵人心中存有懼憚畏怯之心,不能憑著數量眾多而與你們遭遇。
我說到此地,應該向肖特先生在天之靈一致敬禮。肖特先生是1932年淞滬之戰中,第一個為中國捐軀的美國空中戰士。我們可說他是美國志願隊的先軀。肖特先生以及其他為了中國自由,人類自由而慷慨犧牲的一切的美國義務戰士,將永遠生存在我全國同胞的心中,萬古不朽,永遠受到我們的頂禮。他們曾用寶貴的血液,來灌溉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根苗。他們用青年熱烈的精神,來加強我們的勇氣。我們中國人對於他們真要視作自己的同胞。
今天獻贈的這個紀念品與錦旗,將為我太平洋東西兩岸兩大民主國家親密如同胞手足的表征。我又是空軍美志願隊的名譽指揮,這些禮物足以表示我中國國民,對無畏無怯的本隊美籍空中戰士的崇敬與欽佩。我尤其感覺榮幸。
飛虎隊代表霍華德在答詞中,除表示感謝外,還宣稱:空中進攻日本必及早實現。
孔祥熙、宋美齡、霍華德等人的演講詞,均經國際廣播電台播送美國,並由美國聯合廣播公司轉播全美。但當時沒有人會想到,連霍華德本人也不敢相信,他的一句“空中進攻日本必及早實現”,居然不到24小時就實現了。
這個“空中進攻日本計劃”與重慶有關。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