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山西歸僑中的四名紅色特工

(山西)林衛國

2014年05月08日15:5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越南歸僑張子思

張子思,女,原名岑秀霞,祖籍廣東省南海縣,1930 年9 月生於越南南部一個叫芹苴的地方。父親是店員,母親柳氏是越南女子,所以她有二分之一的越南血統。

父親后來獨立經營生意,事業有了發展。他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熏陶,身上還不乏民主思想,在家關愛孩子,從不打罵,在外樂善好施,熱心華僑公益事業。擔任當地華僑學校校董的他慷慨解囊,捐資助學。他的名字至今鐫刻在華僑學校的紀念碑上。張子思出生不久父母又生一女。一到學齡慈愛的父親就送她們到華僑學校上學。盡管當時還有大量的越南文學校和法文學校,但他還是堅持把孩子送進華僑學校接受中華文化教育。他時刻也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也希望孩子永遠記住自己是中國人。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后,國內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因戰亂流亡到越南,多數從事教育工作。他們帶來大量祖國抗戰的信息及抗日救亡爭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思想,對年輕學子影響很大。張子思在上小學三年級時接觸到國內流行的“戰時讀本”,幼小的心靈漸漸地和祖國的命運連在了一起﹔在開展文娛活動時,大家學唱《鐵血歌》等抗戰歌曲,個個充滿了不怕犧牲御敵守土的壯志豪情﹔在參加童子軍露營或軍事演習中,學生的意志、體能都得到實踐和鍛煉。特別是校長陳谷吾經常給學生介紹國內的情況,對大家的影響很大。日本軍國主義的凶殘,中國平民百姓的苦難,抗日軍隊的英勇……方方面面都讓大家感到震撼和感染。

小學畢業后,張子思轉到堤岸上初中。堤岸是西貢市(今胡志明市)最大的華人聚居區,素有越南的“小上海”“小香港”之稱。幾年前,張子思的哥哥就移居到此。她就住在哥哥家裡。這裡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使她感到溫馨愜意。可是沒想到隻上了一年,日軍的鐵蹄就踐踏到越南土地,她隻好返回芹苴,拜一位華僑老知識分子為師學習古文和代數。其間還在一所由廣肇幫創辦的華僑小學教了半年書。

1947 年,張子思進堤岸南僑中學念高一,班級人數不多,隻有十幾個學生,以潮州人為主。校長王貫一是清華大學的研究生,思想進步開明,順應時代潮流﹔而且,在校老師有的是“七七事變”前參加革命的黨員干部。因而整個學校的校風也積極向上,民主自由。在地下黨員的領導下,進步師生組織讀書會,半秘密半公開地研讀毛主席的著作《新民主主義論》﹔業余劇社公開上演《白毛女》《升官圖》﹔師生積極進行募捐活動,自制糕點餅子義賣,籌措款項支持祖國解放戰爭﹔甚至走上街頭參加轟轟烈烈的反內戰反飢餓游行。她每參加一次活動,思想就受到一次教育,靈魂就受到一次洗禮。她的革命理想和目標也就日漸明晰。

堤岸南僑中學的“赤化”傾向為當局所不容,終於在1948 年8 月被法國殖民主義者封閉。當時張子思和同學正准備上高三且交了學費,隻好自己承擔損失,轉學到另一所華僑學校———義安中學,繼續高三學業。該校情況要復雜一些,但進步學生仍悄悄組織讀書小組閱讀進步書籍。師生的活動經常會受到干擾和限制,有時還會被“請”到警察局去詢問:“你是不是共產黨分子?你知不知道誰是共產黨分子?”有時還威脅要將被傳訊的學生驅逐出境,陰陽怪氣地說:“你想坐飛機(回去)還是想坐輪船(回去)?”張子思遇到警察詢問時總是裝聾作啞,一問三不知。警察無可奈何,隻好不了了之。

張子思和一些學生的思想傾向和進步行為,引起我地下黨的關注。有一天,一個語文老師對她說:“我看你是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我介紹你認識一個人,他會給你更多的指導和幫助。”通過這位老師的介紹,她和一幫志同道合的同學認識了在一所福建人創辦的學校裡任教的男教師王琴。

后來張子思才知道,王琴老師是中共地下黨的小組長,負責考察、物色和培養進步青年,為將來新中國建設輸送人才。從此,她和進步同學就和王琴老師頻繁交往,在他指導下閱讀革命書籍資料,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國際國內形勢,並協助他從事聯絡工作。1949年,王琴老師奉命離開越南到國內解放區工作。分別時,王琴老師指示張子思:“你找個教書的工作,先安頓下來,日后再回國服務。”根據王琴老師的指示,她在堤岸附近的一所小學謀了個教職,教小學一二年級。同時尋找機會准備回國。

因任務緊急走得匆忙,王琴未將張子思等發展為正式的共產黨員。但這段歷史后來因王琴健在給予証明,並得到黨組織的認可,成為張子思在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依據。新中國成立的喜訊使海外僑胞歡欣鼓舞,華僑青年迅速掀起回國讀書和回國服務的熱潮。張子思熟悉的許多同學都紛紛離開越南返回中國。張子思內心焦急,和初戀的男友商量后,決定放棄教書職位立即回國。

1950 年3 月,張子思離開南越,隻身從西貢乘飛機經香港回國。抵達廣州后受到有關部門的熱情接待,下榻廣州華僑招待所。她按上級要求寫了自傳上交。4 月3 日即參加培訓班受訓。通過深入學習《為人民服務》等毛主席著作,端正思想認識,明確從事革命工作的目的和宗旨。她思想進一步得到升華,並光榮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張子思的男友於1950 年5 月回國后,通過她的叔叔找到了她。他也參加了培訓。6 月受組織派遣重新回越南工作,而張子思原來根據組織安排也要派往國外,后因形勢變化就留在國內工作。男友是乘火車經香港去越南的。分手時她到廣州火車站送行。彼此戀戀不舍,但為了革命理想,隻好將個人感情放在一邊。

從此天各一方,無緣會面。訓練班結業后她被分配到中央軍委聯絡部廣州聯絡處工作。1952年底,調回北京,進入中央軍委聯絡部工作。1955 年,張子思轉業到陽泉礦務局。在陽泉,她和同事黃燕民結為伉儷。黃是河北人,與她一起從軍委聯絡部轉業。兩人從相知到相愛,共同度過44 年風雨人生(黃1999 年在太原病逝)。

在工作崗位上,張子思不計得失,努力工作,多次被評為單位的先進工作者。對於中國共產黨,張子思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回國后,她多次向單位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盡管她的工作表現無可挑剔,但總是無果而終。這種遭遇,同許多歸僑是大同小異的。1965 年,在陽泉工作10 年后,調到山西省煤炭生產安全監察局,從事生產安全管理工作。改革開放的春風溫暖和滋潤了廣大歸僑的心田。1983 年,黨組織的大門終於對她打開,經過多年奮斗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她追求革命理想的進程又前進了一步。

1987 年,張子思解決離休問題,其工齡從1948 年算起。回憶起自己前半生的奮斗歷程,她說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千裡迢迢圖報國,萬絲情愫赤子心。”她說:“我想許多歸僑都跟我有同樣情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