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林衛國
越南歸僑譚業
譚業,原名徐俊儀,祖籍廣東花縣,1923 年4 月6 日出生於越南西貢一戶城市貧民家庭。3歲的時候,譚業喪父。媽媽自己開了個小雜貨鋪支撐全家﹔大哥賣餛飩、面,掙錢補貼家用﹔譚業還經常跑到網球場去幫人家撿球,以收取一點小費。因為家裡很困難,媽媽和大嫂還出去給別人打掃衛生,搞家政服務。
高中畢業以后,譚業自己創辦守承華僑公學,親任校長。他還創作了一首《守承華僑公學校歌》,歌詞大意是:立志要高,品學要好﹔莘莘學子,更生自求﹔鍛煉科學身手,為國立功勞。七七事變爆發以后,譚業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洪流。他曾和同學上街賣花賺錢支援祖國抗戰,賣完以后就把錢交給中華總商會,作為抗戰經費寄回中國。他和同伴們還出去表演文藝節目,演唱《在鬆花江上》等進步歌曲,賺一點錢給國內寄去。1945 年日本投降時,譚業和西貢的華僑歡天喜地,大張旗鼓慶祝一番。1949 年10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譚業和同學們也熱烈慶祝,在大街上游行,在學校裡貼了大字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那時中越關系密切,毛澤東和胡志明都是兩國人民共同熱愛的領袖。譚業曾翻譯了胡志明的一些著作和講話及《越南史論》。還翻譯過一首歌頌兩國領袖的歌曲,大意是:毛澤東主席和胡志明主席拔出銳利的寶劍,領導中國人民和越南人民站起來。
這一切使他在越南有了一些名氣。后來胡志明主席來北京訪問的時候,還給他寫過親筆信,寄到他轉業地方的工作單位陽泉市工業局,信裡說:譚業同志,謝謝你對我的熱愛。1950 年夏天,譚業瞞著家人離開越南西貢,和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回國。在北京東堂子胡同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籌備處,譚業一行受到熱情的接待。他做的第一件事,即把從越南帶回來的華文印刷的資料全都交給領導。他相信這些資料對了解越南的情況很有幫助。而后,他留在籌備處幫忙。主要的工作就是做翻譯,幫助那些不懂普通話的歸僑當翻譯﹔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困難、問題﹔同時給一些不習慣國內生活的歸僑青年做思想工作。
在僑聯籌備處工作一段時間以后,譚業接到上級通知,要他到位於北京弓玄胡同的單位報到。去后才知道那是中央人民政府情報總署,是他的工作崗位。他見了聯絡處的處長李清昌,在太行山抗日的老八路﹔還見了科長毛冰山,是新四軍過來的老同志。他們都是富有情報工作經驗的行家,對於新來的同志很熱情,使譚業有家的感覺。其職務是聯絡員,為正排級軍職。他通曉法語、英語和越南語,會說普通話、粵語,所以負責查閱來自世界各地的報紙雜志和有關資料,根據需要進行篩選、翻譯、摘錄、整理、轉發。
東南亞一些國家排華時,許多華僑被遣送回國。中僑委、情報總署和中國紅十字會組織人到廣東汕頭參與接待、安置。譚業曾作為情報總署的代表參加此項工作。從東南亞回來的華僑中廣東、福建人居多,好多人講廣州話,所以譚業的語言特長派上了用場。歸國華僑有的安置在原籍,有的安置在外省市,有的安置到海南島華僑農場。譚業跟他們談心溝通,使他們愉快地走上工作崗位。他還將一批華僑青年領回北京,培訓他們,之后在廣州建立情報站。1954 年,譚業轉業到山西省陽泉市,在工業局從事水泥的研制工作,成了陽泉市第一個水泥工程師。他和同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發憤圖強,白手起家,在陽泉第一次建起了水泥廠,第一次生產出高質量水泥。為此,他曾出席在陽泉召開的全國水泥生產現場會議,介紹了陽泉的經驗。還曾代表山西省去長沙參加煤矸石綜合利用的全國性會議。
1958 年,譚業受到中僑委和全國僑聯表彰,榮獲一個獎狀,上寫:譚業同志,在大躍進中從事水泥工作做出顯著的貢獻。在這次會議上,何香凝還送給他一幅署名的《醒獅圖》。1983 年,譚業參與籌備成立陽泉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的工作,並當選為第一屆僑聯副主席,其后還擔任第二、三屆僑聯的顧問。譚業在情報總署工作時就積極要求入黨。
轉業時組織上把他的檔案和入黨申請材料轉到陽泉。1985 年,他終於了卻了多年的心願,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喜歡寫詩,曾寫了一首《湄公河的水》和一首《珠江和黃河》,是抒發思念祖國、報效祖國情懷的。他還珍藏了一枚特殊的毛主席像章,出席重要場合時就戴上。這枚像章是他夫人的哥哥去越南支援建設時中國駐越南大使館送的。這枚像章后來給了譚業的女兒,女兒又給父親戴上了。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