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林衛國
定居在山西的歸國華僑,在海外生活期間多數在華校讀書,回國后繼續深造,畢業后參加工作,多數在文教科技部門服務。他們的風雨人生,幾乎都是沿著“向往祖國———回歸祖國———報效祖國”這樣的歷程軌跡。鮮為人知的是,他們當中也有一些覺悟較早的人,在海外就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冒著生命危險,投身秘密地下工作﹔回國后繼續在我黨我軍情報部門供職,執行各項使命。他們的人生經歷比常人復雜,要冒更多的險,吃更多的苦,甚至受更多冤屈,但是他們總是默默地做人,默默地苦干,默默地接受命運順逆榮損的考驗。他們的誓言無聲,他們血汗無痕。然而他們的風雨人生,照樣遵循“向往祖國———回歸祖國———報效祖國”這樣的歷程軌跡。赤子之心,蒼天可鑒。本文為讀者介紹山西歸僑中四名“紅色特工”的事跡。可惜只是個梗概,至於具體細節故事可能永遠都是個謎。
馬來西亞歸僑潘金成
馬來西亞歸僑潘金成,祖籍福建永春,1925 年7 月出生於馬來亞霹靂州太平市。潘金成從小就受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熏陶,明確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事理。20 世紀30 年代,潘家開了個橡膠店。父親去世后,母親將它租給一個叫陳嵩高的永春同鄉。愛國情深的他買了一個留聲機,天天在店裡放《漁光曲》《鬆花江上》《天涯歌女》《保衛家鄉》《黃河之戀》等進步歌曲。那時潘金成隻有十一二歲,天天都在聽這些歌曲,深受熏陶。陳嵩高還代理當地的二三十份報紙,有《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光華日報》等。潘金成一放學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幫忙分發報紙,這樣有機會閱讀這些報紙,獲得許多國內信息。“七七事變”爆發,正在念小學的潘金成很快就知道了,對日軍的強盜行徑充滿刻骨仇恨。
潘金成還積極投身抵制日貨的活動。當地華僑把日貨說成是“仇貨”。穿衣服都不用日本布,而穿國產“愛國布”的方格格布。大家還聯合起來對付和懲罰那些賣日本貨的奸商。日產蝴蝶牌口琴特別好,開始時每個華僑商店都有賣,后來一下子都拿出去燒了。潘金成愛好音樂,也有一支日造蝴蝶牌口琴,他毫不猶豫地將它付諸一炬。其母手藝較好,經常做一些南洋糕點,交給專門負責義賣的華僑女青年上街去義賣,所得款項捐給南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支援祖國抗日救亡。她們的愛國義舉,都深深地打動了潘金成。
1939 年9 月,第一批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集中於馬來西亞檳城即將啟程。其時,14 歲的潘金成正就讀於馬來西亞鐘靈中學,而且是該校“百人口琴隊”的成員。檳城僑界召開盛大的歡送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大會。鐘靈中學的銅樂隊和百人口琴隊在會上和會后作了精彩的演奏,他們用嘹亮的歌聲和明快的節奏為南僑機工回國抗戰壯行。潘金成懷著激動的心情,同伙伴們吹奏了《光明贊》《馬賽曲》《凱旋曲》《犧牲已到了最后關頭》《保家鄉》《長城謠》《再會吧!南洋》《送別》等催人奮進的革命進步歌曲。雄壯激越而悠揚動聽的樂聲,不僅感染了每個機工團員,而且感染了每個與會群眾。
愛好文藝的潘金成,還不忘發揮革命文藝的戰斗作用。他積極參加“自由呼聲”宣傳隊,演唱一些抗日救亡節目。他和各族戰友特別喜歡一首歌曲《我們在霹靂山上》,這是由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根據國內革命歌曲《我們在太行山上》改編而成的。
1941 年12 月8 日日本侵佔馬來亞以后,經過一年的逃難,潘金成和很多同學參加了“馬來亞抗日同盟會”,從事地下抗日活動。革命組織要求很嚴格,對每個參加的人都要進行嚴格的考驗。潘金成按照組織的要求,憑借自己的智勇,收集了許多敵軍情報,還為抗日隊伍弄到許多藥品,深得領導的信任和贊賞。到1945 年初,“抗日同盟會”就把宜力市區一個小組的抗日救亡工作交給潘金成負責了。潘金成發揮自己精通華語、閩南語、英語、馬來語的優勢,深入各民族群眾中宣傳革命道理,提高人民覺悟,發展情報員,建立交通線,壯大了自己,孤立和打擊了敵人,還幫助轉移了幾個大干部。當時,國民黨也打著“三民主義”的旗號,在那裡成立所謂“華僑抗日軍”。他們不打日本,專門制造摩擦,竭力對付共產黨領導的真正抗日的“抗日同盟會”,潘金成有不少戰友都死在他們手裡。他和戰友們既要面對日本特務,又要面對國民黨的所謂“華僑抗日軍”。危險無處不在,但他毫不膽怯畏縮。
經過嚴酷斗爭的鍛煉和考驗,潘金成在1946 年3 月加入了馬來亞共產黨。1948 年6 月20 日,英國殖民當局頒布“緊急條例”,用白色恐怖的手段鎮壓馬來亞各族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的正義斗爭。潘金成和好多戰友都被捕了,在監獄裡關押了八九個月之后被當局驅除出境。1949 年6 月,潘金成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國。富有對敵斗爭和地下工作經驗的他,穿上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進入中央軍委情報部,從事東南亞情報的搜集、整理、翻譯、分析等工作。1954 年轉業到山西陽泉工作,歷任陽泉市人民銀行股長、辦事處副主任。1983 年當選為陽泉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第一屆常務副主席,接著擔任第二屆主席。1985 年起當選為陽泉市政協第六、七屆常務副主席,山西省政協第五屆委員、第六屆常委。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