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一莎
王銘章雕像
王銘章將軍
蔣介石給王銘章的題詞
說起王銘章這個名字,很多成都人都不陌生。
王銘章,驍勇善戰的國民黨將領,他同時還是個俠肝義膽的“袍哥人家”。王銘章在“血戰台兒庄”前夕的滕縣保衛戰中,帶領袍哥、川軍以寡敵眾,和日軍決一死戰。他手下幾千人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整個滕縣尸橫遍野。最后,王銘章本人也戰死沙場。
但你知道嗎,關於王銘章的死因,有兩種扑朔迷離的說法。
父母雙亡
資助下求學成長
1893年7月4日,王銘章出生在新都縣泰興場一個貧窮的家庭。父母都是做小本生意的,在王銘章小時候就相繼病逝了,剩下王銘章兄妹三人,日子過得很拮據。值得慶幸的是,年幼的王銘章機敏過人,好心人憐惜他的聰明才智,出錢資助他讀書。王銘章12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新都的縣立高等學校,在叔祖父王心田的資助下繼續讀書。
王銘章16歲時,考入成都四川陸軍小學堂第五期。隨著四川革命風起雲涌,王銘章也投身革命,一步步發展成川軍122師師長,同時還加入了袍哥組織。
當時,王銘章手下的川軍將士衣衫襤褸、裝備破舊。他們的步槍多是四川土造的“單打一”,據說其威力“打隻土雞、兔子什麼的還能湊合”,連手榴彈都是四川土造的“麻花手榴彈”,在當時世人的眼中就是根本不堪使用的劣質裝備。
就是這樣一個裝備落后的部隊,卻敢於打仗,能打勝仗。因為王銘章本人就是袍哥,他手下的很多兵也參加過袍哥、有袍哥背景。這種士兵雖然沒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大都講幫會義氣,並且敢作敢為。
以弱敵強
鼓舞國人抗日信心
七七事變爆發后,川軍首領劉湘請戰,王銘章也主動請纓,帶122師出川抗日,轉戰晉東等地。王將軍的軍營后,也總是跟著一群忠勇的袍哥壯漢,他們誓死隨將軍同日軍血戰到底。
日軍佔領南京以后,為了打通南北戰場,企圖攻取徐州。1938年3月14日,日軍發動上萬兵力,在坦克、大炮的掩護下,對滕縣外圍發起猛攻。
鎮守滕縣的王銘章昭告全城官兵:“決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與存,城亡與亡。”他命令將南北城門堵死,東西城門暫留交通道路。經一日激戰,打退了進攻的日軍。
滕縣保衛戰第二天,日軍持續炮擊了兩個小時后,沉寂了約三十分鐘,突然集中火力向守備滕縣東關的警戒部隊發起猛攻。王銘章親自指揮守城,在日軍猛烈的炮火攻擊下,城牆被炸開一個十多米寬的缺口。守軍與日軍展開肉搏,擊退日軍一波又一波的進攻。
戰爭第四天,日軍調集精銳部隊再次向滕縣發起了猛攻。在重炮與飛機的掩護下,日軍攻入城內,守軍再次與日軍貼身肉搏。王銘章親臨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揮作戰,不幸犧牲。
滕縣保衛戰堅守了四天,這是犧牲了一個師幾千人為代價的四天,更是為台兒庄大捷贏得寶貴戰機的四天。
死亡疑雲
戰死自殺眾說紛紜
王銘章犧牲后,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他的靈樞經武漢、重慶、成都運回其家鄉新都,沿途各地紛紛隆重舉行悼念、祭奠儀式。
王銘章是怎麼犧牲的,一直存在兩種說法。第一個版本是“自殺殉國”:王銘章在激戰中,腹部中彈,身負重傷,為了不做俘虜,高呼“抗戰到底”,舉槍自殺,壯烈殉國。1986年拍攝的電影《血戰台兒庄》裡就表現了這一幕﹔另一個版本是“指揮中彈”:滕縣保衛戰中,日軍攻入城內,守軍與日軍再次展開肉搏,王銘章親臨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揮作戰,不幸身中數彈,當場犧牲。
2009年,王銘章后人和部下首次向媒體証實:王銘章自殺殉國是誤傳,王銘章其實是犧牲於日軍的槍下。
王銘章二兒媳婦白光蓮曾著文稱,曾聽王銘章遺孀葉亞華講述過,王銘章犧牲后,血衣拿回來,腹部有7個槍眼,王銘章部下都說是被日軍用機槍打的。
在滕縣保衛戰時任代理排長的幸存老兵葉光文也証實,王銘章犧牲后,他親耳聽到王的貼身侍衛李紹坤介紹了當時的情況:1938年3月17日,日軍調集精銳部隊在重炮與飛機的掩護下攻入城內,守軍與日軍再次展開肉搏,王將軍親臨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指揮作戰,不幸遭到敵人的機槍掃射,中彈犧牲。
頻道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