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實錄:張小康王貴等談《雪域長歌:西藏1949-1960》

2014年05月21日14: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四川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劉周遠

[主持人]:這種感情一直從叔叔阿姨這種傳遞出來,一直在流露著。不管時間上、空間上,這些都不是問題。

[張小康]:我覺得老十八軍,當然不光是十八軍了,還包括十八軍之外的,包括社科院的王仲阿姨(音),還有庄先生,他們都是科學院院士,我覺得你隻要提到西藏,人的距離馬上就近,還不要說提到我們十八軍,根本就是一個大家庭那種感覺。

[王貴]:第四個優點,這本書圖文並茂。她找了很多老照片,極為珍貴的照片。我沒想到她能收集這麼多照片。比如我們開荒生產的背糞,背糞的筐子的照片都有。修路敲石頭,大家在水裡面推汽車,我們進藏克服語言關,學藏語,這都有照片,后方的保育院,八一校的孩子們這些照片,大約有近一百幅照片,這些照片很珍貴,配合著這個文字,使這本書看起來更生動,更具體,圖文並茂。

[王貴]:我認為這麼四個方面的優點和特點,我看了以后感到,認為這本書是並沒有親身經歷而是后來採訪編寫成的進藏、建藏的圖書中間最好的一本,對於宣傳老西藏的精神,繼續做好今天西藏工作,配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我們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這個都是有積極作用的。紀實文學題材相當不錯,文筆很好的,這個是主流,但是也還有些不足之處。當然,十全十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不足之處,每本書都有。她這本書不足的地方主要是有些時間、地點、名稱、情節等等有些差錯。比如說昌都戰役發起時間弄成了10月4號,應該是10月6號。等等,這些我都記了一下。我還有些疏漏,比如說新甘孜機場,完全靠人,女兵也參加了,但是有一個情況,女兵犧牲了幾個,她們住的窯洞坍塌了,當時有四五個女兵埋死在裡面了,這個還沒寫。

[張小康]:那個故事本來是寫進去了,后來是因為考慮到故事之間的搭配。

[王貴]:還有一些疏漏,比如說進藏的女同志,生孩子死了一些,孩子死了的,本人去世死的連續有幾個,1951年、1952年都有,因為高原缺氧、生活艱苦、營養不足,再加上行軍顛簸,我們偵察科有個女同志,她就是懷孕了七八個月,從江孜回拉薩,騎馬,馬一顛簸,快到拉薩的時候顛死在肚子裡了。

[張小康]:其實有很多這種情景為什麼沒有放上去呢?我們考慮的是呢?一定要有細節、有故事的我才呈現,如果只是事件的其實還有很多,包括做手術,做手術的時候麻藥運不上去,前面沒有麻藥,真正地就像電影裡拿棍纏上布咬著,就硬來,隻有這樣。但是,如果是講不出具體的情景的,至少在這一本書中首先沒有弄,但是我想,這書可能隻能是十分之一的故事,太多太多的故事沒有。剛才王貴叔叔說的確實是。

[王貴]:正因為這些事情,所以,軍區黨委以后很重視,希望懷孕以后到內地來,而且內地要建保育院,要把這個問題解決好。是從這裡來的。

[張小康]:沒放到這本書裡。因為是考慮到書的結構上不能編排,還有我們不光表現他們的苦難,如果是這種多,當時也討論過,但是這些資料全部都在,包括解叔叔家的這個,他在日記裡寫到的,他打回來的牛奶,他收養的孩子,沒有奶,從老百姓、牧民那裡買回來的牛奶,拿過來牛奶,孩子已經死了。他說日記裡寫著,這些已經都用不上了。就是那種很感人的。而且解叔叔是我們十八軍裡比較能打的,是一個高高的,一米八幾,是一個漢子,可是他在日記裡寫是那種非常讓人感動。這個東西我本來是要放進去,但是后來考慮到文章的結構,就沒有放。而且這些故事以后都會再呈現。

[主持人]:王老師有意見了,這些細節怎麼都不呈現。

[張小康]:太多太多了。還是有一些沒寫。

[主持人]:故事太多。

[王貴]:主流永遠是一本好書,不影響這本書成為一本好書。疏漏、差錯其他的書也是有的。

[王貴]:然后要我談談我的感受和故事。這裡面我說三個,其實還有很多。第一個就是糧荒,我們進軍的時候缺糧的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張軍長一直說這個事,人、糧、事的矛盾,人要進去這麼多,但是,糧食缺乏,工作比人又多,人、糧、事的矛盾。進去西藏,一開始西南軍區首長給劉棟、給十八軍的軍師領導同志交代,補給重於戰斗,這是一條原則。再一個就是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斗,我們有深深體會。劉伯承說我們成立支援司令部,糧食、彈藥、被服這些東西往前運,但是幾個月要往前進,要保証一點不挨餓、不餓肚子這是很難做到的,要有斷糧餓肚子的准備,我們幾次斷糧餓肚子,最嚴重的是甘孜一次,昌都一次。甘孜是1950年4月到5月,我們4月28號到的甘孜。甘孜這一次度糧荒,接近一個月,實際最嚴重的是十多天,后來才運上來了糧食。甘孜那次,我們是靠挖野菜,糧食是定糧,從16兩減到12兩,減到10兩,以后是6兩,師長和團長動員我們,同志們,現在我們以以度糧荒的精神戰勝困難,自己攜帶的糧食快吃完了,后方部隊糧食沒有運到,先遣部隊都走得快,后面的士兵在慢慢往上運,慢。糧食快吃完了。

[張小康]:那會兒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路。

[王貴]:后勤補給運輸的極端困難,交通運輸極端不便。這是第二個敵人。我們進軍西藏兩個敵人,第一個敵人是藏民,第二個是補給運輸極度困難。戰勝第二個敵人要比戰勝第一個敵人要困難,要困難得多了。甘孜這次,我們度糧荒,最少的時候到了6兩,老稱的6兩相當於現在的三四兩,那就是野菜,什麼野菜都吃,糧食就是一點點,撒在大行軍鍋裡面主要靠野菜,各種野菜,具體的就不說了,我們撿野菜撿得多了,四五月份挖野菜。春天的時候。

[王貴]:昌都戰役這一次度糧荒就嚴重多了,10月份了,10月19號,解放的昌都,這個時候就沒有野菜了,秋天快冬天了,那就是勒緊褲腰帶,我今天沒有拿來當年的皮帶,一個扣子一個扣子,勒緊褲腰帶,但是還得干重體力勞動的活,我們還打土坯蓋房子,炮兵營的戰士勒緊褲腰帶給騾馬割草,騾馬不能讓它餓著,它不吃草,它不走,那時候炮兵都不是榴彈炮,是汽車牽引的,進不去,沒有公路,都是步兵炮、山炮,那個炮騾馬馱也很重,一個炮是200斤,兩個輪子180斤,一個90斤,裝起來打。重炮兵騾子,一天三斤料、四斤料草要保証,人吃不上,餓著肚子上山給它去割草。

[張小康]:書裡也記錄了當時最難的時候他們可能想象不出來,那個時代是全國解放的,大家過上好日子的時候。但是這批人在那邊。因為自然環境和當時特定的交通的這些困難,你知道他們困難到什麼程度?他們在行軍的時候,餓的不行的時候,隻能把自己棉衣裡面的棉花揪出來嚼著,還有撿那些死了的野獸的骨頭拿回來砸著吃。還有一個叔叔跟我講,他撿一塊牛皮,他是清華畢業的大學生,家裡是很富有的一個富家少爺,參加革命,跟著十八軍進去了,他說撿了牛皮,往嘴裡嚼,其實就是望梅止渴,用這種好象在吃東西,實際什麼都沒有,就餓成這個樣子,但是大家沒有退縮,他們就是忍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紅色訪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