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實錄:張小康王貴等談《雪域長歌:西藏1949-1960》

2014年05月21日14: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黨史出版社圖書編輯一部副主任黃艷

[主持人]:從王老師剛才給我們講述的故事當中我們就感受到這種情感。作為事中人,他對您有這樣一種高度的評價和肯定,並且一說到自己的故事,我們感到那種感情不斷的。

[張小康]:昨天湖北建援藏協會來電話就說,是不是應該開始編續集了。大家覺得還有太多的故事,還有太多的事情沒有記錄。我想,會有人做的。

[主持人]:編續集之前我們先把這本書了解完。剛才王老師介紹當中也說過了這本書圖文並茂,之前我大概翻了一下,我發現有這樣一幅圖,我想不管在什麼時候,孩子的笑容都是讓我們印象最深刻,最能打動我們的,照片不僅僅記錄了當事人的一個表情,一個場景,可能在他的背后還發生著很多故事,這個時候發生了什麼?我們讓張老師給我們講講。

[張小康]:這個王貴叔叔也知道。因為當時西藏特殊的情況,本身部隊的條件很差,供給很困難,而且中央規定是不吃地方。

[王貴]:毛主席指示進軍西藏不吃地方。都靠從內地往裡面運。何況那個地方地廣人稀,物資缺乏。我們是大量的吃,影響當地糧食價格飛漲。

[主持人]:我們要去搞建設的,所有的困難我們先把我們自己所有的困難解決了,一方面還要幫助他們。

[張小康]:這個照片反映的是,當時因為在那邊有生孩子的,可以說是絕大部分孩子都有先天的一些畸形,不同程度的,因為高原缺氧,整個懷孕的過程中,可能就在行進中,在缺氧和糧食短缺、營養不足的情況下,所以孩子多半都有先天不足,心臟是最主要的,我大概採訪主要是心臟的。而且放在那邊,就更增加部隊的負擔或對地方的供給的負擔。所以,當時軍區決定,就把這些孩子送回來,這個照片就是當時這個情景。我採訪的一個阿姨,她后來是八一學校的生活老師。

[主持人]:這些孩子回來以后都到八一學校去。

[張小康]:這是在送回的過程中。一共當時有50多個孩子,全部送回來。非常小。那個時代,軍區在成都成立了八一學校和保育院,保育院裡的孩子最小的一兩個月,生下來父母就放在那裡,由別人照顧,大一點的有小學,其實就是為了前方的將士安心工作。這后面的照片可以看到,八一學校,那是一個大的照片,是八一學校。這個合影是第一屆的學生,可以看到這些學生們哪個年齡組的都有。

[主持人]:這些全是前方戰士的孩子們。

[張小康]:這些孩子中有很多很多很感人的故事,這個照片背后有太多感人的故事。他們有的孩子,正常的情況下,三四年能見到父母,有的就是靠父母或者父母的戰友來出差來看。一般一個人到成都,到內地去開會,就會把所有的孩子看一遍。因為真正的父母沒有機會。孩子們基本搞不清誰是父母,父母是什麼概念,我去問,不知道。因為他們隻知道老師。我採訪的裡面知道的最長的有一個孩子九年沒有見過父母,因為他可能在西藏更偏遠的地方,更基層的地方,所以根本沒有機會回來。還有兩個,父母最后犧牲在西藏,他們成為烈士子弟。所以這個學校裡面的故事非常非常多。

[主持人]:我還看到這樣一張孩子們溫馨的笑容。

[張小康]:那是課間操的時候,這些照片都非常珍貴,這是當時八一學校的老師給我提供的,這些老師都80多歲了。他們保留下來的照片。

[主持人]:可以看出來當時老師們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真的也能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那種愛的流露,所以才給予了孩子臉上這樣一種笑容。我看到這兒有一個這樣的報告表,讓我不解,這是一個用在什麼時候的報告表?

[主持人]:有孩子的照片,上面還有一些像是我們平時在體檢時候的一些體征的狀態顯示。

[張小康]:一個是身體情況,他的能力表述,比如他會坐了,會走了,他的身體怎麼樣,他的各種表現,這是唯一在西藏的這些父母跟孩子連接的唯一的一個通道。就是每半年,保育院和八一學校會填寫這個表,寄給在西藏工作的父母,父母隻有通過這個,才能知道孩子的大概情況。那會兒當然沒有電話,更沒有微信、短信,他們半年后才能看到,也只是大概的。我採訪的楊義真(音)和王貴珍(音)阿姨,就是夫婦倆,他們當時看到孩子的時候,孩子已經髖關節發育不良,兩歲多不能走,每次他收到這個信,收到這個表都大哭。現在也還是。因為他們隻能得到這個信息,他們不能為孩子做什麼,為了工作,為了西藏。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完全奉獻,不求回報。當得知這樣的情況,還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持續付出,不能為孩子去做任何的一些事情的時候,我覺得作為任何一個父母,這種愛、這種折磨和承受的東西。

[張小康]:真的是很難很難的。這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可是我覺得他們做到了。他們真的做到了。其實有的人會覺得大了可能孩子跟父母的感情就會缺失,可是我接觸這些八一學校的子弟,我發覺他們對父母的愛恐怕超出一般人,因為他們懂得了,這些父母不光屬於我們,我們的父母是為國家奉獻才犧牲了我們,小的時候可能真的有一些抱怨,就包括我小時候也是這樣,見不到父母的時候,我自己就覺得很奇怪,或者是我為什麼出生在這種家庭。可是大了,我真的以他們為驕傲。

[主持人]:才明白父母原來是這種大愛,他們在做著更加偉大的事情。

[張小康]:而且他們實際是為了所有的人,其中也包括我們過上好日子。他們才那樣奉獻。

[王貴]:昌都戰役以后,仗都打勝了,昌都解放了,炮兵的戰士餓著肚子上山給騾馬割草。戰士餓著肚子上山割了六七十斤草,這個草背下來,下山的時候,到了懸崖邊上,那個路很小,肚子餓得不行了,腿一軟,眼睛一黑,一頭栽下去了,幾次從懸崖邊上栽下來,當時摔死了,腦漿都出來了,我們就在跟前,誰都掉淚啊。這樣餓著肚子給騾馬割草,這是我印象最深的。

[主持人]:自己餓著肚子也讓它們吃飽。

[王貴]:這是補給重於戰斗,戰勝糧荒。昌都這次度糧荒是最嚴重的,一個月以后后面部隊才來。先鋒部隊、機槍軍、強行軍作戰趕路趕得快,后面部隊忙於運輸趕路趕得慢。1952年到了江孜,春荒也很嚴重,那多了,斷糧性很多。甘孜和昌都這兩次是最嚴重的。甘孜那次,地老鼠也吃了,進軍西藏不吃地方,這是毛主席說的。總體上,藏區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物資極端匱乏,幾萬人進去以后,大量的牛羊宰殺,幾十年恢復不過來,糧價上漲,群眾生活受影響,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是個政治問題,你看共軍來了以后群眾生活下降了。

[主持人]:我們寧願委屈自己,承擔多大的困難我們都要自己解決。

[張小康]:我們實際就是讓敵人的設想和謊言並沒有實現。而我們做到了。

[主持人]:這中間還有我們戰勝困難的很多很多細節。王老師一說到這裡,總是很感慨。我們能看出來,但是您不能劇透太多,我們要讓我們的讀者自己來看,自己來體會。今天我們也專門請到了兩位出版社的老師,我們想問問劉總,您如何看待這本書?我們了解,為這本書還專門組織了一個出版小組,反復來打磨稿件?為什麼這次對這本書這麼重視?

[劉周遠]:原因說起來很多,但實際上最主要的就是一點,就是這本書寫得太好了。它是寫了一本大題材,寫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那裡面的歷史,那裡面的故事,讓我們非常感動,我們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和中國黨史出版社,我們兩邊領導和編輯人員看了這本書以后,初稿以后,我們無不為初稿深深打動。這裡面的故事,剛才張老師和王老師都講了很多,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看這本書,受到的感動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是很深的。我在審這個書稿的時候,我就多次潸然淚下,被這裡面深深打動,對於這樣一個題材非常好,寫得又非常好,非常感人,可以說,這本書比很多煽情的小說寫得更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兩家出版社很自然地達成共識,必須要以高度的責任感,要以出版人最高水平,來把這本書以一種近乎完美的、高質量的水平呈現給廣大讀者。這樣也才能夠對得起辛辛苦苦的作者,對得起張老師八年的辛苦,更主要的是,對得起我們千千萬萬的老西藏們,他們的犧牲、他們的奉獻,確確實實讓我們無限的崇拜、崇敬。所以我們必須要以這樣一種狀態,以這樣一種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把這本書呈現給廣大讀者。

[主持人]:剛才我們已經聽了介紹很多這本書的細枝末節一些細節的地方,也很打動我們。但是我們知道,您作為出版社,像這類題材、這類主題的書已經有很多,這個書的主要特點在哪裡?

[劉周遠]:每個人看這本書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從我個人來說,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和意義實際上是很多的,比如說,書裡面寫到,我們黨和政府對進軍西藏重大的戰略決策作出了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做了充分的准備,這裡面所寫到的方方面面的問題讓我們感覺到黨既重視國家的利益,也重視西藏人民的利益,也重視我們整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和強大。在這個方面,我對書裡面寫的方方面面的這種准備工作,這種准備工作從大的到小的,從中央的決策到一個連隊、一個排、一個班,甚至到一個工作小組進軍西藏,在西藏怎麼樣做工作,以一種什麼樣的精神狀態,遇到困難怎麼樣克服,怎麼樣與西藏民眾親密合作、密切相處,從這個方方面面的事情反映出來,我們黨和政府,我們這支軍隊,是全心全意在為人民服務,為西藏服務。這是一點。

[劉周遠]:第二點感受很深的,也是這本書的一個價值所在,被人民解放軍的英雄形象深深感染和打動,這裡邊從官兵到普通工作者,還到地方干部,以及我們剛剛參加解放軍的西藏的農奴,被解放的農奴,整個群像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候的工作狀態、工作作風,讓我們非常受感動。我們這支人民英雄的軍隊,當時在那種環境下是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也特別能工作,可以說,這支軍隊是一支全能型的軍隊,既能打仗,也能生產,還能做群眾工作,做民族工作,同時,甚至還學會了,男同志學會了照顧女同志,女同志學會了照顧男同志,形成了和諧的大家庭,讓我非常感動,我覺得這支軍隊以這樣一種精神、這樣一種作風,那就是真正成為一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

[主持人]:作為人民軍隊,我們一說到往往給我們感覺是硬漢的形象,剛剛劉總專門強調了,給我們這本書,為我們傳遞,他不僅能打仗、能工作,我們男同志也學會了照顧女同志,還有很柔軟一面的體現。感謝張老師有她獨到的眼光,把細節的閃光點發掘、放大、整理出來,讓我們覺得當時的事情還有這樣另外一個柔軟的一面。

[劉周遠]:這種細節很多,非常感人。

[張小康]:他們是有文化的軍隊,不光是軍隊,他有很多來自於各方面的,甚至很多都是國外回來的專家,是國際上有名的李安翟、於世玉(同音),都是國際上有名的專家,長期在海外留學、講學的人,李浦先生(同音),他們都來到了這裡,加入到十八軍政策研究室,為十八軍在制定政策這些紀律方面出謀劃策,他們建學校,辦學,做到了很多很多,所以這是一個不是單純的軍隊行為,它是一個國家的。

[主持人]:所以這裡面才有這麼多的故事和細節。讓王老師一直念念不忘,隨時投入到故事的細節當中去。我們也知道這本書最先發現的是我們黃老師,當時發現這本書,這本書裡什麼樣的亮點、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價值打動了您呢?

[黃艷]:我覺得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當時我見到這份書稿時候的情景。兩年前的夏天我見到這個書稿,我是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口氣讀完了,我記得張老師當時問我,你覺得怎麼樣,因為她這個書稿第一次拿出來展示,我當時的回答非常肯定,我說這本書超出我的想象得好,因為它的主角不是將軍,不是大人物,而是無名小兵和普通的藏族百姓。所以我就覺得這與以往的西藏題材是有它的獨到之處的,我把我的感受匯報給了我們的領導,就是中國黨史出版社社長,他看了以后也覺得很震動,他覺得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西藏題材的作品,這之后有了我們與張小康老師合作,進而與四川人民出版社聯合打造出來這部精品。這是我剛見到這本書的一些情況。

[黃艷]:其實我是一直在編輯這本書,每次編輯過程中,每次閱讀,我都會有所觸動,潸然淚下。因為這個故事非常有力量,它的力量不在於我去渲染,我去加工,就像剛才張老師敘述這些故事一樣,很平淡,就是把一個事實講出來,但是我覺得,很有沖擊力,特別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講,平時看的一些作品,或者很多文學藝術加工的成份比較多,我們就覺得很多東西可能它原型沒有那麼高大上,但是看到這本書以后,確實它是一個真實的反映,但是打動了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就是你覺得這本書是非常非常有出版價值的。這是一方面。第二,我還想講一下這本書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它自始至終有一條歷史的脈絡在裡面,它不是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剛才張老師也提到了,她有個編排,把故事融合在裡面,讓大家讀故事的同時也能了解這段歷史。張老師兩年前跟我說過,她的一位80后的親友看了這本書,是一口氣讀完了,而且覺得讀懂了那段歷史。我覺得一方面是故事本身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是有一個歷史的現代理念,所以能夠讓她很快隨著書中的主人公一起,跟著那個歷史進程去讀了那段歷史。

[黃艷]:今天受社長之托預告一下,明天十點鐘在文化宮有一場我們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座談會,歡迎有興趣的網友關注。

[主持人]:通過幾位的介紹,我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但是在最后我還給幾位留了一個難題,這本書400多頁,可是我們特別關心,如果讓幾位非常了解這本書很有感情的人來說,一兩句話來描述這本書你們會說什麼。

[張小康]:如果有時間,請看看這本書,你會知道一些你沒有想到、你不知道的事,通過它,你可以知道西藏的那段歷史和在那個歷史階段的人們。我覺得這個不管是年輕的、年老的都是有價值的。

[主持人]:有時間就來看看它。

[王貴]:我認為這本書弘揚了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繼承和發展。當前,我們現在物質上去了,精神也要上去,精神文明建設是非常重要。所以這本書配合精神文明建設,弘揚老西藏精神,這筆精神財富厲害了,價值還是很高的。

[主持人]: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劉周遠]:能夠出版這本書,是我們出版人的光榮。能夠讀到這本書的讀者,我覺得也是讀者的幸運。

[黃艷]:我通過個人體驗來看,閱讀了很多次,我覺得這是一本你在喧鬧的環境中也能沉浸其中,而且與之產生共鳴的一本書。我覺得不管你是出生在什麼年代,不管你是否去過西藏,我覺得都應該讀讀這本書,了解一下老西藏的精神,受一次感情的洗禮。

[主持人]:說了這麼多,我已經迫不及待想來看看它了。今天感謝幾位給我們帶來的分享,今天節目就是這樣的,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紅色訪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