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黨的文獻》發表文章《毛澤東對社會管理的艱辛探索和主要貢獻》。文中指出毛澤東不是照搬教條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看待中國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對其中的利益因素有著十分深刻的認識。摘編如下。
相關背景:人民公社時期,農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瞞產私分現象。從表面上看,瞞產私分是“損公利私”,但它的存續卻有深厚的社會根源:是農民為解決飢飽問題不得已採取的措施;是部分農村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對人民公社體制的和平抗爭;是農民在國家征購任務過重、“剪刀差”過大的條件下,維護個人利益的變通。農民的瞞產私分不僅改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內在結構,而且成為推動人民公社制度變遷的重要力量。[詳細]
1958年番禺人民公社成立大會
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頁。)過去,廣大人民群眾之所以跟著我們黨鬧革命,是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隻有這樣才能改變他們千百年來受壓迫受剝削的命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盡管情況跟過去有了很大不同,但能否妥善處理好相關利益問題,依然是一個直接影響黨和人民群眾關系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由於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各地發展又不平衡,在全體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難免會產生社會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之間的利益差異。這是當時人民內部矛盾大量產生的根本原因。
對此,毛澤東有著十分真切的感受。在他看來,人民內部矛盾的產生,不少源於群眾利益受到損害。比如,關於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瞞產私分問題,毛澤東后來就深有感慨地說:“謝謝五億農民瞞產私分,堅決抵抗,就是這些事情推動了我。”(《毛澤東傳(1949—197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3年版,第922頁。)這件事情促使毛澤東思考,農民群眾的利益不能損害,不能搞一平二調的平均主義。否則,就會碰得頭破血流。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毛澤東不但深刻指出當時各種社會矛盾產生的原因,還找到了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正確方法。其中,毛澤東尤為推崇我們黨延安時期就採取的統籌兼顧、各得其所的方針,並強調這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個戰略方針。(參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86—187頁。)他指出,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無論糧食問題,災荒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各種愛國力量的統一戰線問題,少數民族問題,以及其他各項問題,都要從對全體人民的統籌兼顧這個觀點出發,就當時當地的實際可能條件,同各方面的人協商,作出各種適當的安排。(參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27—228頁。)他認為,實行這樣一個方針比較好,亂子出得比較少。(參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87頁。)
總之,承認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矛盾,並將其分成兩類不同性質,分別採取不同的處理辦法,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個重要理論和實踐創新。就當時而言,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並把它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題,可以說抓住了社會管理的牛鼻子,抓住了社會穩定的關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