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二戰時期蘇德戰場上唯一中國女記者胡濟邦的傳奇人生

2014年06月03日09: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那些難忘的崢嶸歲月在胡濟邦心中刻下永不磨滅的跡痕,她打開記憶的閘門,深情回憶:

在蘇德戰場上,我帶著愛,帶著恨,真實地記錄下許多戰時的實況。1941年冬,德軍入侵斯摩棱斯克城,鄉下的村庄一個個被毀滅,老人和兒童被甩到曠野凍餓而死,斯城周圍30英裡內尸橫遍野。幸存的人住在山洞裡,用木屑做的面包充飢。潘亞是一個健壯的農村姑娘,她逃進了大森林,遇到了約查和亞琴。三個妙齡女郎竟然組成了一個游擊隊。我和埃德加?斯諾先生在斯摩棱斯克森林中遇到了她們。她們說:“我們無法容忍德國鬼子,現在隻有一條路,在森林裡當獵人。”我問:“獵物多嗎?”她們笑了:“德國人就是獵物呀!”這個姑娘說得好凶險。我問她殺過人嗎?她說她開槍打倒了德國鬼子。那不是人,是納粹!看見如此英勇不屈的人民,我對斯諾說:蘇聯必勝,德軍必敗。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剛剛結束,嘹亮的軍號還在戰地上回蕩,城下硝煙未散,胡濟邦即和斯諾、英國記者夏庇若一同獲准前往斯大林格勒採訪。

那是1943年初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胡濟邦帶著煙酒和自己包的餃子乘軍用飛機來到斯大林格勒。一路上,胡濟邦親眼看見城市被德軍炸成一片廢墟。德國向斯大林格勒傾瀉了100萬枚重型炸彈,城內滿目瘡痍,斷壁殘垣。蘇軍第62集團軍司令崔可夫將軍領著記者穿過遍地瓦礫的戰場,雪野上尸體橫七豎八地躺著﹔德軍埋下的地雷、沒有爆炸的炸彈正被蘇軍工兵引爆,振耳欲聾的爆破聲此起彼伏。

崔可夫將軍舉行豐盛的晚宴,招待記者,並單獨接見胡濟邦。他說:“在抗日戰爭初期,我到過中國,擔任蘇聯駐華使館武官,和中國人民有特別的感情,現在身邊還留著一支中國制造的大手電筒呢。今天在斯大林格勒前線見到漂亮的中國女記者,感到特別的高興。”崔可夫熱情地向胡濟邦舉杯敬酒。胡濟邦深知,將軍的酒,是敬給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的。她也向將軍舉杯,說:“中國婦女和中國人民為將軍和他的軍隊的勝利而干杯!”

胡濟邦在一間小屋裡採訪了被俘的德軍元帥鮑盧斯。鮑盧斯沮喪地在胡濟邦面前低下頭顱,“我叫腓特烈?鮑盧斯,52歲。”在斯大林格勒大捷的第四天,胡濟邦就向國內發回了真實准確的一萬多字的斯大林格勒專電《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現在看來,該文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今天的新聞,明天的歷史。若胡濟邦不親臨斯大林格勒,就無法讓后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那天,就在北京這個干淨整潔、充滿花香的小院裡,已經70多歲高齡的胡濟邦老人,打開了話匣子:“我認為,記者是一種很崇高的職業。當記者對我的工作來說,就好像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作為一名戰地記者,要有良好的素質和職業道德。觸角要敏銳,要關心政治,要有正義感,要堅持真理。要真實、要准確,不能浮夸。更不能當‘客裡空’(“客裡空”是蘇聯作家柯涅楚克在衛國戰爭期間創作的話劇《前線》中一個特派記者的名字。此人善於捕風捉影、弄虛作假,他不調查了解,坐在指揮部擬稿。“客裡空”是俄語的音譯,其意譯為“亂嚷亂叫的人”或“喧囂的人”,后來這個名字就成了新聞中虛構胡編的代名詞。人們把那些歪曲事實的報道消息稱為“客裡空”)。要深入第一線調查研究,要善於發現新情況、新問題。要准要快。准是屬於質量問題,快是屬於數量問題。准比快更重要。既准又快更好。要當好一個記者,還要了解當地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譬如,在蘇聯,你不知道普希金,就很難與這個國家的文學藝術家交往。當記者應該成為百事通,不然,工作就很難開展。”

胡濟邦於1945年5月9日德寇投降的當天寫下了《慶祝全民勝利中的莫斯科》:高爾基街上,一位空軍英雄被十幾個女學生用鮮花包圍。基洛夫大街,一位中年婦女緊緊擁抱著一位炮兵少校不放,說她有三個孩子,和他一樣的年齡,穿著一樣的炮兵制服,四年不見了,沒有消息!普希金廣場,一位美國士兵,被一群青年抬起來,反復地拋到空中,齊聲喊著“烏拉!”……整天有群眾在美國使館門前,向著飄揚的美國星條旗歡呼,幾位莫斯科大學的學生用他們帶著俄國腔的英語向從三、四層樓的高台上伸出頭來觀望的美國人歡呼祝賀,美國人也用半吊子俄語高呼:“紅軍萬歲!”“斯大林萬歲!”……昨天,莫洛托夫外長在答復美國記者提問時談到:“蘇聯對日的態度,已在本年四月初明白表示過。今天同盟國在歐洲的凱旋,也是我們明天在東亞取得最后勝利的保証。”

報道發回國內,給即將取得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中國人民極大鼓舞。

廣交朋友、嗅覺敏銳的胡濟邦,與美、英等國的西方記者一道,參加了戰時戰后在莫斯科舉行的各種國際會議,包括三外長會議、四外長會議、各國政府代表團以及領袖訪問莫斯科等。她採訪過斯大林、羅斯福、杜魯門、張伯倫、丘吉爾、戴高樂等一大批世界政壇風雲人物。還去烏克蘭的基輔採訪對德國戰犯的審判,到過法國、德國、瑞士、波蘭、埃及、羅馬尼亞、芬蘭、丹麥、捷克、意大利……

戰爭剛結束的1946年,胡濟邦以中國女記者的身份,應南斯拉夫政府之邀,參加了南斯拉夫對米哈齊維奇的審判。全世界都想了解這個新生的國家。胡濟邦遂提出採訪申請,很快就得到南斯拉夫政府的批准。並且派給她一輛吉普車,一位陪同,另加兩名武裝戰士保護。胡濟邦抓住這個機會,跑遍了南斯拉夫全國6個共和邦,調查採訪了部長、基層干部、士兵。最后,還在黑山採訪了鐵托總統。鐵托向胡濟邦介紹了當時南斯拉夫和美國的關系說,“今天早上,美國一家通訊社還造謠說我在黑山翻車受傷。”胡濟邦機智地回答:“我來給你辟謠吧!”鐵托大笑,高興地與這位友好的中國女記者合影留念。一個多月的緊張採訪,胡濟邦對大戰后的南斯拉夫了然於胸。不久,在巴黎召開的解決南斯拉夫和意大利領土問題的會議上,憑著對南斯拉夫情況的熟悉,胡濟邦撰寫的一份3萬多字的考察報告,對問題的解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