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華 何明圓
壯大於危難之際
紅四方面軍造幣廠的發展與壯大,是與川陝省蘇維埃政府財政經濟工作的主要領導人、紅色理財專家鄭義齋分不開的。
鄭義齋,原名少之,1901年生於河南許昌。1927年入黨,在中共中央做交通工作,1930年任上海義齋錢庄經理,改名鄭義齋。1932年,任鄂豫皖蘇維埃政府財政委員會主席。紅四方面軍入川后,任中共川陝省委委員、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省政府財政委員會主席、川陝省蘇維埃工農銀行行長、造幣廠廠長等職。1935年5月參加長征,歷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敵工部部長、總供給部部長、西路軍供給部部長。1937年3月,鄭義齋在石窩戰斗中壯烈犧牲,時年36歲。
造幣廠成立后,為了吸引技術力量,鄭義齋決定:凡是過去在軍閥造幣廠任職的,隻要願意留下來工作,一律歡迎。紅四方面軍總部和川陝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還專門發布公告:“對於醫生、軍人、技師、熟練工人、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等專門人才,及一切知識分子和學生,不但不殺,如果這些人願意忠誠在蘇維埃政權下服務,政府予以特別優待。”紅四方面軍造幣廠鼎盛時,工人達200多人,其規模之大、設備之齊全、技術力量之雄厚,堪稱蘇區之最。1934年春,造幣廠隨川陝省工農銀行遷至通江苦草壩得漢城裡張家四合院內。
鄭義齋特別重視人才。何陽洲原是國民黨兵工廠的技術骨干,技藝高超。敵兵工廠被紅軍打下來后,他表示願意留下來為紅軍服務,並專門設計了鑄造銀幣、銅幣的印花鑄字的“鐵羅漢”壓機。鄭義齋任命他為造幣廠和兵工廠的總技師,並兼任子彈廠的廠長。學生干部李凡山,在造幣廠專管造幣技術,肅反中兩次險些被殺,由於鄭義齋親自出面保護,才幸免於難。
紅四方面軍造幣廠下設生產股、制模股、修理股、管理股等機構,內分石印局和造幣廠。石印局設在通江縣苦草壩街道李家院子,有機器8部,工人30多名。除印制布幣、紙幣外,還兼印稅票、傳單、文件、報紙。造幣廠按工種分為熔化、輾片、宰片、淬火、沖坯、滾邊、印花、正漿、磨光等車間,專門鑄造蘇維埃銀幣、銅幣。造幣廠品種和形制計4類19種。其中,在蘇區內流通紙、布、銅、銀4類15種。具有代表性的種類和形制有壹串紙幣、三串紙幣、壹圓紙幣、貳串布幣、壹圓布幣、五分銅幣、小200文銅幣、大200文銅幣、500文銅幣、壹圓銀幣等,與壹圓銀幣相配套的還有伍角和貳角銀輔幣。
紅四方面軍造幣廠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凡進出廠人員均要接受檢查,並佩戴出入証。工廠實行考勤制度,每班工作6至8小時,獎勤罰懶。產量多、質量好的給予獎勵,曠工、遲到和工作差的扣發工資。因事缺席或生病者必須請假,經廠長批准后才能離崗,且上午出廠,下午必須按時返廠。職工一般不允許同外面的人接觸,即使會見親朋好友也有時間限制。工人按技術高低、生產產品質量好壞發放工資,低至3元,最高可達40元,如遇加班則另發獎勵工資。廠裡還建立了工會和共青團組織,職工的文化學習、體育娛樂活動等都搞得生機勃勃。
紅四方面軍造幣廠除了鑄造蘇維埃錢幣外,還大量仿制國民黨袁大頭、孫小頭以及四川漢字銀幣,並用所造銀、銅元及仿制的銀幣,從重慶、成都、西安、武漢等地購買了武器彈藥、藥品、電台、電池、有線電話、地圖、醫療器械等大量急需軍用物資,用以充實壯大紅軍部隊。
那麼,造幣廠的原料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據有關資料記載,造幣的原料主要有3個來源:一是繳獲敵人和沒收土豪劣紳的銀磚、銀錠、首飾、器皿等﹔二是根據地群眾捐獻的銅盤、銅碗、銅壺、銅盆、銅箱扣、銅門鎖等﹔三是從白區購進一部分。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8道鑄造工序,才可入庫或發行。當時,紅四方面軍造幣廠鑄造的銀幣,工藝精湛,質地優良,含銀成分及重量均比白區銀元高,故在兌換時也要比白區銀元多兌一串。
為了防止敵人假冒仿造布幣和紙幣,紅四方面軍造幣廠還採取了許多防偽措施,即在票面圖案花紋和文字中添加暗記,使用5種顏色套印,並使用了變體美術字和藝術性較強的圖景、人像等花紋圖案。貳串、三串布幣上,每張印有正方形、橢圓形、大小長方形的4顆印章,這些印章有些是鈔票專用印章,有些是金融負責人私人印章,有些是政府或銀行的公章。另外,還會不定期更換票面顏色和版式。
為了保障川陝根據地貨幣更為廣泛地發行和流通,川陝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紅四方面軍總部連續發出布告,規定:“各機關和個人所需要的物資,必須用金錢或物資購買。”故而,川陝蘇維埃貨幣在4.2萬平方公裡、人口600多萬的根椐地通行無阻。每次紅軍開拔、機關轉移、經濟公社搬遷時,所有人員包括可靠的俘虜都要背貨幣行軍。紅四方面軍長征路過的廣大城鄉,乃至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都留下了一些數量不等、品種不同的川陝根據地貨幣,有些甚至被保存至今。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