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戰火中的紅四方面軍造幣廠

何廣華 何明圓

2014年06月13日11: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轉移於長征之前

1934年11月,紅四方面軍召開了清江渡會議,制定了依托老區,向甘南發展新區的“川陝甘計劃”。紅四方面軍主力隨即西移,15個團計數萬紅軍集結於旺蒼城附近。川陝革命根據地黨政軍首腦機關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中共川陝省委、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等46個黨政軍機關進駐旺蒼。一時間,旺蒼壩成為川陝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在此部署指揮了廣昭、陝南和強渡嘉陵江三大戰役。小小古鎮紅歌飛揚,紅旗招展,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紅軍城。

紅四方面軍造幣廠也隨之遷至旺蒼黃洋鎮爛槽溝。

黃洋鎮位於旺蒼中南部,離縣城僅9公裡,面積106平方公裡。因以前居住黃、楊二姓人家而得名。境內有大規模溶洞群,形形色色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早在1933年,紅軍就在這裡設置了店子壩、爛槽裡兩個鄉蘇維埃政權。爛槽溝三面環山,一面臨廣巴要道,既方便交通又利於隱蔽,是一個安置紅軍造幣廠的理想之地。

紅四方面軍造幣廠在黃洋鎮的廠區佔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坐西向東,四合院布局,建筑由門廳、正房、及南、北廂房組成。穿斗梁架,單檐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如今,盡管這裡已是一排排嶄新的農家小院,碧綠的阡陌稻菽,但從保存下來的舊址中,人們仍然可以看到當年紅軍夜以繼日生產貨幣的歷史遺跡。

紅軍造幣廠從通江遷來后,工人們邊安裝,邊生產,繼續鑄造銀幣、銅幣,印制紙幣和少量布幣。銀幣、銅幣車間和保管處設在爛槽溝楊家院子,紙幣、布幣車間設在張家大院。造幣廠下屬的生產股、制模股、修理股、生活管理股也設在張家大院和相鄰的幾個院子裡。由於當時戰爭形勢緊迫,工廠實行每日三班8小時輪班作業、超產得獎制度。僅4個月就趕造了銀元2萬多元、銅元1萬多元,以及大量的紙幣和布幣。還仿制了相當數量的袁大頭、孫小頭及四川漢字銀幣,這些貨幣在川陝蘇區廣泛流通,徹底改變了當地自給自足的“實物經濟”。

如今,在距旺蒼30公裡的“木門軍事會議陳列館”裡,還珍藏著十分珍貴的紅軍貨幣。人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川陝蘇區各種貨幣票面的設計和印刷,都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和精湛的藝術價值。這些貨幣的票面上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字樣,還有由錘子、鐮刀組成的中國共產黨黨徽圖案。布幣、紙幣壹圓券上,有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的頭像。紙幣三圓券上,印有列寧的半身像,他身著黑呢西服,系紅領帶,左手拿講話稿,右手揮動拳頭。金屬硬幣上鑄有“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土地歸農民,政權歸蘇維埃”等文字和紅旗、鐮刀、斧頭、五角星等圖案。

據史料記載,這些圖案是由時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的廖承志設計的。那時,28歲的廖承志正受張國燾左傾路線的排擠和打擊。長征路上,廖承志由張國燾的警衛排押著,戴著手銬隨紅軍行軍,每到一個地方住下,就被關起來,卸下手銬他就書寫標語、布告,或繪制地圖和設計貨幣圖案。有時候時間要求很急,他顧不上吃飯和睡覺,也要按時完成任務。共產黨人這種革命的樂觀主義,以及可貴的曠達胸懷,令參觀者肅然起敬。

蒼溪是紅四方面軍長征的出發地,僅在蒼溪縣文管所收藏的紅軍布幣就有1420余片、殘損的布幣數千片。這些布幣有紅、白、藍3種顏色,分為壹串、貳串、三串3個品種。布幣的正面上方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字樣,中間為鐮刀、斧頭、五角星、拳頭組成的圖案,下排注明“一九三三年”﹔背面是黑體美術字“增加工農生產,發展社會經濟”字樣。

1935年4月中旬,紅四方面軍造幣廠隨主力紅軍撤離旺蒼,出發長征。造幣廠的機器設備用了20多匹騾馬拉到旺蒼壩東河岸邊,因不便轉移,工人們隻好將大部分機器沉到東河的亭子沱和馬家渡的深潭中,隻帶走了較為新式的印鈔套版。1935年七八月間,川陝蘇區貨幣停止發行,紅四方面軍造幣廠結束了她的歷史使命。

或許是一種歷史巧合,紅四方面軍造幣廠撤離旺蒼31年后,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下屬六大印鈔廠之一——東河印制公司又在這裡誕生,開始續寫中國貨幣歷史上的新傳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