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劉華清將軍與大連海軍學校

蘇振蘭

2014年07月25日11: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乙種計劃培養的人才,在海軍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3年3月,張學思調任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劉華清接任副校長兼副政委,主持日常工作,主要分管政治工作,兼管教學、管理和學校建設。這時,劉華清是海校的實際負責人,《蕭勁光回憶錄》明確指出:“張學思同志調任海軍副參謀長以后,劉華清任副校長兼副政委,主持學校工作。我雖然還挂名兼任校長,但由於海軍建設的攤子大了,大連海校的許多實際工作,便過問得少了。”

主持學校全面工作后,劉華清更加大刀闊斧,大抓教學工作,他擲地有聲地重申:“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高度政治覺悟、掌握現代海軍技術知識、具有堅強體魄和一定組織指揮能力的艦上初級干部﹔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著完成這個任務﹔學校工作的好壞,要以完成教學任務和質量為衡量標准。所以,學校應該一切以教學為中心,離開了教學工作,其他工作就失去了意義。”

在具體措施上,他主持制定了各級領導和機關干部深入現場的工作制度,明確了干部聽課、參加試講、審查教案講義、檢查教學日志等各項規定﹔要求分校領導和訓練部長每天查看一次教學日志,每周至少聽課四至六小時﹔對海上實習這樣的重大教學活動,規定分校、訓練部門領導要隨船出海,切實搞好對教學工作的組織領導。同時,對系、大隊、學員隊干部以及機關教學參謀人員也作出相應規定。採取這些措施后,各部門抓教學的合力得到明顯增強,有力地促進了教學工作,很快形成了課堂講授、自習輔導、實驗和海上實習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現代海軍是高科技軍種,需要吸收大量青年知識分子投身海軍建設。當時,對是否應該吸收廣大工農干部入校學習,學校領導層有不同看法。

有的同志認為,工農干部文化太低,很難學好海軍專業﹔也有的同志認為,海軍需要繼承和發揚我軍優良傳統,沒有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工農干部,就沒有戰斗骨干。劉華清出身工農,認為工農干部也能干海軍。劉華清主持學校黨委經過討論,統一了認識,確立了“向工農干部開門”的方針,並制訂了本科四年制甲、乙兩種計劃。

甲種計劃,是培養學員有較高的技術和業務水平,不僅能勝任本職需要,而且在技術上具有研究和創造能力。乙種計劃,則不要求學員有很深的理論知識,但要有勝任本職的專業技術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乙種計劃,是為了向工農干部開門,使他們有可能進入本科學習,為艦隊充實工農骨干。

為實行四年制乙種計劃,學校黨委決定,適當延長工農干部預科文化學習的時間,在教材內容上也適當進行調整。1953年10月,第一批預科學員結束文化學習,200余人升入乙種計劃學習。乙種計劃實施中,最大的障礙是多數工農干部學員文化程度低,學習跟不上。有的學員信心不足,甚至個別干部、教員對工農干部學習能力產生疑問。面對困難,劉華清迎難而上:“我們想了種種辦法,終於將乙種計劃堅持下來。”

實踐証明,工農干部有豐富的斗爭經歷和生活知識,接受事物的能力強,隻要打下一定文化基礎且教學方法得當,學習業務技術也較快。“這屆工農干部學員經過四年學習,分配到各艦隊、支隊或留校工作,頗受歡迎。后來,這些學員大都成了部隊骨干,有的還擔任了艦隊、支隊和學校部、系領導。乙種計劃培養的人才,在海軍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應該說,在大連海校初創時期,蘇聯專家作出了重大貢獻。”

海校創建時,聘請了蘇聯專家近百人,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等,全都由蘇聯專家制定﹔教材也是由蘇聯專家編寫,譯成中文后,再由海校的教員講,完全是蘇聯海軍辦學的模式。劉華清到海校工作后,蘇聯專家大部分已經回國,隻有赫涅金、薩沃金科等10多位蘇聯專家還留在學校任顧問。

聘請蘇聯專家,是當時最切實可行的一條捷徑。但是,劉華清到任不久,就發現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在向蘇聯專家學習上,認識分歧很大。”

一種態度是崇拜英美,瞧不起蘇聯科技。在一些地方大學聘來的教授和教員眼裡,蘇聯是政治第一,英美則技術第一。認為蘇聯的科技比不上英美,學習不虛心、不主動,蘇聯專家來了就問,不來就不問,有時與專家談問題還嫌麻煩。有些原國民黨海軍人員,表面上對蘇聯專家敷衍恭維,內心裡卻認為自己肚裡有貨,不向專家學也行。學校的領導、干部和教員大多是從陸軍調來的,一些人有明顯的經驗主義和游擊習氣,雖然承認自己不懂海軍技術,卻認為在其他方面有一套,不願向專家學習。有些學員也對向蘇聯學習抱懷疑態度。

另一種態度是向蘇聯學習就要全面學,“不走樣”,不僅學技術知識,也要學習其他的方方面面。

還有同志認為,學蘇聯不能什麼都學,特別是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應該結合我軍情況有選擇地學。

由於思想不統一,影響了向專家學習的效果和專家作用的發揮。

面對意見分歧,劉華清沒有急於表態,而是分析了造成這個問題的症結:“我覺得,在向蘇聯專家學習的問題上,學校有點放任自流,缺乏組織計劃,要求不夠明確具體。正因為如此,大多數人沒有組織起來認真向蘇聯專家學習。少數教員雖然向蘇聯專家學了一些海軍專業知識,但也缺少系統的整理和分析。”當時,蘇聯專家評價說:“學習帶著機械性與形式主義,沒有進一步學習實質,許多問題隻學怎樣做,不學為什麼這樣做。”

找准了問題才好對症下藥。於是,劉華清多次在全校會議上強調向蘇聯學習的意義和必要性,語重心長地提示大家:蘇聯海軍經受了二次大戰的洗禮,打敗了德國法西斯海軍,有30多年的海軍建設經驗和系統的軍事科學理論。我國海軍白手起家,英美等西方國家又對我們採取敵視態度,搞封鎖,我們不向蘇聯學又向誰學?

劉華清要求大家,必須端正學習態度,克服經驗主義、游擊習氣,糾正不虛心、不主動等偏向。有組織、有計劃、有分工地向蘇聯專家學習,既要學習蘇聯的軍事科學理論、海軍技術,也要學習組織教學工作的經驗,學習蘇聯專家認真負責、敢於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以及保守國家軍隊秘密的優良作風。學習中,劉華清也注意有所選擇、有所甄別。例如,蘇聯專家認為學校的政治學習時間太多,劉華清就向他們說明:“我國新政權建立不久,社會情況復雜,特別是海軍初建,有來自各方面的人員,不提高海軍干部的政治水平是不行的。”最終,蘇聯專家表示理解。同時,在制定和完善學校規章制度時,劉華清也注意結合我軍實際情況,防止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

經過教育,兩個分校都檢討了過去向蘇聯學習不夠的地方,糾正了缺點,並對蘇聯專家編寫的教材進行整理、校對。學校成立了專家辦公室,擬定了辦公室工作條例,排定了與專家商談問題的日程。在實驗室建設、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提綱等方面,都征求專家的意見,與他們共同研究。學校還舉辦了俄文速成班,學科組的教員踴躍參加學習。一時間,教員找專家研究問題也多了。

蘇聯專家忙起來了,感到時間不夠用,積極性也充分調動起來。回憶主持海校工作,劉華清說過:“應該說,在大連海校初創時期,蘇聯專家作出了重大貢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