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劉華清將軍與大連海軍學校

蘇振蘭

2014年07月25日11: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對於原國民黨海軍人員,要大膽地、放心地使用!”

在主持海校工作中,劉華清也注意充分發揮原國民黨海軍人員的作用。大連海校創辦時,安東海軍學校的大部分人員調到了大連海校。其中主要是原“重慶”艦的起義人員,也有少數原“靈甫”“長治”等艦的起義人員,他們大多分配到各教研室當教員或到機關工作。

對於他們,劉華清態度很明確:“我們實行的是團結和改造的政策。他們有的接受過西方海軍教育,有一定的技術業務知識,政治上也要求進步,靠近組織,願意接受改造,願意為人民海軍事業努力工作,但思想上往往存有不同程度的舊意識。我們一方面加強他們的政治理論學習和解放軍優良傳統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另一方面,則根據個人優長,安排適當工作。”后來,有一些人擔任了系、教研室、機關和學員隊的領導工作。

但是,有些工農干部對國民黨起義人員仍抱有成見,對他們提出的業務進修、提供參考資料等要求不去注意解決,對他們的家屬工作、子女上學和醫療等問題的解決也缺乏主動,尤其在政治上關心不夠,思想教育不夠及時。有些領導對他們比較冷淡,不敢大膽放手使用,在政治運動中也是對他們批評多、耐心幫助少。因此,一些原海軍人員向劉華清反映,學校對他們“政治上不夠關心”,“感到自己政治上落后了”,“一到黨日,精神上苦悶不安,無所事事”,甚至懷疑組織上不信任,擔心今后的前途。

針對這個問題,劉華清態度堅決:“發揮國民黨起義人員的積極作用,這是我黨的一貫政策。劉伯承同志辦西南軍大,就大膽起用國民黨起義人員。現在,他在南京辦軍事學院,教員中有許多國民黨起義人員。講起歷史上的罪惡,國民黨海軍人員比陸軍、空軍人員輕得多了!對於原國民黨海軍人員,要大膽地、放心地使用!”同時,他領導學校黨委專門進行了研究,統一思想認識,做出了關於團結和改造原海軍人員的決定:要求各級黨委在廣大干部、黨員中深入進行團結和改造原海軍人員的政策教育,以消除對原海軍人員的抵觸情緒和各種思想顧慮﹔要用原海軍人員的現實表現和對海校建設的重大貢獻,說明他們不僅是團結改造的對象,更是學校建設的寶貴財富,必須主動去團結幫助他們。要求兩個分校要認真搞好對原海軍人員的業務培訓工作,訂出計劃,保障時間,訂購資料,組織講座,盡快提高他們的任教能力。同時,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組織好經常性的政治學習,要求每月召開一次座談會,每個領導干部每月要同一至兩名原海軍人員談話,兩個月組織一次有關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的問題報告會。注重從政治上培養提高,關注他們的進步﹔從工作、生活上多關心,及時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必要時可以給予特殊照顧。

此決定一出,各級黨委、廣大干部黨員和原海軍人員衷心擁護,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原海軍人員中的先進分子,有的被選拔到領導崗位,有的被吸收入黨,有的被評為工作模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也得到一定改善。他們切身感受到了組織的關心,工作更加積極努力,思想改造也更加主動自覺,為海校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53年,朱德總司令、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劉伯承先后到海校視察,劉華清陪同他們視察了實習艦艇大隊,並乘登陸艦駛出大山島外,觀看大連港區,“朱總司令和劉院長對海校和實習艦艇大隊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談話中,劉華清又和劉伯承討論起了對國民黨起義人員的使用問題。

“一旦要去中遠海,需較大的實習艦艇才行。”

劉華清有一句名言:“未識海上風浪的水兵,算不得真正的海軍。”

主持海校工作期間,每學年他都要組織學員進行12周的海上實習,把學員拉出去,經受風浪的洗禮。實習海區通常在大連、旅順海區和外長山列島、大連灣﹔遠的則從大連出發,環渤海灣經煙台、威海,再從青島返回﹔有時也經連雲港到長江口返回。

海上實習內容除航海、槍炮、魚水雷、觀通、艦操、船藝、機電等課目外,第一學年要實習水兵戰斗和日常勤務,第二學年要實習班長的戰斗和日常勤務,第三學年要實習軍士長和部門長的組織指揮並擔任艦值更和艦值日。三年實習,使學員經歷水兵、班長到軍士長、部門長各個崗位的全過程,畢業后,經過短期見習,便可勝任本職工作。

1953年夏天,劉華清帶領第一、第二分校學員進行了一次海上實習,兩個分校的副校長也隨艦出海,這也是劉華清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出海。

這次的實習海區在渤海灣和青島附近。上艦后,劉華清和分校、實習艦領導一起,研究檢查了學員的實習課目和生活具體安排,並和學員一起住在登陸艦上。艦長要把住艙讓出來給他住,他謝絕了:“艦長室隻能你住,這是工作需要。”見他態度堅決,艦長隻好安排他住在軍官艙。“軍官艙也是袖珍型的,三平方米多一點,艙內有張一米寬的床鋪,還有張小桌子、一個小洗臉池和一個小衣櫃,布置得很緊湊。”

第二天一早,登陸艦離開大連港,開始了海上實習航行。開始幾天天氣很好,風平浪靜,以后遇到一些風浪,也不是很大。登陸艦在內海灣來回航行,實習天文航海、地文航海等課目。教員講課,劉華清跟著學員聽。學員操作,他也跟著看、學著做,學習如何利用目標測定艦位、用六分儀測天計算艦位。

航行時,劉華清還和學員一起到機艙實習。機艙溫度高達40—50度,通風條件不好,非常悶熱,噪音也大,他和艦員、教員和學員盡管一個個汗流浹背,卻都很認真。艦上淡水很少,晚上,他和學員一樣,隻能用少量水擦擦身子。

航行到蓬萊、煙台、威海時,劉華清組織學員到岸上參觀,了解地方社情民情。到著名的劉公島參觀時,他還請當地駐軍介紹當年的甲午海戰,對學員進行熱愛海洋、保衛海疆的愛國主義教育。

出海實習,學員的體力消耗很大,劉華清要求把伙食搞好。當時,艦灶伙食費標准是每人每天兩元多人民幣,主副食價格都較便宜,伙食很好,每周還有兩次會餐。由於天氣炎熱,加上疲勞,學員一般吃得不多。特別是遇到風浪,有些學員暈船嘔吐,再好的飯菜也吃不下,不想吃。這時,劉華清動員學員吃飯,多吃東西。因為在暈船時,吃飯不只是為了充飢,而且是為了胃裡有東西可吐。隻要有東西可吐,就不會傷身體。

老水兵、老學員習慣了海上生活,不易暈船,即使暈船,也會對付,不把它當一回事。劉華清雖然是個老兵,但不是老水兵,他說:“老天爺不會關照我,也讓我很好地體會了一下海上暈船的滋味。”

有一天,登陸艦從威海去青島,途中遇到了七八級大風。大海發怒了,大浪一個接一個,海水從艦首一直打到駕駛台。登陸艦艦底較平,同樣的風浪,搖擺起來比其他戰斗艦艇大。這一次算是遇到了大風大浪,艦體一下抬上浪峰,一下拋進波谷,艦體橫向傾斜達30多度,大多數艦員和學員嘔吐了。劉華清也吐了,但還是堅持來到廣播室,鼓勵大家在大風大浪中鍛煉自己,以堅強的毅力征服風浪。

登陸艦迎著風浪,勉強駛過了成山角。這時,風浪越來越大,艦體在咯咯作響,似乎要斷裂。這時,實習艦艇大隊領導請示劉華清:風浪太大,為了安全,最好返回威海。最終,實習艦艇返抵威海,等大風過后再去青島。

對於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出海,劉華清印象深刻:“這次出海,讓我初次認識了大海,體會了海上生活的艱苦。我想,這只是近海和內海的實習,一旦要去中遠海,需較大的實習艦艇才行。”這個願望30多年后才得以實現。劉華清任海軍司令員后,沒有忘記第一次出海實習的窘況,便下決心建造了5000噸級的“鄭和”號航海訓練艦,后又建造了“世昌”號,專門擔任海軍院校學員海上實習任務。從此,學員海上實習條件才得到真正改善。

1954年4月,中央軍委命令,大連海軍學校總校撤銷,兩個分校則分別組成海軍指揮學校和海軍機械學校。劉華清也接到海軍通知,准備去蘇聯學習海軍業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