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大學聯合舉辦的“重慶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海峽兩岸學術與文化論壇在重慶大學開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台灣國史館等50余家海峽兩岸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參與了論壇。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與會學者圍繞“抗戰中國的國家戰略”、“抗戰時期的內政與外交”、“抗戰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等議題,發表共20余篇學術論文與研討。對抗日戰爭中的國家戰略、戰時中外關系、重慶大轟炸、抗戰時期中國政府對日軍罪行的調查、抗戰大后方的婚姻與家庭等歷史事件,都有細致而重要的研究突破。
伴隨著近年來史料的不斷挖掘,抗日戰爭研究的更新、交流正在不斷深入,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學術環境。學界專家普遍認為,抗戰研究在深入個案研究的同時,要兼顧其整體性。作為抗戰時期中國政治、軍事以及經濟上極為重要的歷史見証地,此次論壇在渝召開,又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九周年、第一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之際,可謂意義重大。在實地感受歷史印記的同時,應著力推動抗日戰爭歷史文化的深度研究,奠定兩岸學術文化交流的基礎。
據悉,論壇將為期3天,9月3日將同期舉行三峽博物館全新打造的“抗戰歲月”展覽開展儀式。屆時,現場還將開展學術講座、專家訪談等活動。(記者 楊晨 李星婷)
浙江大學教授陳紅民
得知勝利蔣介石修改每日禱告文 聽完日本投降廣播即邀毛澤東來渝
記者 李星婷
陳紅民。
“昨夜夢兆為蹭蹬上進,達到頂上之乘,其與去年同夜之夢淒慘險惡創痛巨深之狀,固大不同也。可不思乎?”這段選自蔣介石1945年8月25日的日記,真實地再現了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前后的心態。
在昨天的論壇上,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陳紅民,選取蔣介石1945年7月至10月的日記,展示出蔣介石在這一重大歷史關頭的所思所為。
陳紅民的研究發現:1945年初,蔣介石照例寫下了預定的全年計劃,幾乎都是如何應對困局的。
不過,隨著蘇聯廢除與日本的“中立協定”,戰爭形勢發生變化。1945年5月,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期間,傳來德國戰敗投降的消息;7月,蔣介石從美國得到消息“日本投降心切”;8月9日,蔣介石接到蘇聯對日宣戰的確切消息,斷定日本投降就在眼前,開始真正著手戰后准備。
8月10日,蔣介石的日記詳細記載了日本投降的過程。“由於決定這場戰爭勝利的因素復雜性,導致蔣介石幾乎是與民眾一起得到日軍投降消息。”陳紅民表示,朝思暮想的勝利突然降臨,蔣介石有些措手不及。
隨后,連續幾日,蔣介石的日記都記錄的是接受日軍投降手續等事宜。
8月14日,蔣介石決定修改每日禱告文:將每日禱告文中“驅逐倭寇”改為“鞏固統一”;將“全線陣地,穩固堅強”,改為“全國統一,穩固堅強,以后建設,日日進步,步步完成”。
不過,陳紅民認為,對於突如其來的抗戰勝利,蔣介石的“幸福感”並不高。“對外政策、國內形勢,這些都是他憂慮的地方。”陳紅民說。
日記表明:8月15日,蔣介石在聽完日本投降的廣播后,“此心並無所動,一如平日”。隨后,其便發電邀毛澤東來渝共商大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