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放吾,救出七千英國兵
接到救援任務后,孫立人立即命令劉放吾率113團馳赴仁安羌。
劉放吾時年34歲,18歲考入中央軍事政治軍校第六期步兵科,21歲擔任軍校教導隊學生隊排長,24歲即參加“一·二八”上海抗戰,與日軍首度交手。在以后的歲月裡,他一直追隨長官孫立人。此時,他身為新編38師113團上校團長。
戰斗打得異常慘烈。劉放吾后來回憶這場戰事時寫道:“當時我們面對的是戰斗力很強、配備也很精良的日軍33師團……他們不但有戰車和大炮,還有一隊飛機。18日凌晨,我的部隊在協同作戰的英軍戰車及配屬炮兵的掩護下,向濱河北岸的日軍採取兩翼包圍態勢,開始攻擊。這樣一來,日軍包圍了英軍,我軍包圍了日軍,日軍腹背受敵,形勢不利,但仍恃其精良配備,負隅頑抗,同時以巨炮及飛機向我軍陣地猛烈轟射。我軍以昂揚戰志,必勝信念以及熾熱活力,除施以兩面夾擊外,並向敵正面反復沖殺,直到午后4時,敵軍傷亡慘重,放棄陣地,紛紛涉水逃竄(至濱河南岸)。”
19日拂曉,孫立人下令113團渡河攻敵,解救英軍第一師。劉放吾率部渡河后,猛攻33師團。日軍全力反扑,南岸陣地三次易手,油田上遍地尸丘。日軍自知遇到了強勁的對手,更擔心被中英部隊聯手吃掉,於下午5時全部撤出戰斗。這一仗,劉放吾和他的800弟兄斃敵1200人,而他的團也損失了一半人馬。
劉放吾以1個團的兵力抗擊日軍1萬余人,迫敵棄尸向馬圭逃竄。113團不僅救出了英軍7000多人,還救出了被日軍俘去的美籍記者和傳教士500余人。他們獲救后情不自禁地高呼“中國軍隊萬歲”。
史家評論,仁安羌解圍戰是“二戰”中中國軍隊在異域御敵首次取得輝煌戰果的一次戰役,並作為以少勝多、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光輝戰例而載入史冊。
在台灣,英雄團長賣煤球
劉放吾在仁安羌大捷后,隨部隊到達印度,並由孫立人保送到陸軍大學第七期受訓。
如果說,劉放吾打仗有勇有謀的話,那麼對於“經濟”之事卻顯得辦法不多。1943年7月18日,他在給孫立人的信中寫道:“現職家有七旬余老母在堂,素乏奉養……下有妻兒數口,大者尚不盈十歲,正在求學之中,小者猶在懷抱,嗷嗷待哺,年來全賴幾斗軍米勉強維持生命以度活……際此困難嚴重物價高漲數百倍之日,全家大小惟有束手待斃而已。”他雖曾數次向軍方求助,竟無雪中送炭之人。
抗戰勝利后,他的生活過得仍然艱難。雖然升為少將,可職務卻是參謀,閑職一份,薪水甚少。屋漏偏遭連夜雨。去台灣后,孫立人因為所謂“兵諫”一案而下獄,作為孫的老部下劉放吾也受到了冷遇、排擠和打擊,連一枚應得的獎章也遲遲到不了他的手中,留在身邊的,只是一紙發黃的獎章執照而已。仁安羌解圍戰這段歷史因為“涉孫”,故隻提解救之事,卻不提師長、團長的名字。在大陸,就連當年的遠征軍總司令杜聿明,也記錯了解救仁安羌英軍團長的名字。
劉放吾性情敦厚,淡泊名利,沉默寡言,也從來不提“當年勇”。他靠賣煤球維持生存、養家糊口,后來在好心人的指點下,轉做油氣生意,才徹底解脫生活窘境。在公眾視野中消失,劉放吾和他的戰功被人們淡忘了。如此,也就讓騙子鑽了空子,國民黨軍隊裡一個姓林的,把自己打扮成當年的113團團長,而且騙取了1942年的英軍炮兵團長、后任駐香港司令菲士廷的信任。直至1963年8月東窗事發,姓林的在香港被捕才真相大白。
最后話:“這一仗打得真過癮!”
劉放吾在台灣就過著這種平淡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劉放吾在看過電影《最長的一日》后悶坐家中,眼裡挂著淚花。兒子偉民問起,劉放吾這才講起了心裡的委屈。偉民還發現,父親在1986年8月6日的美國華文《世界日報》上發表的《仁安羌痛殲日寇記》旁邊,批注了“杜撰”兩個字。再之后,偉民在父親的戰地日記裡看到了真正的“仁安羌痛殲日寇記”。重現那一幕真實的歷史,當事者最權威。
劉放吾和他的戰功又被人們提起。在“二戰”勝利50周年的時候,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向劉放吾致信說:“很高興獲悉在二次大戰中您領導中國遠征軍113團的英雄事跡……感謝您解救500名美國人和數千英軍……”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1992年4月,還專程來到美國芝加哥會見時年93歲的劉放吾,感謝他當年解救了大批英軍。美國加州州長皮特·威爾遜則致信劉放吾:“您証明自己是出類拔萃的英雄。”
在大陸,許多媒體先后推出劉放吾的專題節目,國防大學出版社將劉放吾的事跡編入《中國抗日戰爭60位著名人物》一書中。而《我的團長我的團》同樣是一種對劉放吾的紀念。劉放吾是仁安羌大捷的英雄,是世界的公認。
作為生命中最閃耀的時刻,劉放吾從來沒有忘懷,1995年去世時說的最后一句話就是:“這一仗打得真過癮!”(記者 文熱心 鄧明 通訊員 彭廣業 駱國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