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魏巍和他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熊坤靜

2014年10月17日15: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最可愛的人”謳歌

1950年2月,魏巍調到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擔任宣傳科科長,后調任《解放軍文藝》(月刊)副總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他和新華通訊社的同志於12月中旬前往朝鮮碧潼戰俘營調查美軍戰俘情況。在朝鮮前線,他耳聞目睹了我人民志願軍官兵那些感天動地的英雄事跡,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震撼,於是他給解放軍總政治部寫了一份報告,請求在完成調查任務后,留下來進行為期3個月的戰地採訪。

按照志願軍總部的周密部署,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於11月25日晚全面打響。其中第38軍是第一線迂回部隊之一,其下轄的113師、112師成功地迂回穿插到三所裡、龍源裡、鬆骨峰和北堂站等地,切斷了敵人的后路。向南潰逃之敵為了打開生路,拼命地向112師扑來,前來接應的敵軍,也瘋狂地殺向12師。面對人數眾多、裝備精良的美軍,112師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其中由第112師335團1營3連扼守的鬆骨峰,是敵人爭奪的要點,美軍集中了32架飛機、18輛坦克、幾十門榴彈炮和千余步兵向該陣地發起猛攻。在一片火海中,出現了一幕幕撼人心魄的英雄壯舉:戰士邢玉堂跟前落了一發汽油彈,大火迅即吞沒了他,雖然他抱著槍連打了幾個滾兒,大火仍然不滅。臨死前,他奮力沖向敵陣,刺倒幾個驚慌失措的敵人后,又死死抱住一個敵人的脖子,咬著敵人的耳朵,滾下山去,用身上的火焰將敵人活活燒死﹔全身被汽油彈燒著的副班長井玉琢,像一支離弦的箭扎向敵群,抱著美國兵滾下山去……由於3連傷亡慘重,最后連炊事員、通訊員都上了陣。排長犧牲了,班長主動上前﹔班長陣亡了,戰士就主動接替。最后的3連僅剩下7個人,卻依舊頑強地堅守著陣地,硬是擊退了敵人的進攻。這場持續8小時的激戰結束后,112師師長楊大易來到3連陣地,隻見陣地前沿堆滿了幾百具美軍尸體和打壞摔碎的槍支。犧牲的3連官兵,有的緊緊握住敵人的機槍,有的手中還遺留有手榴彈,有的嘴裡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戰士邢玉堂、2排副排長王建候身上的余火還在燃燒,他倆的身體壓著敵尸,牙齒和指甲深深地嵌進敵人的皮肉裡。事后,楊師長噙著眼淚將他所看到的情景告訴了前來採訪的魏巍。至12月12日,歷時半個多月的第二次戰役以殲敵3.6萬余人,收復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全部領土,並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自鴨綠江邊打退到“三八線”一帶。

1951年3月,魏巍返回祖國后,根據朝鮮的見聞和感受,很快創作並發表了《誰是最可愛的人》等11篇戰地通訊。關於這篇通訊的構思主題和寫作情況,他后來回憶說:“《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主題,是我很久以來就在腦子裡翻騰著的一個主題。我在部隊裡時間比較長,對戰士有這樣一種感情,覺得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每當我和他們坐在一起,不知道為什麼,我就覺得滿心眼兒地高興。這次我到朝鮮去,在志願軍裡,使這種感情更加深了一層。我更加覺得戰士們的可愛。”“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在朝鮮戰場上激動地從心裡跳出來的,從情感的浪潮中蹦出來的。我能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們戰士的英雄氣概,他們的英雄事跡是這樣的偉大,這樣的感人,把我完全感動了。”“在寫作中,我從20多個最為生動的故事裡,幾經推敲、刪減,最后選定了3個最能表現本質的典型事例。由於感受深刻,下筆時十分順暢,一氣呵成,沒多久就完成了。”稿子寫好后,魏巍將它交給《解放軍文藝》主編宋之的征求意見。宋看后激動地說:“馬上送《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鄧拓看了該文后十分激動: “好幾年沒有見到這樣的好文章了。它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對志願軍戰士最崇高的獎賞。”於是他決定破例將該文放在《人民日報》頭版社論的位置發表。4月11日,《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人民日報》第一版隆重推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