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魏巍和他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熊坤靜

2014年10月17日15: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戰地通訊熱情謳歌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官兵拼死守衛鬆骨峰的英雄事跡,一經發表即在國內引起巨大轟動,從此“最可愛的人”也成為了志願軍的代名詞。

這篇影響和教育了新中國幾代人的紅色經典作品究竟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在革命烽火中成長

魏巍,原名魏鴻杰,1920年3月6日出生於河南鄭州市的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從小酷愛讀書的他,在縣立第七小學學習期間就讀完了《儒林外史》《元曲選》等古典文學作品,同時還看魯迅、郭沫若、茅盾等我國現代作家的作品,給自己打下了文學基礎。這時的他已經開始嘗試寫詩歌、散文和小說等,並向當地出版的《華北日報》《大華晨報》《通俗日報》《中州日報》和《大東商報》等報紙的文學副刊投稿。

小學畢業后,魏巍進入鄭州縣立簡易鄉村師范學校上學。在校期間,他同時擔任好幾家報紙副刊的特約撰稿人。1937年夏,魏巍從簡易鄉村師范學校畢業后,聽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以下簡稱抗大)正在招生的消息。9月,魏巍拿著學校國文老師黃正甫(即黃雲海,中共地下黨員)開的介紹信秘密離開鄭州,直奔西安,卻趕上新招收的一批抗大學員剛離開西安赴晉南一帶。他隻好星夜兼程折回潼關,渡過黃河,一直往北追趕,到晉南的洪洞縣時,終於趕上了這支隊伍。他在馬牧村以“魏巍”報名參加了八路軍,先編入第115師隨營學校的學兵隊,不久又轉到這個師部的軍政干部學校。當時,總部隨營學校駐在洪洞縣的白石村,在此他第一次見到了敬愛的朱德總司令,並寫下了長達500行的詩歌《黃河行》。

直至1938年,魏巍才隨總部隨營學校抵達延安。他原想入魯迅文學藝術院(以下簡稱魯藝)學習,卻被組織上分配到抗大第四期四大隊二隊的軍事隊學習,不久轉入政治隊,並於同年4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期間,他積極參加了由詩人柯仲平、田間等在延安發起的街頭詩運動。魏巍將長詩《黃河行》寄給在魯藝任教的詩人何其芳,何其芳看后對這首詩表示肯定,並寫了《<黃河行>讀后感》一文。次年,《黃河行》連同何其芳的讀后感,在西安進步報紙《國風日報》文學副刊上發表。

從抗大畢業后,魏巍參加了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的“前方戰地記者團”,於1939年初離開延安,奔赴晉西北抗日前線去採訪。此后,他被分配在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編輯科工作,不久調到軍區獨立第一師一團一營任教育干事。同年11月,晉察冀軍區所部在6天時間裡連續取得了雁宿崖戰斗和黃土嶺伏擊戰的勝利,共殲滅日軍1500多人,其中包括日本軍“蒙疆駐屯軍”最高司令官阿部規秀中將。隨一團作戰的魏巍據此寫下戰地通訊《雁宿崖戰斗小景》和《黃土嶺戰斗日記》,另外還創作了詩歌《滹沱河》《高粱長起來吧》《黃槐花飄落的時候》和《月夜短曲》等。此后,他隨軍轉戰冀中的保定、易縣、完縣(今順平)、滿城等地,參加了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以及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反“掃蕩”作戰。在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中,魏巍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正如他所說的:“在血與火的斗爭中,偉大的人民群眾不僅教育了我,也養育了我,我對此將永遠感念不忘。”這一時期他創作的詩歌,大都發表在晉察冀的油印詩刊《詩建設》和《詩戰線》上,以及《子弟兵》報和《晉察冀日報》文學副刊上。

1944年秋,魏巍調到冀中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工作,直到抗戰勝利結束。期間,他在《晉察冀日報》和《子弟兵》報上發表了《燕嘎子》《王老勤的上坡路與下坡路》等報告文學,並根據隨軍轉戰的親身經歷,寫下了《平原雷火》《攻克獨流鎮》《娘子關前——英雄們是怎樣攻佔了雪花山》和《人民要翻身,鐵路也翻身——平漢線大破逆速寫》等戰地通訊和報告文學。1945年秋,魏巍調任冀中軍區第七分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並隨軍遠征綏遠等地,參加了解放張家口的戰斗。不久,他調任晉察冀野戰軍(后稱華北軍區野戰兵團)第三縱隊政治部教育科科長,隨軍先后轉戰到長城一線、平漢、津浦與正太各線以及太原前線,在戰火紛飛中寫下了《寄張家口》《塞北晚歌》和《三合村》3首詩。

1949年4月,魏巍調到解放軍第19兵團(原華北軍區第2兵團)下轄的一個騎兵團擔任政委,率部隨19兵團奔赴西北戰場,同其他兄弟部隊一道,參加了解放大西北的各個戰役。期間,他創作了《開上前線》《白窯子戰斗贊歌》《秋千歌詞》《好兄弟歌》《黃牛還家》《英雄的防線》(組詩)和散文《在突破口——記石家庄內市溝西南突破口的激戰》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