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廷玉
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警告,9月7日,派出軍艦為國民黨軍護航,並侵入金門、廈門地區的中國內海活動。
在金門被全面封鎖,空投、護航活動又難以奏效,金門守軍陷入困境的情況下,蔣介石揚言要轟炸閩贛,企圖借機拉美國與其並肩作戰,實現其“反攻大陸”的夢想。而美國從其自身利益考慮,害怕越陷越深,想趕快脫身,但又不願意放棄侵略政策,於是玩弄起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要台灣當局放棄金門、馬祖。
毛澤東審時度勢,看清美國想“脫身”、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果斷地作出“不要輕易讓他溜掉”的決策。
根據毛澤東的意圖,中央軍委決定:減輕對金、馬的軍事壓力,使金、馬國民黨軍能夠生存下去,促使其守而不撤﹔但又使其處於緊張狀態,拖住美國不得脫身,在必要時,我仍可組織像過去那樣的大打。總之,臨機應變,主動在我,以利統一解決台、澎、金、馬問題。
10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親自起草的《告台灣同胞書》。《告台灣同胞書》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並通過福建前線廣播電台對外廣播。《告台灣同胞書》指出:“台、澎、金、馬是中國領土,這一點你們是同意的,見之於你們領導人的文告,確實不是美國人的領土。台、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見之於你們領導人的文告。”《告台灣同胞書》還宣布暫以7天為限,停止炮擊,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
10月13日,炮擊金門暫停7天的時限已滿。毛澤東又起草了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的對福建前線人民解放軍的命令。命令指出:“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借以觀察敵方動態,並使金門軍民同胞得到充分補給,包括糧食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他們固守。”命令重申不准美國軍艦護航的原則:“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
10月25日,毛澤東又起草了一份《再告台灣同胞書》,並宣布了“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的“四不打”政策,以保証島上軍民的供應,但仍以無美軍護航為前提。
10月31日,毛澤東致信周恩來、陳毅、黃克誠,提出:“應將逢雙日不打的地方加以推廣,就是說逢雙日一律不打炮,使蔣軍可以出來活動,晒晒太陽,以利持久。隻在單日略為打一點炮。”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央軍委決定:今后雙日對任何目標一律不打炮,以利其長期固守﹔逢單日可略為打一點炮,炮彈一般不超過200發。炮擊金門的雙日“四不打”發展為“雙日不打單日打”。
11月3日,中央軍委決定對金門再次炮擊。炮擊前,毛澤東為福建前線部隊起草了廣播稿,向金門同胞作了廣播預告。廣播稿告訴金門同胞:“明日,十一月三日,是個單日,你們千萬不要出來。注意,注意!”福建前線炮兵部隊遵照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示,於11月3日、5日、7日對金門實施了炮擊。
1959年1月3日,大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炮兵突然炮擊大陸沿海村庄,造成31名兒童死亡,17人受傷。為了懲罰國民黨軍少數作惡分子,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定於1月7日對金門國民黨軍炮兵陣地實施大規模打擊。
1月9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示福建前線部隊“今后逢單日不一定都打炮”。從此,炮擊金門作戰轉到零星炮擊,不封不鎖,讓其固守的狀態。
1961年12月中旬,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為保持台灣海峽的穩定,命令福建前線部隊不主動打擊金門國民黨軍。至此,炮擊金門作戰結束。
炮擊金門作戰,充分顯示了毛澤東把握軍事斗爭主動權的高超指揮藝術和靈活的策略原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