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鄧小平與軍隊院校建設

宋毅軍

2014年12月15日14: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現在我們一定要承認我們的科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差很長的一截。要承認我們軍隊打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繼承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發展我國軍事科學”

在和平年代,提高部隊戰斗力必須進行軍事訓練和部隊院校學習,而繼承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發展我國軍事科學,則是提升軍事訓練和部隊院校學習水平的必由之路。因此,鄧小平始終重視發展我軍的軍事科研工作。20世紀50年代,當軍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兼政委葉劍英提出創建軍事科學院時,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就表示擁護。20年后,鄧小平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了軍事科研領域,提出了“發展我國軍事科學”的任務。

1978年3月15日,軍事科學院迎來了建院20周年華誕。鄧小平與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一起來到軍科院,他睿智的目光中流溢出親切而溫和的笑容。合影結束后,他與中央其他領導同志一起聽取了匯報,不時插話詢問一些問題。他還專門題寫了“繼承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發展我國軍事科學”的題詞。這個題詞,既毫不含糊地要求我們要“繼承毛澤東軍事思想”,又強調要“研究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而學習和繼承毛澤東軍事思想,要著眼於其運用,著眼於對現實軍事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因而他又提出了一項根本性的要求——“發展我國軍事科學”。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完整的軍事科研的指導方針。

在傳達和組織學習中,題詞立即產生了巨大的反響。題詞后半個月,軍事科學院即向中央軍委提出了編印《毛澤東軍事文選》(內部本)的請示。請示獲批后,軍科立即組織得力人員開展這一工作。該書於1981年4月正式出版發行,較好地滿足了全軍學習急需。為系統地整理毛澤東軍事文獻,更好地學習與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軍事科學院聯合承擔了編輯《毛澤東軍事文集》(6卷本)的工作任務。經過兩個單位編輯人員8年多共同的艱苦努力,1993年在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之際,這一有重大意義的工程全面完成。鄧小平對此事一直非常關心,又一次揮筆,為《毛澤東軍事文集》題寫了書名。此外,經各方通力合作,《朱德軍事文選》《周恩來軍事文選》《葉劍英軍事文選》等陸續推出,為全軍特別是中高級干部系統學習和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提供了必備的教材。

在鄧小平題詞精神鼓舞下,一批有分量、有新意的專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及其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體系》《毛澤東思想研究大系·軍事卷》《毛澤東軍事戰略論》等應運而生,一系列學術活動積極組織開展了起來。1983年12月,在毛澤東誕辰90周年之際,軍事科學院召開了首屆毛澤東軍事思想學術討論會。此后,1987年8月,又在大連召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與國防現代化”學術討論會﹔1990年9月,在合肥召開了全軍毛澤東軍事思想學術討論會。1993年,在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之際,受總政委托,又組織召開了全軍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這些學術活動在實踐中貫徹了鄧小平關於“繼承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題詞精神。

1975年開始領導全面整頓時,鄧小平就提出了包括軍事科研工作在內的軍隊建設,一定要跟上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世界軍事的發展的觀點。他說:“現在是合成軍隊作戰,空中也有,地面也有,水裡也有,不是過去的小米加步槍了。”1977年他指示軍事科學院要盡快會同有關部門解決我軍院校新一代的教材問題,“要有現代化戰爭的知識,坦克、飛機,天空、地面、海上,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等等。”同年8月,在中央軍委座談會上,他又振聾發聵地指出:“現在我們一定要承認我們的科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差很長的一截。要承認我們軍隊打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承認這個現實,就要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就要加快我軍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時隔半年,鄧小平在為軍事科學院的題詞中,鮮明地指出“研究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表明了他對軍隊建設和國家軍事斗爭准備的關注點,體現了他對軍事科研工作者的厚望。關於“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鄧小平在1977年軍委擴大會議上就提出:“我們歷來的經驗,就是用劣勢裝備打敗優勢的敵人,因為我們進行的是正義戰爭,是人民戰爭。這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信心。”

1979年9月,軍事科學院向中央軍委提出建議,認為“我國的戰略方針應採取積極防御為主。至於誘敵深入,隻能是某些戰略或戰役方向上,在一定時間內的作戰方法,而不能作為統管戰爭全局的戰略方針”。對此,鄧小平和葉劍英等深表贊同。在1980年軍委召開的一次會議上,鄧小平說:“我們未來的反侵略戰爭,究竟採取什麼方針?我贊成就是‘積極防御’四個字。‘積極防御’本身就不只是一個防御,防御中有進攻。”1986年,中央軍委賦予軍事科學院計劃和協調全軍軍事學術研究工作,為軍委、總部決策提供戰略性建議和咨詢的任務。

1979年在一次會議休息時,當軍事科學院院長宋時輪向鄧小平匯報了建立軍事運籌分析研究所的想法后,他當即表示支持,說:“好嘛,這個決心應該下,在這方面投入點錢是值得的。”在他的直接關懷和支持下,軍事運籌分析研究所很快建立了起來。“要提倡學術交流”是鄧小平在發展包括軍事科學領域研究事業方面的一個重要觀點。在1977年8月8日召開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他系統闡述了這一觀點,他說:“任何一項科研成果,都不可能是一個人努力的結果,都是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一個新的科學理論的提出,都是總結、概括實踐經驗的結果。沒有前人或今人、中國人或外國人的實踐經驗,怎麼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論?搞封鎖是害人又害己。”1987年3月,為了活躍學術氛圍,擴大同國內外軍事學術界同行的聯絡與交流,促進群眾性軍事學術研究的深入開展,經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了中國軍事科學學會。鄧小平為學會的會刊《中國軍事科學》題寫了刊名。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在聯絡和組織軍內外軍事科研力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組織了一系列軍事學術活動,推動了軍事科研的發展。1987年,在軍事科學院准備慶祝建院30周年之際,鄧小平又應邀為軍事科學院題寫院名。

鄧小平說過,哲學、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一樣,決不能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這些研究是理論工作的任何巨大前進所不可缺少的。研究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既是我軍建設與作戰的現實需要,也是發展我國軍事科學的需要。遵照鄧小平指示,軍事科學院在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軍事科學體系、加強學科基礎建設方面的同時,不斷拓寬研究領域,不斷充實和深化骨干學科的研究,同時還開辟了國防經濟、軍事管理、軍事心理、軍事法等一批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在軍事科研的各個領域,例如軍事思想、戰略、戰役、戰術、軍隊指揮、軍制、軍事歷史、軍隊政治工作、軍事后勤、國防經濟、國防動員、國防教育等,都推出了一批學術專著。飽受風霜苦,十年磨一劍,1997年,在我軍建軍70周年前夕,軍事科學領域內的一項重大的基礎性工程《中國軍事百科全書》面世,從而結束了我國沒有軍事百科全書的歷史,樹立了我軍軍事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的裡程碑。鄧小平始終極為關注這一工程,又親自為全書題寫了書名。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副巡視員,主要從事鄧小平、任弼時等老一輩革命家軍事思想和生平研究工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