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胡喬木與1957年《莫斯科宣言》【4】

程中原

2015年01月08日09:53   來源:北京黨史

莫斯科會議於1957年11月19日閉幕。11月20日,蘇共中央主席團為毛澤東主席和中國代表團舉行隆重的送別宴會。當晚,毛澤東率領中共代表團啟程回國。21日早晨回到北京。回京后,胡喬木即著手為《人民日報》趕寫社論《偉大的革命宣言》。經毛澤東審定,在11月25日的《人民日報》發表。[10]胡喬木撰寫的這篇社論,對毛澤東在莫斯科舉行的12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與64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三次講話,兩個會議所通過的兩項宣言,進行了扼要的評述。應該說,這篇社論,代表中共中央對在莫斯科舉行的兩個會議、發表的兩項宣言作了一個扼要而又科學的總結。

[1]崔奇:《我所親歷的中蘇大論戰》,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頁。

[2]以上情況據:中央檔案館存胡喬木修改稿原件﹔楊尚昆:《我所知道的胡喬木》,同名書,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頁﹔閻明復:《我所知道的兩次莫斯科會議和胡喬木》,同上書,第136頁。

[3]以下情況據胡喬木修改原件同正式發表的《莫斯科宣言》文本對比。

[4]正式文本這句話是:“這些強大力量的聯合可以阻止戰爭的爆發。如果帝國主義的戰爭狂人硬要不顧一切而發動戰爭,那麼帝國主義就注定滅亡,因為人民決不會容忍那個給他們帶來如此慘重的痛苦和犧牲的制度。”

[5]中國代表團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組成。代表團團員除胡喬木外為:鄧小平、彭德懷、郭沫若、李先念、烏蘭夫、陸定一、陳伯達、沈雁冰、王稼祥、楊尚昆、劉曉、賽福鼎。

[6]這段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基礎是辯証唯物論。這種宇宙觀反映自然界、社會和人的思維的普遍發展規律,適用於過去、現在和將來。辯証唯物論的對立物是形而上學和唯心論。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如果不用辯証法和唯物論的觀點去觀察問題,就會產生片面性和主觀主義,就會使思想僵化和脫離實際,不善於對事物作恰當的分析,就會犯修正主義或者教條主義的錯誤,就會在政治上犯錯誤。在實際工作中運用辯証唯物論,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干部和廣大群眾,是共產黨和工人黨的迫切任務之一。”參見閻明復:《我所知道的兩次莫斯科會議和胡喬木》,《我所知道的胡喬木》,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頁。

[7]這個提綱當時沒有發表。1963年9月,《人民日報》編輯部和《紅旗》雜志編輯部發表第一篇評論蘇共中央公開信的文章《蘇共領導同我們分歧的由來和發展》,這個提綱作為該文的“附件一”公開發表。

[8]閻明復:《我所知道的兩次莫斯科會議和胡喬木》,《我所知道的胡喬木》,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頁。

[9]64個共產黨和工人黨:除了社會主義國家的12個以外,有來自歐洲的18個,來自亞洲的11個,來自美洲的18個,來自非洲的3個,來自澳洲的2個。

[10]此文收入《胡喬木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