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沈崇事件【4】

2015年01月13日09:42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沈崇事件(上)

大翻盤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此案塵埃落定時,美國方面卻傳來壞消息。6月17日,美聯社消息稱:美國軍事法庭總檢察長宣布:所控罪狀不能成立,俟由海軍部長核准后,該被告即可恢復原職。

這個消息令中國知識界和公眾一片嘩然。沒想到已經判定的鐵案,能在毫無新証據的情況下翻案﹔沒想到一向把法制挂在嘴邊的美國,竟然把法律和正義玩弄於股掌之間。而且,即便是美國軍事法庭認為原審判判決不能成立,正常的法律程序也應該是進行再審,而不是這樣直接推翻一審的審判結果。

隨后,美聯社發表文章解釋,美國軍事法庭之所以駁回原判,是由於“皮爾遜被判有罪系處於廣泛學生運動時期。”

這當然不是皮爾遜強奸不構成犯罪的理由。美國軍事法庭有多少“護短兒”的因素不好判斷,但很明顯的是,他們把政治因素摻雜到本來簡單明了的強奸案中,以“陰謀論”的觀點看待這起案件。風起雲涌的學生運動是因“沈崇事件”而起,在美國人看來反倒是“沈崇事件”的真正原因——這起事件就是為反美而炮制的。

此時,一向視美國政體為理想體制的胡適,受到極大打擊。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對此新發展表示失望。審判皮爾遜時,我曾列席旁聽,根據一切証據,被告犯有強奸罪。”不過此時,他還寄希望於美國海軍部長不批准撤銷皮爾遜的罪名。

然而,事實再一次無情地打擊了胡適。8月11日,美國海軍部長福萊斯特宣布:皮爾遜案証據不足,原判決無效並恢復其職務。

皮爾遜被宣判無罪且恢復軍職的新聞傳到中國,導致學生的再度請願和抗議。北平各院校師生對此莫不深為憤慨,抗議壁報遍布各個校園。華北學生聯合會發出《致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委員書》,稱:“中國苦戰八年,始掙脫日寇所加諸之鎖鏈,久歷苦戰之中國人民,決不容再被任意蹂躪。今中國女大學生在本國領土上竟遭奸污,而罪犯經其本國政府之庇護。為國家尊嚴計,為人民安全計,政府理應即向美方提出抗議,據理力爭,務使正義得以伸張,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沈崇案”的大翻盤,不但令中國各界民眾感到憤怒,就連國民黨當局也頗為不滿。當然,他們所擔心的是剛剛平息下去的反對美軍暴行運動,會再一次卷土重來。

8月13日,外交部長王世杰致電駐美大使顧維鈞,問還有沒有補救的方法?幾天后,顧維鈞回復稱,美國外交部海參事說,皮爾遜是軍人,一切根據海軍人員管理法規辦理。海軍部的決定就是最終結果,沒有上訴的途徑。

時隔六十多年,當年的檔案《美國海軍威廉姆斯·G·皮爾遜案卷》早已解密。當年這個鐵案是如何大翻盤的呢?《皮爾遜案卷》中“復核意見”給出的理由顯然不能讓人信服。

“復核意見”認為,沈崇在與皮爾遜待在一起過程中,並沒有大聲呼救、哭泣,也看不出掙扎反抗的跡象。醫生在給她體檢時,也沒有發現她臉上和脖子上有傷痕。如果不是沈崇自願與被告在一起,很難解釋他們在一起待了3個小時。

這些說辭與庭審中律師的辯護詞相比,並無新意。然而,美國軍事法庭卻一邊倒地倒向了被告。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樣的結果並非出於什麼過硬的証據,而是美國軍事法庭相信,皮爾遜的有罪判決是迫於中國國內洶涌的反美運動。

如今再去辯駁美國軍事法庭的“復核意見”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不公的結果早已鑄就。

真相本源

“沈崇案”絕非個案。有媒體統計,1946年一年,被媒體報道的駐華美軍侮辱中國女性案件就有16起。發生在當年12月的“沈崇案”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也是民間積怨的爆發。

“沈崇案”最終演變為席卷全國的學生運動,也不光是因為美軍作惡,國民黨政府的所作所為在其中也沒有起到正面作用。

在當時那樣一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國共兩黨武力對抗、內戰開始,中美兩國關系不平等、美國實際上在幫助國民黨內戰、人民對統治階級日益不滿的情況下,“沈崇案”成了學生運動的一個導火索。而國民政府對待這起案件,一方面像以往的美軍強奸案一樣試圖遮掩、隱蔽處理,一方面則往中共身上潑污,散播沈崇是中共地下黨員,設計炮制美軍強奸案的謠言,甚至有國民黨特務混入學生游行隊伍,高呼反共口號。

事實上,在“沈崇事件”引起的反美學潮中,中共地下組織的確對運動起到了推動作用。學生運動要求的是嚴懲美軍暴行、反飢餓反內戰等正當訴求。在青年學生中極具影響力的中共學生組織不可能置身事外。但就此說中共是“沈崇事件”的始作俑者,實在是天大的污蔑。

直至近年,乃至沈崇去世,仍有這種所謂的“揭秘”見諸網絡。其一大“証據”是說中共北平地下學委負責人袁永熙、陳璉夫婦在1947年被捕,就是因為領導了“沈崇事件”的學生運動。

殊不知,袁永熙、陳璉是中共地下黨員、負責學生運動不假,不過他們被捕實在和學生運動扯不上關系。那一年,國民黨保密局破獲了中共在北平的一部地下電台。袁永熙夫婦和這個地下情報組本來沒有橫向聯系,只是因為偶然交換過名片,就被國民黨保密局當成重大嫌疑人抓了起來,但最終查無實據。陳璉是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的女兒,經陳布雷出面作保,袁永熙夫婦得以獲釋。

而“沈崇事件”的主角——沈崇,則自此從公眾視野裡消失。幾十年中,關於沈崇歸宿的傳說有許多版本。有人說,沈崇羞憤難當,自殺身亡﹔有人說,沈崇被宋美齡收為義女,移居海外﹔也有人說,沈崇看破紅塵,削發為尼……

沈崇更改了名字,似乎成功地脫離了那段歷史,但關於“沈崇事件”的猜測,和沈崇歸宿的猜測一樣,眾說紛紜。

2009年前后,香港出版人許禮平無意間在北京拍得了“沈崇事件”的文物原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沈崇親筆的自白書。本著還原歷史真相的目的,考慮良久后,他借一次送稿費之機,“大著膽子”拿出原件給沈崇過目。他很害怕給她造成二次傷害,但讓那些說法“一直錯下去”,他覺得對她不公平。

老人的反應,比許禮平想象的堅強。對他的提問,包括坊間種種猜測,沈崇有問必答,“完全沒有任何隱瞞,很坦白”。

“當時跟共產黨有聯系嗎?”許禮平問。“沒有,我當時19歲,什麼都不懂。我家的背景都是國民黨的。”沈崇答。

“當時幾十萬學生示威游行,皆因你而起,你害怕嗎?”許禮平問。“不害怕,學生的行動是正義的。”沈崇答。

沈崇去世后,人在香港的許禮平接到沈崇好友來電,感謝他澄清“沈崇事件”。

斯人已逝,一段歷史也該歸於本源。

參考資料:《“沈崇事件”真相》、《北京檔案史料》、《1946 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對策》、《沈崇身份疑點補正》等。

感謝北京市檔案館的協助。

(記者 黃加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