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清
第一次決策:按比例發展是最快的速度
3月21日至23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國家計委匯報經過修改的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和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的問題。匯報指出:1979年“工業總產值減少240億元,增長速度由12%減為8%”﹔“預算內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設投資由457億元修改為360億元,減少97億元”﹔“把現有在建的大中型項目壓縮到1000以內”。鄧小平、陳雲、李先念、華國鋒都發言同意這個匯報,會議確立了國民經濟調整的方針。5月14日,國務院下達了國家計委關於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
在3月21日下午的政治局會議上,陳雲作了系統的發言,強調堅持按比例發展的原則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他講了四個問題:(一)九億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農村,革命勝利30年了還有要飯的,需要改善生活。我們是在這種情況下搞四個現代化的。(二)按比例發展是最快的速度。單純突出鋼,我們犯過錯誤,証明不能持久。不按比例,靠多借外債,靠不住。(三)要有兩三年調整時間,最好三年。現在比例失調的情況相當嚴重。基本建設項目大的1700多個,小的幾萬個。趕快下決心,搞不了的,丟掉一批就是了。(四)2000年鋼的產量定多少合適? 8000萬噸就不錯了。鋼要好鋼,品種要全。
最后,陳雲謙虛地說,“要我當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是有問題的。 一是體力上完全不行。二是經驗還很有限。解放初期的經濟規模比現在小多了。現在這麼大的規模,這麼復雜的情況,應付不了。”他還作了自我批評:“不要把我說得這麼好,也有很多反面教訓。156項中,三門峽工程是我經過手的,就不能說是成功的,是一次失敗的教訓。”他講了自己的工作方法:“我要有自知之明。要我做工作,我隻能做我認為最必要的工作,隻能量力而行。”
3月23日,鄧小平講話,表示完全贊同陳雲的意見,說:這次提三年調整,非常好,這是個大方針、大政策﹔1700多個大中型項目,砍掉700,不容易,但不砍不行﹔首先要有決心,東照顧、西照顧不行,決心很大才干得成。鄧小平完全贊同陳雲關於2000年鋼鐵指標不要太高了的意見,並且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世紀末奮斗目標:“我同外國人談話,用了一個新名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本世紀末,我們大概隻能達到發達國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
這次政治局會議,確定了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決定在前兩年經濟恢復的基礎上,集中三年時間搞好國民經濟的調整,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奠定更加穩固的基礎。同時決定成立財政經濟委員會。3月25日,陳雲在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說:“調整,就是步伐調整調整,該踏步的踏步,該下的下,該快馬加鞭的快馬加鞭。目的是為了前進,為了搞四個現代化。” 3月30日,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講話指出:“在經濟比例失調的條件下,下決心進行必要的正確的調整,是我們的經濟走向正常的、穩定的發展的前提。……現在中央決定,成立財政經濟委員會,由陳雲、李先念兩同志挂帥,統一管理全國的財政經濟工作和目前的調整工作。”
4月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布置三年調整工作。李先念在4月5日會議上講話,闡述了中央關於經濟調整的決策,就當前經濟形勢和調整的必要性、實現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和調整的主要任務、調整比例關系的原則措施、繼續搞好企業整頓、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等問題作了具體闡釋。會議經過討論,確定了用3年時間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6月18日,國務院總理華國鋒在《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宣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務院全面地分析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現狀,認為必須在前兩年多經濟恢復和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從今年起集中三年的時間,認真搞好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把它逐步納入持久的按比例的高速度發展的軌道。這是我們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之后,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第一個戰役,必須努力打好。”這樣,調整的第一次決策就完成了。
第一階段調整不理想
1979年6月至1980年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第一階段調整效果不理想,如鄧小平后來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所說,“ 因全黨認識很不一致,也很不深刻,所以執行得很不得力。”從認識上講,三中全會以來,全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對於經濟中的困難,雖然也普遍感到了,但對於它的嚴重性,許多人沒有切身感受。1979年6月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宣布八字調整方針的同時,繼續強調“前兩年多經濟恢復和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指出“我們講調整,就是要針對林彪、‘四人幫’長期干擾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況”,而沒有針對當前工作中的失誤。
由於有這樣的認識,一部分省市和部門的領導人對調整工作不甚積極,一下子接受不了。經濟發達的地區要求允許繼續前進,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要求不要一刀切,對於一些大項目都提出這也不能下那也不能下的要求。整個情況正如1979年9月國家計委向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匯報的那樣:“由於許多地區和部門對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還正在貫徹、部署,沒有完全落實下去,同時,隨著調整工作的逐步開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因此當前國民經濟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是:輕工業生產增長緩慢,輕重工業之間比例關系不協調的狀況還沒有改善。”“工業企業的調整工作進展緩慢。一些質量差、消耗高、有虧損的企業,該轉的沒有轉,該並的沒有並,該停的沒有停。”“基本建設戰線長、效果差的狀況沒有多少改變。目前施工的大中型項目仍多達1500個,比計劃多了500多個。”“全年財政將有很大赤字。”
從工作的側重點來說,這一時期主要進行以擴大企業自主權和地方財權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並著手制定新的長期計劃。1980年1月15日至22日,國務院副總理和財委委員召開辦公會議,確定國務院1980年在經濟方面主要抓3件事,其中一項就是制定長期計劃。2月13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擬定長期計劃的通知,指出:從現在起,著手進行1981年至1990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的制定工作,今年內先搞出一個10年規劃綱要草案。
1980年3月31日至4月22日,國務院召開長期規劃座談會。會議期間,鄧小平、李先念、陳雲、趙紫陽、姚依林,對擬定長期計劃的方針、政策講了一系列重要意見。7月11日至1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聽取和討論國家計委關於制定長期規劃的一些設想。7月15日,中央書記處聽取和討論國家計委的匯報。計委匯報提出,今后十年,“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5.3%。”“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4%。工農業總產值加在一起,平均每年增長5%”。8月21日,在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前夕,國家計委將《制訂長遠規劃的一些基本設想》發各省市區征求意見。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調整的第一階段,調整政策並沒有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