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雲與新時期國民經濟調整的兩次決策【3】

蔣永清

2015年03月17日07:5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經濟形勢的新判斷:提出進一步調整的意見

第二次決策是1980年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之后作出的。1980年8月31日至9月11日,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大會對經濟形勢作出樂觀的評價。大會審議了《關於1980、1981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的報告》和《關於1979年國家決算、1980年國家預算草案和1981年國家概算的報告》。前一個報告指出:1980年計劃正在順利執行,預計工農業總產值可以超額完成,1981年基本建設總的投資額控制在550億元左右。后一個報告指出:1979年我國財政雖然出現赤字,但並未引起貨幣發行量的大量增加,沒有給經濟帶來嚴重影響。今后把工作做好了,可以逐步減少赤字,以致最后消滅赤字,做到財政收支平衡。大會接受華國鋒辭去國務院總理的請求,並決定趙紫陽為國務院總理。

大會在審議上述報告時,盡管會議代表對財政赤字進行了質詢,提出批評意見,但還是通過了,作出的決議認為,“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執行情況基本上是良好的,整個經濟在調整中穩步前進。”1980、1981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國家預算和概算,“主要指標是積極穩妥的,措施是得力的。”大會圓滿落幕。

但會議剛結束,國務院就發現形勢和之前的估計大不相同,經濟情況比預計的嚴重,主要是農業和能源減產,財政赤字增大,物價上漲。當時預計糧食減產400億斤,原油減少400萬噸(實際600萬噸),煤炭減少2000多萬噸,中央財政赤字140億元(實際127億元)。物價開始上漲,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上升6%。10月7日至9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開會討論經濟形勢,姚依林說:“經濟形勢還攏不起來。人大會后研究了一下,感到問題很大。” 從糧食減產、能源減產、財政赤字“三個方面情況考慮,明年計劃要重新考慮。” 11日,國務院總理在國務院全體會議上講話,分析了當前的困難情況后,提出“明年要進一步調整”的意見,並提出放棄已經搞了多年的長期計劃的想法。

10月23日,陳雲對上述意見批示贊同。24日,國務院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匯報《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切實抓好調整,保証1981年經濟穩定增長的幾項重要措施》,第一次對1977、1978兩年經濟工作提出批評:“1979年中央確定的調整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回過頭來看,在1979年、1980年兩年中在執行上,特別是在調整基本建設方面,該退的沒有退,或者沒有退夠。對1978年確定引進的大項目,在處理上猶豫徘徊。地方和企業財權擴大以后,又盲目上了一批重復建設的項目。”“這些說明,我們對‘文化大革命’年破壞造成的困難認識得不夠深刻,對打倒‘四人幫’后的頭兩年經濟工作中要求過急所產生的問題及其影響也認識得不夠深刻。”

10月24日,鄧小平同趙紫陽、萬裡、姚依林談話,聽取匯報后指出:“就是這個方針,不能硬著頭皮硬干。”“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做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嘛。寧肯把速度放慢一點,5%也可以。總之,把人民生活搞好一點。” 25日,鄧小平同胡喬木、鄧力群談到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說:“經濟工作要接受過去的教訓,再也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一定要搞扎實。”

第二次決策:置之死地而后生

真正的集體決策是在1980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書記會議上作出的。會議聽取國務院關於1981年計劃設想的匯報。首先是姚依林匯報《關於1981年財政、信貸平衡和基本建設安排的初步設想》,提出了一步退夠的方案,基建規模由1980年的500億元減少為300億元。

陳雲在會上提出:基本建設搞“鐵公雞,一毛不拔”,“置之死地而后生”﹔好事要做,但要量力而行。鄧小平說:贊成陳雲同志意見﹔要退,要考慮這個報告退得夠不夠﹔退得夠一點,也許前進的時間來得快一點。他正式提出放棄長期計劃的設想:“贊成隻搞5年調整計劃,暫時不搞長遠規劃,十二大就不考慮長遠規劃了。”鄧小平提出要召開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來傳達這次會議的決策,並強調權力要集中,中央工作會議把道理講清楚,隻講集中,隻講退,要一切聽指揮,思想統一,行動統一。他同時提出“請陳雲同志作一篇發言。要帶有綱領性的,有鼓舞性的,總結經驗性的東西。”

根據鄧小平的提議,1980年12月16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確定經濟上進一步調整、政治上進一步安定的方針。12月16日,陳雲根據鄧小平的意見作了長篇發言《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系統清理經濟工作中“左”的錯誤,闡述了調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依據,提出了今后經濟工作應當遵循的許多重大原則。

陳雲講了14個要點:(一)利用外資和引進新技術,這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不過要頭腦清醒,對外債要分析,必須清醒地看到,外國資本家也是資本家。(二)現在的經濟形勢是開國以來少有的很好的形勢,但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許多商品都在漲價,這種漲價的形勢如果不加制止,人民是很不滿意的。(三)經濟體制改革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好作用,大大有利於經濟形勢的改善。但是也出現了一些缺點:各地區盲目的重復建設,以小擠大,以落后擠先進,以新廠擠老廠。(四)我們國家是以計劃經濟為主體的。對許多方面,在一定時期內,國家干預是必要的,小的方面不合理,但是大的方面還是按經濟規律辦事的。(五)目前對國營企業產品、集體企業產品的價格至少要凍結半年。(六)今后若干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在開支方面都要大大緊縮。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摸著石頭過河”。(七)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八)一切引進項目,都必須有專家參加,必須是領導干部和專家共同商量。(九)節省外匯。(十)要發展經濟作物,同時必須保証糧食的逐步增產。(十一)我們是十億人口、八億農民的國家,我們是在這樣一個國家中進行建設。(十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基礎和保証。(十三)開國以來經濟建設方面的主要錯誤是“左”的錯誤。(十四)同意財經小組提出的調整計劃。

他最后說:“可能有些議論:‘這會耽誤三幾年。'不怕。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已經耽誤了一百多年。而且這次調整不是耽誤,如不調整才會造成大的耽誤。”“以上列舉了14點,希望同志們提出不同的意見。因為不同意見的討論,隻會使我們的步驟更加穩妥,更加合理。”

在這次會議上,趙紫陽作了《關於調整國民經濟的幾個問題》的講話,部署了調整工作。李先念在會議結束的12月25日作了《對經濟調整工作的幾點意見》的講話,闡釋了調整工作的重要性。鄧小平作了《貫徹調整方針,改善黨的工作,保証安定團結》的總結講話,高度評價了陳雲的意見,認為是“我們今后長期的指導方針”。同時強調為了保証這次調整的順利進行,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三中全會以來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措施。

1981年1月,中共中央以1號文件的形式把上述4位常委(鄧小平、陳雲、李先念、趙紫陽)的講話發到全國,統一思想,真正拉開國民經濟調整的序幕。文件指出:“這次會議決定了在經濟上實行進一步的調整、在政治上實現進一步的安定的重大方針。這是當前我國經濟和政治的唯一正確的方針。貫徹執行這一方針,需要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共同進行堅韌不拔的艱苦努力。”

此后,1981年至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國民經濟調整進展順利,取得了明顯效果和良好成績。1981年五屆全國人民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今后經濟建設的方針》對調整作了總結和評價:“今年以來,各級政府堅決執行進一步調整國民經濟的一系列緊急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國國民經濟已開始走上穩步發展的軌道。”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報告指出:“現在我國經濟已經渡過最困難的時期,走上了穩步發展的健康軌道。” 1982年11月,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關於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指出:“經過這幾年的調整,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例關系,已經基本上趨於協調。我國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深入的階段。現在的調整工作,就是要在統籌安排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的前提下,進一步調整農業、工業內部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企業的組織結構,使國民經濟在穩定發展中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至此,新時期國民經濟調整第二階段圓滿完成。 

本文原載《湘潮》2015年第2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