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愛萍為“51號兵站”“小老大”平反冤案

唐國良

2015年04月01日08: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抗戰時期,蘇北地區的新四軍部隊為沖破敵人的層層封鎖線,獲得各類重要的軍需物品,以及收集情報、安全護送來往干部,在上海與新四軍部隊之間秘密建立了多條地下交通線,電影及電視連續劇《51號兵站》就是當年秘密交通線的生動寫照。在這幾條地下交通線中,有一條是在上海浦東的高橋、高東地區,因而被稱之為浦東的“51號兵站”。

“小大老”剪影:徐家善(左)、王申甫(中)、趙樹華(右)

浦東“小老大”為“51號兵站”赴湯蹈火

上海浦東高橋,地處浦東東北角,一邊是黃浦江匯入長江的吳淞口,另一邊是長江入海口。區內有密布的河道及橫貫東西的陸上公路,有多處可供貨船進出的碼頭,形成了高橋通江達海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高橋歷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水上運輸集散地,被稱為“沙船之鄉”。元代開創我國海運史的張瑄,就是高橋人,因組織海運有功,曾多次受到元廷的獎賞。由於高橋地區有悠久的海運、河運歷史,因此當地有一群熟悉水上運輸,尤其海上運輸的“小老大”,能駕船馭海,這是組建地下交通線極為有利的條件。

浦東的新四軍地下交通線始建於1942年春,由新四軍陶勇旅長,江防團湯景延團長、呂炳奎政委、孫更舵參謀長,一師採購科長張渭清等領導親自策劃,由江防團周顯才、吳明義等實施后逐步建立起來的。張渭清、周顯才等通過商業交往,熟識了浦東高橋籍愛國熱血青年王斗甫、王申甫兄弟和徐家善、趙樹華等,先后在高橋鎮開設了“偉泰什糧行”,在徐路鎮(現屬浦東新區高東鎮)開設了“信豐油行”,加上王氏兄弟在浦西蓬萊路開設的照相館,以及通過趙樹華的關系掌握的五號溝碼頭(現高東鎮地區),成功地組成了一條秘密的地下交通線。

由新四軍營長周顯才帶領一批干部化裝成商人,在高橋地區建立的這條地下交通線,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蘇北地區的新四軍、解放軍採購輸送了子彈、汽油、收發報機、西藥、顏料、望遠鏡等大量的軍用物質,以及建立兵工廠所需的銑床、刨床、車床、鑽床等設備。同時,護送上海的知識青年到蘇北根據地,吳明義、方國鋒、郭希偉等領導也是通過這條交通線從蘇北到上海,從事地下黨工作。

當時,通過層層關卡往來於蘇北根據地與上海之間是一項極為危險的工作。王申甫、徐家善、趙樹華等“小老大”為了把新四軍緊缺的軍需物資運往蘇北,不畏艱險,赴湯蹈火,冒著生命危險出色地完成了艱難的任務。執行任務期間,王申甫、徐家善、趙樹華等都曾被捕。在獄中,他們受盡酷刑,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傷口上澆鹽水,但始終沒有交代實情,經受了考驗。后在地下黨的營救下,他們先后脫離虎口。但船隻及物資等家產均被敵人沒收,傾家蕩產,負債累累。出獄后,黨組織為了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將他們秘密送往蘇北解放區避難,直到上海解放,才重返浦東高橋。

老將軍怒為“小老大”冤案平反

戰爭年代建立的革命友誼是最珍貴的。浦東“小老大”冒著生命危險在為新四軍運輸軍用物資的過程中,不僅得到了張愛萍、陶勇等多位新四軍領導的鼓勵,相互間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上海解放后,當年參與策劃、組建浦東高橋地區地下交通線的幾位領導被安排在上海地區工作。陶勇旅長被任命為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司令部就設在上海。張渭清擔任了東海艦隊后勤部長,吳明義到福建三明市任副市長,呂炳奎擔任了國家衛生部副部長,孫更舵擔任了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主任。當年在高橋主持交通線工作的周顯才營長,被任命為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科長。江防團湯景延團長在解放上海的戰役中光榮犧牲。王斗甫在解放戰爭期間參加了人民解放軍,現已離休。解放初期,王申甫等“小老大”在老領導張渭清的陪同下,在武昌路380 號多次受到張愛萍等領導的接見。與老領導們坐在一起,相互倍感親切。一次,張愛萍還在南京路“起士林”咖啡館專門約見王申甫、趙樹華,提出將他倆轉入部隊工作。王、趙由於都有家小,怕不適應部隊工作而沒有接受。

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由於“小老大”們的特殊經歷,尤其是當年往蘇北運送軍用物資的過程中,與日本人、土匪、國民黨部隊、幫會組織都打過交道,因而遭到不公正待遇,受了委屈,經受了人生坎坷,有的被判刑坐牢,有的被戴上“壞分子”的帽子。其中趙樹華1951 年“鎮反”時被打成反革命,后又遣青海勞改,直至1979 年才獲釋回家。趙樹華在獄中度過二十多年的人生,妻子“文革”中也被整死。面對不公正的待遇,“小老大”們堅信,是非曲直總有一天會得到澄清,共和國上空的烏雲,不會永久存在。粉碎“四人幫”后,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光輝照耀下,“小老大”們看到了新的生命和希望,提出了要求平反的強烈要求。組織上也開始對王申甫、徐家善、趙樹華等的案件進行復查。

1983年春,當人民法院的兩位同志持介紹信前往北京,去國防部求見張愛萍部長,了解趙樹華等“小老大”的情況時,“小老大”們的遭遇引起了老將軍的極大震怒,他拍案而起,在介紹信的反面寫下了如下字句:趙樹華等同志是人民的功臣,不是反革命!為何至今沒有平反?請上海市委認真復查!

在張愛萍部長的關心下,“小老大”們很快獲得糾錯平反。人民法院也宣告趙樹華等無罪(張愛萍部長的批示及人民法院平反的判決書現存浦東新區檔案館)。

當年直接參與“51號兵站”的幾位領導人也十分關心“小老大”們的命運。其中,周顯才營長更是四處奔走,多次書寫証明,介紹情況,為平反冤案盡其所能。冤案得到平反后,川沙縣委統戰部報請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不僅為“小老大”們恢復了名譽,王申甫、徐家善、趙樹華三人還被委任為政協專員,每月享有一定的生活補助,以便安度晚年。

將軍在家中熱情接待“小老大”

平反后,浦東“小老大”們老驥伏櫪,壯心未已,又煥發了青春。他們不僅積極參加政協召開的會議和組織的有關活動,還用抗戰時期的親身經歷教育年輕的一代。1984年,王申甫經介紹加入了民革組織,成為民革組織中一位非常活躍的黨員。

1986年春, 已經67歲的王申甫和趙樹華又一次前往北京,看望老首長張愛萍。去之前,他們經過認真准備,書寫了一份情況匯報。時任國防部長的張愛萍,百忙中擠出時間在家中熱情接待了來自上海浦東的老朋友,他不僅認真閱看了送上的情況匯報,還在匯報上作了重要指示。批示的具體內容為:

王申甫等同志是與王斗甫同志一起同張渭清同志在上海搞地下策反活動,購軍用物資支持解放區,一九四九年,他們對促進國民黨軍政人員的起義,均有不少的功績的,應予以特殊照顧,以資落實我黨政策,特此証明。

張愛萍 4.22

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輩,一位在黨和國家、軍隊擔任重要職務的領導,能如此熱情地接待兩個“平民百姓”,這充分體現了老將軍身上的優良傳統,也使王申甫和趙樹華深受教育。他們十分激動,一再表示要用親身的經歷,教育年輕的一代。黨和政府非常關心“小老大”們的晚年生活。1992年7月,趙樹華因患肺癌病逝。1993年底,徐家善因病住院3 個多月,花去醫療費4.3萬元,全部由政府報銷。他后因醫治無效逝世,上海新四軍研究會還派代表專程來浦東為徐家善同志送行。現已96歲高齡的王申甫,是唯一一位目前仍健在的從“小老大”中成長起來的政協專員。當他看到浦東開發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由於身體原因,很多活動不再參加,但他仍一再表示:“我雖已年邁,仍願為祖國的建設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王老這樣講,也這樣做,努力為新時期黨的統一戰線發揮余熱。

(作者為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史學會會長、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員)


精彩推薦:

1、習近平首次集中闡述“四個全面” 宣示治國理政全新布局

2、從習主席聽過的軍歌中品讀黨紀軍紀和“強軍夢”

3、朱之文:書記校長對意識形態問題要敢抓敢管

4、【導讀】正科滿15年可享副處待遇,為何被質疑

5、從習近平的“干部觀”看如何選人用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