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追尋逝去的風雲——寫在紀念海南解放65周年大型系列報道開篇之際【2】

2015年04月16日15:02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追尋逝去的風雲

在紅旗不倒的傳奇裡

1950年1月10日,毛澤東在致電四野前委時指出:“海南島與金門島情況不同的地方,是有馮白駒的配合……”

瓊崖兒女等待這一天,已經23年。而事實也在第40軍的海南島登陸作戰總結中被定格:“在渡海登陸作戰中,自始至終是在瓊崖縱隊緊密配合和廣大人民群眾直接支援下進行的,這是取得戰役勝利的根本保証。”瓊崖黨組織“領導的堅持二十幾年斗爭的人民武裝和革命根據地,對戰役所起的作用是極大的。”

如果說渡海作戰是瓊崖革命的后史,那麼“艱苦卓絕、孤島奮戰、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瓊崖革命精神,就更能准確詮釋渡海作戰為什麼可以那樣攻城拔寨、摧枯拉朽。

那是以身許國、碧血丹心的歷史。沒有瓊崖革命兒女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信仰,就沒有“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不朽傳奇。

1926年6月,“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口召開,瓊崖革命事業從此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1927年9月23日,椰子寨的一聲槍響,宣告了黨領導的瓊崖縱隊誕生。在長期艱難的斗爭中,1940年初瓊崖特委在澄邁、儋州、屯昌三縣交界的美合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領導全瓊抗日救國斗爭,並第一次將紅色電波傳到了遠在延安的黨中央。

在這23年裡,瓊崖人民革命武裝在遠離黨中央、遠離主力、外援極少的孤島上,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經過艱苦卓絕的英勇奮戰,薪火相傳,由弱到強,不斷壯大,隊伍擴充到1.6萬人。至1948年夏,解放區和游擊區已佔全島總面積的80%,人口佔全島總人口的60%。隨著白沙、保亭、樂東連成一片,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使瓊崖黨和軍隊有了一個位處全島中心、便於指揮全瓊,進可攻、退可守的牢固后方基地。正如瓊崖革命領導人馮白駒的評價:“沒有這個根據地的建立,對於配合大軍渡海作戰解放海南的任務,非但會受到影響,恐怕甚至不能起多大作用。”

那是江山如畫、英杰星馳的歷史。沒有瓊崖英雄先烈大義凌然、視死如歸的忠勇氣節,就沒有“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壯懷激烈。

瓊崖紅軍總司令馮平,在澄邁不幸被捕。就在押赴刑場的路上,他面不改色地向群眾宣傳一個正被証實的預言:“革命是殺不絕的,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

崖縣第一個黨支部——崖城東南支部的創建人麥宏恩,被捕后在一封家書中寫下鏗鏘的誓言:“以革命之血,換得自由之花,死得其所。”

革命,可以催開美麗的自由之花,但也就意味著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先烈們的犧牲,絕不是一串串史冊上冰涼的統計數字,而是一次次鮮活生命的訇然倒下,一次次家國情懷的慷慨赴義,一次次忠誠信仰的無畏踐行。

那是人民戰爭浩氣長存的歷史。沒有瓊崖縱隊與人民群眾經戰火淬煉的魚水深情,就沒有“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蕩氣回腸。

瓊崖革命的火種不滅,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是:“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這是馮白駒曾說過的一句名言,也道出了人民群眾才是革命者的真正靠山。

在六連嶺的幽暗山洞裡,被敵人圍困的100多名群眾寧可集體餓死、困死,也沒有一個人投降說出紅軍的蹤跡,最后全部壯烈犧牲。

在紗帽嶺的叢林小道上,紅色娘子軍誘敵深入、痛擊敵軍、聲威大震,而參軍者也正是受苦受難的瓊島婦女,被黨和人民軍隊的偉大革命事業所感召。

在母瑞山的連綿群峰間,堅持斗爭的馮白駒部隊正是在群眾的掩護下,才多次輾轉騰挪,成功突圍﹔下山回到瓊文地區后,也正是在群眾的掩護下,黨的恢復工作才得以順利開展。

在根據地的硝煙火光裡,面臨日軍“三光掃蕩”,極端困苦的根據地人民經常是“妻子送郎上前線,父母送兒打鬼子。”可敬的根據地人民,不僅用生命來保護革命戰士的安全,還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勒緊褲帶,源源不斷地給部隊提供糧食。他們心懷一個最朴素也最堅定的誓言:“隻要我們還活著,獨立隊就餓不了。”

在渡海作戰的前線后方,瓊崖各族人民大力籌款籌糧。短短一個月時間,全海南就籌集糧食5萬多石,組織起6萬多人的支前隊伍。

23年孤島奮戰中,瓊崖人民革命武裝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時期艱苦卓絕的斗爭,最后接應、配合四野渡海登陸作戰,取得了解放海南的偉大勝利。這表明,在天時、地利、人和這影響戰爭勝負的三大因素中,人和至關重要,也是黨和人民軍隊攻堅克難、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

23年瓊崖堅守的漫漫征途,和58天渡海作戰的氣吞山河,同樣的精神密碼,同樣的價值圖騰,創造了不同的曠古奇跡,讓海南的長期革命和最終解放,猶如長夜明燭,彪炳史冊,光耀千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