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應旺
哲學家詩人毛澤東
毛澤東哲學的代表作是《實踐論》和《矛盾論》,二者都重視奮斗,強調奮斗。毛澤東在延安揮筆寫下的“艱苦奮斗”4個大字,既反映了他的作風,也反映了他的哲學。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毛澤東的哲學就是奮斗的哲學。
青年毛澤東曾說過“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
為什麼要如此重視奮斗?
因為隻有經過奮斗才能改變面貌,實現目標。因為隻有奮斗的過程才是快樂的,隻有奮斗的經歷才是壯烈的。
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既無獨立可言,也無民主可言,國家任列強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要獨立,要解放﹔中國人要救亡圖存,靠的是奮斗。
中華民族要從近代屈辱的歷史走向復興﹔中國人要把貧弱的國家建設成富強的國家,靠的仍是奮斗。毛澤東的詩詞幾乎處處都體現著這種奮斗的哲學。
第一,毛澤東用詩筆勾畫出革命和建設奮斗的背景。
1927年春,毛澤東在《菩薩蠻·黃鶴樓》中勾畫的背景是:“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同年,毛澤東在《西江月·秋收起義》中寫道:“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1929年秋在《清平樂·蔣桂戰爭》中,毛澤東勾畫的背景是:軍閥混戰,“洒向人間都是怨”。
1950年10月在《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中,毛澤東勾畫的革命斗爭的背景是:“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
建設中要與自然界做斗爭、與瘟神作斗爭。1958年7月《七律二首·送瘟神》中,毛澤東勾畫了這方面斗爭的背景:“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新中國成立后,不僅面臨著建設國家,為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而奮斗的任務,而且面臨著帝國主義的干涉,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蘇聯霸權主義的威脅,為捍衛國家獨立而斗爭的任務。1962年12月《七律·冬雲》中,毛澤東勾畫了同蘇聯霸權主義斗爭的背景:“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第二,毛澤東用詩詞語言表達了奮斗才能改變面貌、實現目標的哲理。
1939年,毛澤東為《中國婦女》雜志題了一首四言詩,其中寫道:“到之之法,艱苦斗爭,世無難事,有志竟成。”詩中所提的“志”,少年毛澤東在《贈父詩》中有這樣兩句:“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這個“志”,1959年,毛澤東在《七律·到韶山》中寫道:“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1965年,毛澤東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他回顧了奮斗的過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奮斗的結果証明:“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這個經過奮斗而取得的勝利成果,毛澤東在《念奴嬌·井岡山》中是這樣寫的:“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礡。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毛澤東的許多詩詞都從不同的環境出發,形象地表達了奮斗與勝利的關系。比如說,有了“更加眾志成城”,才有了“報道敵軍宵遁”。比如說,有了“枯木朽株齊努力”,才有了“橫掃千軍如卷席”。比如說,有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的奮斗精神,有了“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的奮斗經歷,才有了“三軍過后盡開顏”。比如說,有了“金猴奮起千鈞棒”,才有了“玉宇澄清萬裡埃”。有沒有不經過奮斗就能實現目標,天上會不會掉下餡餅?毛澤東用詩句作了否定的回答:“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第三,毛澤東用詩筆頌歌了奮斗過程的快樂和崇高,指點了如何奮斗的途徑。
人生的奮斗,革命和建設的奮斗,都是越艱苦卓絕、越處於逆境,越顯示其光彩。這就是毛澤東在《採桑子·重陽》中所贊美的“戰地黃花分外香”。這就是毛澤東在《七律·冬雲》中所贊美的:“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這就是毛澤東在《雜言詩·八連頌》中所贊美的:“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鬆柏。上參天,傲霜雪。”在毛澤東詩詞中,艱苦奮斗者就是戰地的黃花、喜雪的梅花、傲雪的鬆柏。
奮斗要有堅持到底、不達目標絕不罷休的決心和恆心。1935年,毛澤東在《清平樂·六盤山》中寫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1949年,毛澤東在《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寫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眾的力量是無限的。為革命的勝利、建設的成功而奮斗,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當“眾志成城”、“枯木朽株齊努力”的時候,就是勝利在望的時候。1958年,毛澤東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寫道:“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1959年,毛澤東在《七律·到韶山》中寫道:“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1963年,毛澤東在《雜言詩·八連頌》中寫道:“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毛澤東的奮斗不是個人奮斗,而是同人民在一起的奮斗,是把人民當作舜堯、看成真正的英雄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奮斗。
為革命和建設奮斗,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奮斗,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切不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毛澤東的詩曰:“風物長宜放眼量。”
奮斗的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一次勝利了,還會有新的斗爭在后面,任何時候都不能懈怠,毛澤東的詩曰:“今日歡呼孫大聖,隻緣妖霧又重來。”
毛澤東詩詞《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卜算子·詠梅》,可以說是毛澤東哲理詩、奮斗的哲學詩詞的代表作。在前一首中,詩曰:“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這首詩中最富哲理的是“無限風光在險峰”之詩句。它體現的是奮斗者“歲寒,然后知鬆柏之后雕”的鬆柏境界﹔“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的英雄境界。在后一首中,詩曰:“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首詩中最富哲理的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之詩句。它體現的是奮斗者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胸懷,甘當人梯、成功不必在我的境界。
毛澤東認為“矛盾的斗爭貫串於過程的始終,並使一過程向著他過程轉化,矛盾的斗爭無所不在,所以說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毛澤東又認為“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毛澤東的哲學是奮斗的哲學、斗爭的哲學,這是從一定的意義上說的,或者說是從毛澤東最重視、最強調的方面說的。但這絕不是也絕不能概括一切。就對立統一來說,毛澤東同樣重視同一性。他站在被壓迫者的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平等。這些哲學思想也表現在他的詩詞中。比如,1935年10月,毛澤東在《念奴嬌·昆侖》中寫道:“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這裡毛澤東追求的是太平世界、和諧的世界、平等的世界、大同的世界,反對的是以富壓貧、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壓迫與被壓迫的不平等。1958年12月,毛澤東在《七絕·仿陸游‘示兒’》詩中寫下了“但悲不見五洲同”的詩句。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