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我的爺爺:一名抗日遠征軍老兵的傳奇故事

葉介甫

2015年05月15日08: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我想起了我的爺爺———一位曾參加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國民黨抗日老兵。爺爺雖然離開我們已經15個年頭,但他在世時給我們講述的那段難忘的崢嶸歲月,讓我們后人了解了中華民族這段悲壯的歷史,也了解了他從一名遠征軍抗日老兵,最終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並與胡耀邦同志結下深厚情誼的傳奇故事。

遠征緬甸抗日 在生與死的險惡環境中抗爭

我爺爺原名葉學賢,后改名為葉筱清。1920年5月21日(農歷四月四日)出生在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安定鎮小田村。爺爺成長在一個比較殷實的家庭。太爺爺勤勞,善於操持家務,在當地算是比較富有的人家。爺爺是家庭的獨子,沒有其他姊妹,所以太爺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爺爺身上。

爺爺5歲入私塾,讀了9年,15歲與奶奶結婚。翌年,我的父親出生。在父親出生的那年,爺爺在太爺爺的幫助下,開辦了自己的學館,招收當地孩子進學館學習。剛滿16歲的爺爺開始當起了私塾先生。就這樣,開辦學館的3年時間裡,我的叔父也出生了。這時,湖南各地燃起了抗日烽火。在湖南平江這塊熱土上,許許多多的熱血青年報名參軍,上了抗日前線。

一天,太爺爺把爺爺叫到身邊說:“雖然你有自己的學館,但這干不成大事業,我托人把你介紹到長沙去軍官學校讀書,到那裡讀書會大有前途。”轉而又說:“現在國家需要你這樣的年輕人去保家衛國啊!”“后天,你就走吧,我已經安排好了。”

第三天,太爺爺為爺爺打點好了行裝。爺爺在奶奶和兩個兒子的淒愴的哭聲中離開了家。

爺爺離開家時正是1939年6月,抗日戰爭正進行得最艱苦、最殘酷的階段。爺爺這一去就是13年,期間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和平建設時期。太爺爺與爺爺自長沙一別,就再也沒有得到爺爺的任何音信,直到身患喉癌於1945年59歲那年不幸去世。

爺爺到長沙后,進入國民黨中央軍官學校長沙分校學習工兵指揮專業。在當時,中央軍官學校號稱是黃埔。在兩年學校學習期間,爺爺成績優秀,1941年7月畢業后,進入杜聿明領導的第五軍“鐵甲王牌”第九十六師部隊擔任中尉副官。這支部隊是國民黨百萬大軍中惟一的一支機械化裝甲部隊。爺爺曾講:“能到這支部隊去,是許多青年學生夢寐以求的。”

1941年12月,日本“零式”飛機群轟炸緬甸仰光。英軍總司令胡敦請求中國派出援軍。1942年2月,蔣介石派杜聿明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率“鐵甲王牌”第五軍入緬。爺爺就這樣,從軍校剛剛畢業就跨過國境參加了入緬作戰。

爺爺講,入緬作戰並不順利,部隊長驅直入,實在是太冒險,聽說當時杜聿明是強烈反對的。果不出所料,4月9日,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分兵3路,以重兵摧毀了“曼德勒會戰”的遠征軍“長蛇陣”。但在日軍兵力、裝備都佔優勢並擁有制空權的情況下,中國軍人克服困難,與日軍苦戰12天,殲敵5000余人,成功掩護英軍撤退。這時,為避開日軍的追殺,部隊決定沿著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翻越野人山向中緬邊境靠近,返回祖國。爺爺所在的擔任前衛的第九十六師的炮兵、工兵鑽入有毒禽猛獸的原始森林后,很快迷失了方向,與長官部失去了聯絡。踩著野獸越過的小路,在陰暗潮濕的原始森林裡走了10多天。在那10多天的時間裡,爺爺他們過著驚恐無比的生活。由於上峰(指長官)猶豫不決耽誤了大量時間,遠征軍進入“野人山”后便趕上了恐怖的雨季。雨傾盆而來,山溫驟降。螞蝗開始成群結隊,循著人的氣息隨時襲來,無孔不入。森林裡的蚊虫,或零零散散而來,或鋪天蓋地襲來,不但吸血還傳播致命的疾病。從來沒見過的食人巨蟻、毒蛇不斷出沒,山洪時而爆發,瘴氣到處肆虐……遭致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慘死他鄉。

據后人計算,進入“野人山”的遠征軍平均每天死亡131人,平均每公裡死亡23人(也就是每43米就有一個士兵倒下),死亡率高達86%。這也是遠征軍五條撤退路線中,最艱苦、最漫長、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條路線。

爺爺還告訴我:“中國遠征10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入緬甸,作戰不足兩個月,而死亡總數高達6萬人,其中作戰傷亡僅為1萬人,近5萬人卻死在深山密林的撤退中。我在這段非人的生活中,幾次病倒,險些死在那裡了。也許是年輕,我戰勝了死神,最終幸運地逃脫了出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經過極度的困苦,居然來到一處神話般與世隔絕的地方。這裡住著幾戶人家,地圖上查不到這個地方,隻能判斷這是在喜馬拉雅山山腳下。我們別無選擇,惟有聽從天命,在這個世外桃源住下來。我們靠打獵、捕魚和採集野果,勉強維持半飢半餓的原始生活。幸運的是一個多月后,部隊在藏族向導的帶領下,翻越白馬大雪山,於8月中下旬陸續經西藏返回國內。我們是懷著滿腔熱血去。雖然我所在遠征軍隻和日軍作短暫的作戰,但是官兵奮勇作戰,給日軍以一定打擊。部隊為什麼要那麼快撤回來呢,我后來才知道上層發生了矛盾,聽說是杜聿明與英軍發生了爭吵。杜聿明對英國人的欺騙和不忠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是執行了蔣介石令他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

尋著爺爺講述這段悲壯的歷史,我查閱了朋友送我的一本《福貢縣志》和一套《福貢文史資料選輯》。書中記載了胡正生寫的文章《我親眼看到遠征軍歸國》。文章中說:“遠征軍歸國那年,他跟隨母親和一位舅父去了緬甸。在往返途中,親眼目睹遠征軍官兵艱難穿行於野人山,不少人病倒、餓死在路旁的慘烈情景。……一幕幕發生於60年前、福貢百姓在怒江峽谷迎接為國征戰歸來的子弟兵的感人情景,清晰地再現在我的腦海裡。當時福貢全縣僅有1萬多土著居民,除初生嬰兒和老弱病殘者,計有萬把人,而取道福貢歸國的遠征軍有7000多接近8000人。萬把人擁戴7000多因歸途奇險而疲憊不堪的官兵,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二戰反法西斯期間老百姓擁軍史中當屬絕無僅有。”

爺爺所在的第九十六師工兵團回國后,作了一個月休整。為提高部隊戰斗力,1943年,國民黨在中國的昆明、大理和印度的蘭姆珈等地分別設干部訓練團和訓練學校,對官兵進行兵器、射擊、戰術等訓練,並配有盟軍提供的新式裝備,從而使部隊的作戰能力有所提高。爺爺作為教官,帶領部隊進行戰術訓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