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正才 吳楚嬰
“共產黨是殺不完的,我們這裡不是又加了一股嗎”
就在此時,共產黨與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合作后,開始了北伐。彭德懷所在的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他脫下湘軍營長的官服,換上國民革命軍的灰色軍裝,參加了北伐戰爭。他看到一路上貼著“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掃除封建勢力!”的標語,感到一片新氣象,非常振奮。在攻打武昌的戰斗中,彭德懷代理團長指揮一團作戰,有機會結識了一師政治部秘書長、共產黨員段德昌。
段德昌在深入各團活動時,發現彭德懷帶領的部隊戰斗力強,軍紀嚴明。他倆多次交談,並在玉泉山上的關帝廟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交談。彭德懷向段德昌傾吐心曲,向他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和救國救民的願望。段德昌針對彭德懷的“耕者有其田”,告訴他:“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也不應當停留在耕者有其田,而應當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公有制,由按勞分配發展為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制。共產黨是按照這樣的理想而斗爭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已實行按勞分配,消滅階級剝削。共產黨的任務,就是要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共產黨員就是要為這樣的理想社會奮斗終身。”
這讓彭德懷在彷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很快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產生了熱切的向往。他如飢似渴地閱讀段德昌送給他的《向導》《新青年》《共產主義ABC》《通俗資本論》等進步書刊,開始從深層次來思考自己的人生歷程,對自己作了嚴肅的剖析。
之后,他庄重地向段德昌表達加入共產黨的願望,並要求段德昌派人來一營發展共產黨組織,對部隊進行改造。只是由於考慮國共合作的關系,上級決定暫不在第八軍中發展黨員,他的願望才沒有馬上實現。1927年10月,彭德懷升任獨立第五師第一團團長。
大革命失敗后,全國處在白色恐怖之中。彭德懷從大革命的失敗中真正認識了共產黨,拋棄高官厚祿,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然地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段德昌作為介紹人與他促膝長談。段德昌說:“這一年中,你多次要求加入共產黨,雖然未能如願,但仍獨立地堅持革命的立場,這對你來說,是經受了考驗和有益的鍛煉。現在你很久的願望己經實現,特委通過你加入中國共產黨,正報省委批准。待批准后要舉行入黨儀式。”
在入黨儀式上,彭德懷庄嚴宣誓:願為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犧牲一切,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他還懷著堅定的信念對支部的黨員說:“共產黨是殺不完的,我們這裡不是又加了一股嗎?”
在以后的46年中,他為實踐庄嚴的誓詞,赴湯蹈火,嘔心瀝血,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無論肩負重任、身處順境還是罷官謫居、身陷囹圄,升沉榮辱,他都同樣保持赤子之心,信念始終如一。“要像掃帚一樣供人民使用,不要像泥菩薩一樣讓人民恭敬我們”
彭德懷一生心裡時刻裝著人民的憂和樂。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環境,他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說:“我這個人沒有什麼,要說有一點長處的話,那就是不忘本。”彭德懷多次說過,“我們都打過仗,哪有靠一個人能打勝仗?要靠集體領導、民主作風、群眾路線。”“我們勝利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有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的支持。”“離開了人民,我們就會一事無成。”他待士兵親如兄弟,時刻把戰士的飢餓冷暖挂在心上,對部屬生活關懷備至,體貼入微。長征過夾金山時,他發現孫毅沒有干糧吃,馬上把自己僅有的一點干糧,分給孫毅一半。孫毅再三推辭,彭德懷笑著說:“俗話講,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見面分一半嘛!”這讓孫毅感動不已。
抗日戰爭時期,彭德懷提出在根據地實行精兵簡政,以減輕人民的負擔。就連在最艱苦的時候捋樹葉、挖野菜,也規定部隊不得在村庄附近與民爭採。他親自帶領干部攀岩越嶺到遠處山中去尋,把近處、平坦處的野菜、樹葉留給群眾。革命勝利后,他在任國防部長期間又一次對部隊實行了精兵簡政,並且從自己做起,將警衛局給他配備的3個警衛人員精簡兩個。
彭德懷牢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克勤克儉,艱苦朴素。行軍打仗時,他常常身著一套舊布軍裝,腳穿一雙草鞋或布鞋,有時布鞋破爛得穿不住,還用麻繩綁著,與普通戰士沒有什麼兩樣。不同的是,他還背著一個地圖包,像長長的漁鼓。戰士們遠遠地看到,都笑他:“打漁鼓的來了!”
彭德懷主持制定八路軍的供給標准時,堅持和朱德總司令、左權副參謀長隻拿與師旅長一樣的5元錢的津貼費。辛亥革命元老、抗日英雄續范亭在延安見了彭德懷,感動不已,寫了這樣一首詩相贊:“爽直將軍貴姓彭,志如鐵石氣如鯨﹔三軍一致稱模范,粗布征衣半老兵。”
革命勝利了,可他仍然過著十分簡朴的生活。他從西北前線進京匯報工作時,看到從西柏坡進駐北京暫住香山的一些機關辦公室裡,不僅擺著沙發、茶幾,鋪著地毯,而且還放著花瓶、盆景、魚缸,極其敏銳地感覺到干部進城后思想、作風的微小變化,便直截了當地對周恩來說:“前方干部的生活情況與工作情況還極其艱苦,我想說的不只是他們可能看不慣這裡的這些情況,而主要的是恐怕進了城的同志會忘記鄉下和邊遠地區的勞動人民,同他們的感情淡薄起來,我察覺到你們住在城裡的人對農村開始有點生疏,可是時間如此短暫,就出現了這種苗頭,日子長了,會怎麼樣呢?”周恩來稱贊他意見提得及時。
抗美援朝回國后,他住進中南海“永福堂”。這是一座古老建筑,年久失修,門窗油漆剝落,屋頂漏雨。管理部門給他在什剎海附近找了一個有兩層樓房的小院。可他看后對秘書和侄女說:“住在中南海,門口有個站崗的就夠了,搬到這裡,又要搞個警衛班,那不是增加國家負擔嗎?”有關部門見他不肯搬,想把舊房翻修和粉刷,也被拒絕了。他說:“哪裡漏就補哪裡,能住就行了。”
1955年,國家進口了一批吉斯牌轎車,管理部門想把他那輛舊吉姆車更換,他說什麼也不肯。有人向他講述新車寬敞、平穩、舒適等好處,他嚴肅地說:“世界上好東西多的是,總不能見到什麼好就搞過來嘛!配車是工作需要,不是為了圖舒服,有個車坐就行了。”
彭德懷說到做到,從不搞“下不為例”。1958年回鄉時,鄉親們送了一瓷壇蜂蜜和兩隻鴨子給他。本是家鄉人民一片情意,蜂蜜和鴨子又是本地土產,可他回京后發覺了,堅持要折價匯款給隊上,並給支委們寫了一封信:“回到北京居地,數星期以后才發現你們送我一瓷壇蜂蜜,這是烏石生產大隊全體人民的勞動果實。我對於中國人民和鄰友們,無多貢獻,吾之心情不安,深感慚愧,擬將原物奉還,又不便投寄,故折價30元,請予查收,交大隊投入副業生產。”
1966年,他任三線建設副總指揮時,在螺髻山畜牧場吃了一頓飯。回到西昌一打聽才知道隻收了兩元飯錢。他說,那是人家用血汗生產的,付這麼少的錢不好。即給一位姓田的干部寫了一封信:“我們今天在你場吃過飯,每人隻算兩角錢,實在太少。以六斤肉計,每斤七角,即四元二角,還有其他飯菜,至少十元才公道。除每人已給兩角外,另補八元,請查收。任何企業必須嚴格執行核算制度。”
彭德懷常常告誡干部:“我們革命干部在人民群眾中,時時刻刻要像掃帚一樣供人民使用,為人民謀利益……不要像泥菩薩一樣讓人民恭敬我們,抬高我們,贊頌我們,害怕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