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正才 吳楚嬰
1958年12月,彭德懷在湖南湘潭地區進行調查研究
烏石峰高,湘江水長。20世紀初,湘江之濱的大山烏石峰下的茅舍中,有一位貧苦農民15歲的兒子,因帶領飢民鬧粜被人告發,為躲避官府的追捕,不得不逃離家鄉。他坐在一條載人又載貨的大帆船上,漂流在湘江之中。
幾年后,為生活所迫,他到長沙靖港參加了湘軍,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在湘軍對北洋軍閥的作戰中,他機智勇猛,得到營長、連長的賞識,被選送到團部的訓練隊去學習。此間,他在《論立志》的文章中,寫道:“志不立,吾人無可成之事。國亡家亡,滅種隨之。覆巢之下,豈容完卵?弱肉強吞,莫此為甚。吾人生逢斯時,視若無睹,何以禽獸為伍……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何所底乎……”他把“救國救民”作為自己的責任,並身體力行,為“富國強兵”的願望奮斗畢生。他,就是彭德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民族獨立建立了彪炳史冊的不朽功勛的,戰功顯赫、享譽中外的人民共和國元帥。
“兩年的擔泥等於住了勞動大學”
彭德懷,原名彭得華,1898年10月24日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烏石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童年時,彭德懷家裡除了父母和他們兄弟3人外,還有一位年老的祖母,鰥居的伯祖父也同他們一起生活。全家七口住在幾間伸手可以摸到屋檐的破草屋裡,耕種著屋后的幾畝荒土。而后,父親病重,母親早逝,一家陷於風雨飄搖之中。彭德懷隻讀了兩年私塾就被迫停學,8歲開始肩負起全家生活的重擔。他上山打柴,下水捉魚,換點米充飢;他給富農家放過牛,到煤礦挖過煤,留下的都是辛酸的回憶。
1913年,也就是彭德懷15歲那年,烏石大旱,田土無收,窮人無米為炊。當時烏石有個地主叫陳吉祥,外號“陳滿鑽子”。陳家囤有多年積谷,暗地與奸商勾結,夜裡雇人偷偷運到外地賣高價,卻不肯賣給當地農民。一天,彭德懷提著米袋參加了求粜隊伍。陳家門口擠滿了上百飢民,可陳滿鑽子卻裝出一副可憐相,指著碗裡的蠶豆說:“我要是有米不粜,怎麼對得住鄉親?可是現在實在沒有米了,我屋裡都是吃蠶豆了。”彭德懷十分憤怒,邀一個小伙子闖進陳家大門,爬上倉屋,發現裡面裝滿著稻谷,便大聲吆喝起來。飢餓的人們頓時涌進去開倉出谷。
陳滿鑽子恨透了揭穿他騙局的彭德懷,即去向團總稟報。團防局以彭德懷“聚眾鬧粜,擾亂鄉曲”為罪名,派槍兵到烏石來抓人。群眾聞訊后,趕快給彭家報信。彭德懷連夜逃出烏石,去西林圍當了堤工。
西林圍,在洞庭湖南濱,是由官府撥款和當地大戶集資,利用湘江和資水兩大河流注入洞庭湖時的沖積淤泥,興建的圍湖造田工程。到這裡修堤的苦力大多是附近各縣的貧苦農民和一些為生活所迫走投無路的人。他們不分酷暑嚴寒,整天泡在泥裡水裡,肩上壓著沉重的擔子,還要受著包工頭的殘酷剝削。
堤工的工價壓得很低,還要被包頭與棚頭各抽走5%。另外,對堤工局的監工和驗收員也不能怠慢,逢年過節或遇婚喪喜慶,堤工們都得送錢送禮。稍有不周,他們就會以各種借口加以刁難,讓你吃啞巴虧。尚未成年的彭德懷既燒火做飯當炊事員,又挑土壘堤,往返於沒膝的泥水中,累酸了筋骨,壓駝了腰背。辛辛苦苦做了兩年半工,僅得三擔半米的工資。因此,他不禁感嘆:“所謂洞庭湖區是湖南米倉,就是這些堤工的血汗和骨肉累積起來的。”1916年春節前,彭德懷領頭,要求預發工錢過年。堤工局不但不答應,反而將彭德懷定為“不安分子”驅逐。
兩年的沉重勞動,使彭德懷的性格越來越倔強,心中充滿了對豪富者的仇恨和對貧苦大眾的同情。他回憶這段苦難經歷時說:“兩年的擔泥等於住了勞動大學,從這時起,我才認識到勞動人民的偉大和艱辛,認識了中國社會,同勞動人民結了深厚的感情,產生了挽救他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