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九一八事變的爆發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了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鐵軌,隨即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突然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進攻,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柳條湖是一個沼澤密布、人煙稀少的荒村,位於沈陽北部,距北大營約3華裡。9月18日這一天,日本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二營第三連連長川島大尉帶領105名士兵,在距柳條湖約6華裡、距北大營約8華裡處的文官屯設置了前哨指揮所。第三連的和國勁少尉率領一批用金錢收買的日本浪人,部署在爆破現場附近,擔任警戒和聯絡工作。第三連的河本末守中尉帶著七八名士兵,攜帶黃色炸藥42包趕往現場進行爆炸。當天晚上,河本末守等在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東側單軌的兩根鐵軌接頭處,炸斷了路軌,毀壞了2根枕木。
河本末守完成爆炸任務后,立即向埋伏在文官屯的川島大尉“報告”: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炸毀了鐵路,現正在激戰中。川島故作驚詫,立即“報告”上級,請求派兵支援。
柳條湖的爆炸聲剛響,日軍立即按預定計劃,分別向北大營和沈陽城區進攻。這時,日本設在沈陽南站大和旅館內的炮兵陣地,用24厘米口徑的重炮向北大營、飛機場等要害部門轟擊。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二營營長島本正一命令第一連連長小野、第四連連長高橋、第二連連長川上,在坦克掩護下,率部向北大營進逼。
本來,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中國東北當局已得到密報,東北軍將領王以哲准備率部“抵抗”。但是,蔣介石三令五申,命令駐軍“暫不抵抗”。王以哲部隻得服從命令。9月18日晚10時30分,日軍迅速從西、南、北三面包圍北大營,並佔領了北大營的西北角。19日凌晨2時許,日軍迫近營房四周的鐵絲網。晨5時30分,北大營全部落入敵手。日軍攻進營房,搜掠軍械、子彈和錢財,然后縱火焚燒西部營房,煙火彌天,“居民北望,無不揮淚!”
19日零時40分,日軍第二十九團團長平田幸弘上校率部由駐地出發,於1時許到達沈陽小西門外。晨4時50分,駐遼陽的日軍第二師師長多門二郎也率部抵達沈陽,並迅速佔領兵工廠、航空處和東大營。當日拂曉,日軍分三路進攻沈陽。6時30分,沈陽淪陷。
日軍佔領沈陽后,到處鳴槍示威,恣意殺人,不僅見著軍服者即格殺勿論,對青年學生也倍加蹂躪。男生被殘殺,女生被奸污。上百名無辜市民慘死在日軍屠刀之下。日軍還把張學良的官邸洗劫一空,奪走價值3200萬銀元的黃金與8000萬銀元,以及錦囊細軟、煙土、古畫等一批貴重物品。其他東北軍政顯赫人物的官邸也多被洗劫、搗毀。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南京國民政府採取了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變發生后,蔣介石電令張學良“力避沖突,以免事態擴大”。東北軍接到命令:“即使勒令繳械,佔入營房,均可聽其自便”。對此,愛國士兵極為憤慨,“持槍實彈,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情一戰,甚有持槍痛哭者,揮拳擊壁者”
由於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近20萬東北軍不戰而退,大片土地很快淪陷。日軍於19日侵佔沈陽、長春、鞍山、撫順等城市。21日,駐朝鮮的日軍第三十九旅渡過鴨綠江,侵入遼寧、吉林。從9月18日至25日1周之內,遼寧、吉林兩省基本丟失。日本侵略軍在攻佔中國東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數以萬計的中國軍民被屠殺。事變中,中國官方損失達178億元,僅沈陽兵工廠就損失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重炮、野戰炮250門,各種子彈300多萬發,炮彈10萬發。東三省航空處積存的300多架飛機全部被日軍掠去,金庫所存現金7000萬元亦被洗劫一空。
當年在中華大地到處傳唱的《鬆花江上》,曾這樣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民眾以至全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
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
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
那裡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 | ![]() |
相關專題 |
· 圖書連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