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一章 局部抗戰的興起

一、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2015年05月25日16: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爭奪殖民地,謀求世界霸權,大舉侵略中國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形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誕生和逐步強大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對國際局勢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更加突出,它們相互爭奪霸權的斗爭日益尖銳﹔經過戰爭浩劫而更加貧困的世界各國人民和被壓迫民族日益覺醒,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斗爭進一步加強。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從美國開始,迅速席卷了所有資本主義國家,波及工業、農業等各個經濟部門,震動了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產生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經濟危機必然導致政治危機。在經濟危機的劇烈震蕩下,資本主義固有的各種矛盾尖銳地暴露出來,各國的革命運動出現新的高漲。面對蓬勃發展的革命運動,各國壟斷資產階級想方設法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普遍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強化對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但由於各國的政治經濟條件不同,各國採取的辦法也不同。在英、美等國,壟斷資產階級企圖實行經濟改良政策來擺脫危機。在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危機,完全拋棄了資本主義僅有的一點民主形式,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大肆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成為最富掠奪性的帝國主義國家,法西斯主義大行其道。

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局勢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復仇主義、民族沙文主義勢力的膨脹,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特別是20年代末的大危機,是國際法西斯主義勢力得以崛起的重要條件。

“法西斯”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指中間插著一把斧頭的一捆棍棒,象征暴力和強權。法西斯主義是一種極端反動,極端沙文主義、種族主義、軍國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政治思潮。法西斯政權是一種公開實行暴力統治的金融資本專政的形式,集中反映了金融寡頭集團獨裁統治的要求。因此,在資本主義國家,法西斯政權的出現,不是資產階級政府的一般更迭現象,而是資本主義民主制的國家形式演變為公開實行恐怖專政的獨裁制國家形式的標志。法西斯政權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反革命暴力政權。

法西斯主義最早產生於意大利。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勢力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其頭目墨索裡尼自1914年主辦《意大利人民報》以來,就大肆宣傳民族沙文主義,鼓吹侵略戰爭,並於1919年3月正式組織“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黨。在法西斯主義思潮的支配下,意大利成為首先惡化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格局的主角。在民族沙文主義的狂潮中,意大利法西斯勢力迅速膨脹。1920年5月24日,意大利法西斯全國代表大會在米蘭召開,確立了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宗旨、以暴力行動為方針的基本綱領。1922年10月,墨索裡尼發動兵變上台,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並逐漸與后起的德國法西斯勾結在一起。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戰后,根據1919年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德國被迫交割出1/8的領土和1/12的人口,以及全部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並交付巨額賠款。但在英、美扶植下,德國的經濟勢力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隨著經濟力量的迅速膨脹和壟斷資本勢力的進一步擴張,德國又重新加入了大國爭霸的行列。

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鎮壓革命,實現侵略擴張的野心,需要建立公開的法西斯專政。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法西斯頭目希特勒及其控制的納粹黨便越來越博得壟斷資產階級的青睞。

希特勒早在1920年就建立了“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國社黨或納粹黨)。1923年,他組織黨徒在慕尼黑一家啤酒店舉行暴動,企圖奪取政權。他極力宣揚反動的沙文主義、復仇主義、種族主義,瘋狂反對蘇聯、反對共產主義,鼓吹一整套極端反動的法西斯主義。

希特勒於30年代初登上權力寶座成為德國國家總理。隨后,他在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縱容下,自封為德國終身國家“元首”,非法解散國會,取消除納粹黨以外的一切政黨,殘酷迫害和屠殺一切進步人士和猶太人,積極擴軍備戰,把全國變成法西斯軍營。他的全部對內對外政策都服務於發動侵略戰爭,圖謀稱霸世界。為了擺脫凡爾賽和約在軍備上對德國的限制,希特勒政府於1933年6月提出廢除凡爾賽和約的軍事條款。1933年10月,希特勒借口德國在軍事上處於不平等地位,指責英、法、美把德國看成“次等民族”,宣布退出日內瓦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1935年3月,希特勒政府又發表聲明,宣布不受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實施普遍義務兵役法,重建空軍和一支50萬人的軍隊,德國隨即恢復了以往的軍事實力,並加緊進一步的擴軍備戰,准備隨時發動侵略戰爭。希特勒的上台,標志著最反動、最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專政在德國建立,標志著歐洲最危險的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當歐洲的戰爭策源地在德國和意大利形成的時候,東方后起的資本主義強國日本成了亞洲的戰爭策源地。

日本位於世界的東方,與中國、朝鮮相倚為鄰。自1868年實行明治維新后,日本迅速發展資本主義,成為一個軍事的、封建的軍國主義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它的法西斯思想開始萌芽。1916年5月,日本法西斯思想家北一輝提出,日本應取代英國成為“亞洲的盟主”。同年10月,日本法西斯的另一個思想家大川周明也提出,日本應該成為“亞洲的領導者”。為實現這一總目標,北一輝提出要通過“國家改造”,即通過政變手段,建立天皇制獨裁政權。大川周明則主張用“天皇歸一”,即一切都絕對服從於天皇的忠君思想,建立以天皇為絕對權威的“國體意識”,統一國民的思想,使日本強大起來。后來,北一輝與大川周明的思想相互補充,構成了日本法西斯思想的雛形:用“天皇歸一”的國體意識來統一國民思想,用“國家改造”來建立天皇制獨裁政權,使日本盡快強大起來,以取代歐美列強,成為亞洲霸主。

1919年,北一輝、大川周明組織了日本第一個法西斯組織猶存社。

20年代初期,在日本內閣、議會、司法機關、軍隊內部相繼出現了一批被稱為“右翼”團體的法西斯組織。大川周明、北一輝積極在軍隊內進行活動。大川的活動重點,是在軍部任職的幕僚將校。通過大川的活動,在軍部任職的少壯派軍官荒木貞夫、小磯國昭、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人,在軍隊內成立了法西斯組織二葉會,標志著軍隊內“幕僚革新派”的形成。

1922年,北一輝通過士官生西田稅,把他的《國家改造法案大綱》帶進軍隊內,廣為流傳。在北一輝的煽動下,一部分基層軍官轉向法西斯,在軍隊內形成了“基層將校革新派”。基層將校革新派認為,隻有軍隊才能完成“國家改造”這一使命。這就給日本法西斯體系又增加了新內容:軍隊是實現“國家改造”、使日本成為“亞洲盟主”的主要力量。

軍隊內的幕僚革新派和基層革新派,統稱為“革新派”,它的出現,標志著日本軍隊內部法西斯派別的正式形成,是日本法西斯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志。日本的法西斯勢力形成后,即極力鼓吹戰爭,通過各種渠道影響日本國策。1926年4月,日本政府設立了國家總動員機關准備委員會。9月,陸軍省成立了整備局,由法西斯骨干分子永田鐵山、岡村寧次分任課長,負責制訂總動員計劃。出於總動員的資源需要,日本法西斯把中國“滿蒙”地區列為侵略的第一個目標。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為日本法西斯勢力的膨脹提供了良機。日本統治當局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在政治上實行法西斯獨裁﹔在經濟上加速國民經濟軍事化,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在軍事上則連續發動侵略戰爭,企圖以武力擴大勢力范圍。

日本的法西斯組織產生於20年代。1920年到1929年,出現了國本社、一夕會等法西斯團體。這些法西斯團體的大本營就是以壟斷財閥為后台的日本軍部,軍部有許多高級將領是法西斯組織的重要成員。1930年,軍隊內最大的法西斯組織—櫻會成立,並得到陸相宇垣一成大將、參謀次長二官治重中將、陸軍省軍務局長小磯國昭少將、參謀本部第二部長建川美次少將等軍部首腦的支持,表明日本法西斯已經控制了軍部。軍部上層將領倒向法西斯,不僅意味著日本法西斯正式登上政治舞台,而且意味著日本新的對外侵略戰爭的臨近。

法西斯統治的強化,必然導致進一步的對外侵略和擴張。日本帝國主義首先把罪惡的侵略魔爪伸向中國。

變中國為日本的獨佔殖民地,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基本國策。早在明治年間,日本軍國主義就制訂了對外侵略擴張的狂妄計劃:第一期征服中國的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中國的“滿蒙”(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第四期征服中國“本部”地區﹔第五期征服世界。這就是說,中國不僅是日本對外侵略的主要目標,而且侵略中國也是日本稱霸世界的必經之路。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的擴張,勢必打破遠東的均勢,威脅到英、美的利益。英、美自然不會容忍日本的擴張。1922年12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的國際會議上,與會的英、美、日、法、意五國的代表簽訂了一個海軍公約,其中規定英國、美國、日本的海軍,其戰列艦噸位的比例分別為5︰5︰3。通過這個公約,日本的海軍力量既得到英、美的承認,又受到它們的壓抑。但日本的擴張野心並沒有受到華盛頓會議后形成的所謂“華盛頓體系”的制約,它的既定政策是獨佔中國,把英、美勢力排擠出亞洲和太平洋。

1927年4月,田中義一任日本內閣首相。6月27日—7月7日,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集了有外務省、陸軍省、海軍省官員、參謀本部第二部部長以及有關駐華的外交官參加的“東方會議”,決定了對中國的基本政策即“新大陸政策”。其主要內容如下:(一)區別中國“本土”和“滿蒙”,堅決把中國東北從中國分裂出來,置於日本勢力之下﹔(二)在當前中國不可能統一的情況下和各地的“穩健派”政權取得聯系,極力挑動軍閥分裂互斗,從中挑選走卒﹔(三)日本在華權益以及日僑的生命財產受到侵害之虞時,根據需要採取堅決自衛的措施﹔(四)萬一動亂(中國革命)波及“滿蒙”,日本將立即採取措施保衛。7月25日,田中義一致函宮內大臣一木喜德,請他代將“帝國對於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密奏日本皇室。這就是所謂的“田中奏折”,其中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魏宏運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編》第 3 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36 頁。對“田中奏折”的真實性,有的學者提出了懷疑。但不管有沒有這個奏折,田中內閣的侵略思想 與東方會議確定的方針是一致的,日本后來的侵略行動也是按此計劃進行的。這個“新大陸政策”,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帝國主義獨吞中國、稱霸世界的狼子野心,規定了侵華的方針步驟,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對華發動侵略戰爭的總綱領。正是在“新大陸政策”的指導下,日本加快了武裝侵略中國的步伐。

從1929年至1931年,日本參謀本部和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四次秘密偵察,以期制訂侵略中國的作戰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和陸軍省制訂了武力侵佔中國東北的《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並指定由參謀本部和關東軍提出作戰計劃。為了攻佔沈陽,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於同年7月從國內運來了24厘米口徑重型榴彈炮2門,隱蔽地安置在沈陽南滿車站附近的日本獨立守備隊兵營內,確定和瞄准了攻擊目標。同年8月,日本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在致日本陸相書中這樣說明要在當時武裝進攻中國東北的原因:“帝國存在及充實一等國地位,勢非乘此世界金融凋落,露國(蘇聯)五年計劃未成,支那統一未達之機,確實佔領我三十年經營之滿蒙,並達大正八年(1920)出兵西伯利亞各地之目的,使以上各地與我朝鮮及內地打成一片,則我帝國之基,即可能鞏固於現今之世界。”(陳覺:《九一八后國難痛史資料》第1卷,東北問題研究會1932年版,第33、34頁。)因此,日本帝國主義分子不斷制造事端,進行挑舋。

1931年7月,在中國長春市西北的萬寶山,日本挑起了中國農民和對“田中奏折”的真實性,有的學者提出了懷疑。但不管有沒有這個奏折,田中內閣的侵略思想與東方會議確定的方針是一致的,日本后來的侵略行動也是按此計劃進行的。朝鮮移民的水利糾紛,日本領事館的警察開槍傷害中國農民多人。同時,在日方的煽動下,朝鮮國內發生了大規模的排華事件,一周內有109名華僑遇害,數千人受傷。日本政府乘機大造侵華輿論,加緊准備武裝佔領中國。

與此同時,日本參謀本部的軍事間諜中村震太郎大尉及其隨從4人,攜帶軍用地圖、測圖儀器等,到中國東北的大興安嶺地區葛根廟一帶探測地形,搜集軍事情報,被東北屯墾軍捕殺。日本侵略者便以此事件為借口,叫囂要“以武力解決懸案”。他們一面調集大量軍隊到南滿各車站,並調駐朝日軍到中朝邊境的新義州、會寧等地集結,一面唆使在中國東北的日僑在鄉軍人會採取行動,准備佔領中國的東北和內蒙古地區。駐扎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也從9月14日起在沈陽北郊中國駐軍東北軍的營地附近舉行夜間實彈演習,加緊進行侵華戰爭的准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