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
8月下旬的驕陽似火,改編后的八路軍戰士胸中燃燒著殺敵報國的烈焰,個個盼望早日奔赴抗日前線。這一天終於到來。8月22日,中共中央軍委根據日軍正沿平綏路西進的緊急形勢,未等八路軍改編就緒,即令第一一五師出師東征。24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作為先頭部隊,在旅長陳光率領下,從陝西三原地區出發,東渡黃河,在山西侯馬乘火車北上至原平,向以恆山山脈為依托的晉東北地區挺進,於9月19日抵達上寨、下關地區集結。8月25日,第一一五師的第三四四旅和師直屬隊,在旅長徐海東率領下,從三原縣的橋底鎮出發,東渡黃河,從侯馬乘車北上原平,9月23日至上寨與三四三旅會合。第一一五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在洛川會議結束后(25日),騎馬揚鞭趕赴西安,搭乘國民政府派來的專列至潼關北渡黃河,從風陵渡北上追趕部隊。
9月3日,八路軍第一二〇師主力在賀龍、關向應率領下,從陝西富平縣的庄裡鎮出發,8日東渡黃河,13日抵侯馬,乘車北上,19日到達晉中榆次地區。
9月4日,八路軍總部在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左權、鄧小平等率領下,從距西安60公裡的涇陽縣雲陽鎮出發,於15日東渡黃河,9月20日從侯馬乘車北上,21日抵達太原。
9月30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主力,在師長劉伯承率領下,從陝西富平縣庄裡鎮誓師出征,10月6日東渡黃河,10月9日在侯馬乘車北上太原。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八路軍三大主力揮師東進,氣勢如虹。中共中央軍委原擬將三大主力師均部署在五台、定襄、盂縣為中心的恆山山脈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鉗制與消耗敵人,配合友軍作戰。但由於華北正面戰場退敗,9月中旬日軍已先后佔領大同、廣靈、蔚縣等地,正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的長城各口進擊,企圖直下太原﹔沿平漢線南下的日軍也正向石家庄一線發動進攻,這樣,恆山山脈勢必成為日軍奪取晉察冀三省之戰略中樞,中共軍隊將處於敵之大迂回的極其被動的地位。鑒於此,中共中央軍委毅然改變原定計劃,決定第一二〇師轉至以管涔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北地區﹔第一二九師於適當時機進至以呂梁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南地區﹔第一一五師即進入恆山山脈南段,並准備逐漸南移,展開於太行、太岳兩山脈中。
為了更好地執行洛川會議制定的“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在敵后創建抗日游擊區和根據地,鉗制和消滅敵人,配合友軍作戰,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9月19日,毛澤東再電八路軍總部,指示第一二〇師應速赴晉西北,處於大同、太原之外翼,向綏遠與大同展開游擊,給進攻太原之敵以相當有效的鉗制﹔第一二九師可與第一一五師靠近,位於晉南太岳山脈中。20日,毛澤東又電八路軍總部,強調游擊戰爭主要應處於敵之側翼及后方﹔山西應分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晉西南四區,我軍應向著進入中心城市及交通要道之敵人,取四面包圍襲擊之勢,不宜集中於五台山脈一區,集中一區是難於立足的。
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八路軍總部先后發出指示和訓令,要求各部隊“應以機動靈活的襲擊求得消滅敵人小部”,同時在所到之處“獨立自主地擔負起群眾工作”,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並劃分了各師開展游擊戰爭和做群眾工作的地區。根據總部的指示和地區劃分,第一一五師於9月中旬向五台、繁峙、靈丘等晉東北地區及冀西阜平地區推進﹔第一二〇師主力於9月中旬前進到寧武、神池等晉西北地區,其第三五九旅開至五台、平山地區活動﹔第一二九師准備向正太鐵路以南的晉東南地區發展。到11月太原失守前后,三大主力師分別在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晉西南建立起四個戰略支點。這樣,在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山西四角,為開創華北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創造了前進的戰略陣地,完成了中共中央貫徹全面抗戰路線的重大戰略部署。
![]() | ![]() |
相關專題 |
· 圖書連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