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
峰巒疊嶂的井岡山麓,青山環抱著一座秀麗的山村。這裡是開國將領劉子雲的家鄉———江西永新縣懷忠鄉西塘村。1927年,革命火種燃燒到井岡山下,眉清目秀的俊逸少年劉子雲毅然拿起梭鏢參加了紅軍。從此,他南征北戰,先后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過雪山草地、血戰雁門關、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湘西剿匪等重大戰役和慘烈的戰斗。新中國成立后,從1952年至1956年國慶閱兵中他作為閱兵領隊,成為最先走過天安門廣場的排頭兵。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在反“圍剿”的戰斗中
1930年10月,國民黨調集10萬大軍,對以井岡山為中心的中央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
在打破敵人“圍剿”的過程中,參軍不久的劉子雲擔任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三軍教導營通信員,給軍長黃公略、政委蔡會文傳遞情報。12月間,紅軍主動向根據地中部作戰略退卻。紅三軍撤離吉安,渡過贛江。21日轉移到寧都北面的黃陂、小布、麻田地區隱蔽待機。28日,疲憊不堪的國民黨十八師進至東固地區的龍崗,佔領了鎮子和南面的山頭。紅三軍在黃公略軍長率領下於天黑時到達龍崗外圍,隱蔽進入陣地。30日凌晨,戰斗首先在龍崗南面的小山打響。面對國民黨軍的一次次反扑,紅軍發起沖鋒,隨著嘹亮的軍號,劉子雲和戰士們猛虎一般壓下山來。國民黨軍被逼到河邊,擁擠在小木橋上奪路而逃,被打死淹死的不計其數。這是劉子雲第一次參加這麼激烈的戰斗,子彈擦身而過,炮聲震天動地,他端著步槍一個勁往前沖,絲毫不覺得害怕。戰斗持續到下午4時,紅軍發起總攻,同國民黨軍展開激烈的肉搏。戰斗到黃昏結束,紅軍殲敵近萬人,繳獲各種武器9000余件,活捉了師長張輝瓚,打破了國民黨的第一次“圍剿”。參軍僅僅百天的劉子雲經過戰火洗禮,升任紅三軍特務團第三連班長。
1931年3月下旬,蔣介石又組織了20萬大軍,兵分四路,採取“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戰法,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二次“圍剿”。隻有3萬多人的紅軍決定依托蘇區有利地形和人民群眾戰勝強敵。從4月下旬至5月中旬,軍長黃公略率領紅三軍迫敵而居,劉子雲和紅軍戰士們忍受著飢餓、高溫和蚊虫叮咬,隱蔽在東固的密林中20多天,一直把國民黨軍等出了工事。紅軍乘國民黨軍運動之際,首先在中洞消滅國民黨軍二十八師,之后,在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率領下,半個月裡自西向東橫掃700余華裡,五戰五捷,殲敵3萬人,繳槍2萬余支。劉子雲跟隨紅三軍從東固縣中洞一直打到廣昌縣甘竹,解放了贛東和閩西的廣闊地區,擴大了中央蘇區。經過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火洗禮,劉子雲升任紅三軍第七師十九團一連三排排長。
同年7月,蔣介石帶著德、日、英軍事顧問到南昌,親任“圍剿”軍總司令,調兵30萬發動第三次“圍剿”。這時,劉子雲所在的紅三軍第七師由師長陳伯鈞率領在興固老營盤一帶集結。國民黨軍集中十幾個師大軍向富田一帶壓來,紅軍三面受敵,毛澤東、朱德立即命令紅軍主力乘夜向蓮塘方向轉移。紅三軍從國民黨軍間隙向東突破,於8月7日攻取蓮塘,殲敵1個多旅,接著在良村殲敵郝夢齡師大部,而后向龍崗移動,保証主力在黃陂殲敵毛炳文師4個多團。黃陂戰斗后,國民黨軍發覺紅軍主力行蹤,向東追來。紅軍3萬人馬從距兩側國民黨軍不過10公裡的尖嶺垴山中巧妙地跳出了包圍圈,返回興國縣白石、楓邊地區集結休整。等國民黨軍發現時,紅軍已經休整了半個月,敵軍“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隻好撤退。9月7日清晨,國民黨軍准備從老營盤方向逃跑,紅三軍第七師像猛虎般沖到山腳,將敵封鎖在三角地帶,和兄弟部隊一道殲敵1個旅。接著,紅三軍乘勝追擊,於9月15日在方石嶺協同兄弟部隊殲滅敵韓德勤師和蔣鼎文師一部。
從1930年8月參軍到1931年9月的一年中,劉子雲接連參加了三次反“圍剿”的一系列主要戰斗。
鏖戰粵北水口戰役
1932年3月,18歲的劉子雲由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共產黨員,並被選送到中央紅軍軍事政治學校工兵大隊第一期學習,畢業后分配到紅五軍團工兵連擔任連長。7月初,紅一方面軍集中第一、第三、第五軍團在廣東南雄迎擊進犯中央蘇區的粵軍。8日凌晨,紅五軍團向水口方向截擊,擊潰其兩個團。次日,粵軍增援部隊8個團進抵水口戰場,敵軍兵力增至10個團,紅五軍團仍按原計劃實施攻擊,結果傷亡很大。軍團長董振堂帶領數千名手持大刀的戰士與敵展開白刃格斗,反復爭奪湞江上的兩座石拱橋。與此同時,紅一軍團由福建漳州、紅五軍團由江西尋鄔、紅三軍團由廣東南康、大余等地晝夜兼程,向南雄水口地區集結。上午11時,工兵連連長劉子雲等奉命趕到軍團指揮所,董振堂指著地圖上的湞江命令:“你們連務必於下午5點鐘以前,在大坪村附近架起一座橋,保証三軍團迅速通過,從我右翼投入戰斗。”
劉子雲帶領工兵連急行軍趕到指定位置。面對湍急的河流,這個剛由步兵改為工兵的連隊,沒有任何制式器材,僅攜帶了少量斧頭、鋸子、繩索。劉子雲利用在紅軍學校工兵大隊學到的一點專業技術,指揮全連就地取材、架設橋梁。他帶頭跳入湍急的河中,摸清水情,確定架橋位置,然后帶人在激流中打樁,綁扎橋桁,隻用了4個多小時,一座簡易而結實的木橋架設完成。剛剛鋪上最后一塊門板,紅三軍團先頭部隊就開過來了。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得知守護橋邊的工兵連長是劉子雲,高興地稱贊道:“你們辛苦了,這橋架得好!” 紅三軍團順利渡過了湞江,劉子雲又帶領工兵連拆掉木橋,一直忙到深夜。隨后,劉子雲回到紅五軍團指揮所復命,董振堂軍團長命令工兵連加入總攻,劉子雲又帶領全連沖入敵陣。
10日,紅一軍團到達戰場。毛澤東親自觀察了敵軍陣地,當即部署向敵發起總攻,水口之敵不支,退入南雄,歷時三天兩夜的戰役終告結束。水口戰役之后,劉子雲帶領工兵連跟隨紅五軍團參加了樂安、宜黃戰役,殲敵3個旅,俘敵5000余人,戰果輝煌。爾后,工兵連移至福建的建寧、泰寧之間,擔負維護蘇區交通安全的任務。
1976年春,劉子雲乘車從廣州來到南雄水口戰場,在和平寧靜的景象中,遙想44年之前發生的那場激戰,感慨萬千,寫下了—篇回憶文章《粵北鏖戰———回憶水口戰役中紅五軍團工兵連》。
雪山草地結良緣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撤離中央根據地,踏上萬裡征途。紅五軍團從撤離中央根據地起,一直擔任紅一方面軍后衛,護衛著大批輜重、騾馬,在湘桂邊界的大山裡沿著羊腸小道緩慢行進。擔任紅五軍團政治部指導員兼通信隊副隊長的劉子雲,剛踏上長征路就患了瘧疾,不停地發熱發冷。走到廣西龍勝縣大山區,劉子雲實在走不動了。鑒於軍情緊迫,軍團長董振堂給他留下一個班,囑咐他:“如果你暫時去不了湘鄂西,就堅持在湘桂邊界打游擊吧。”於是,劉子雲在瘧疾發作時就找個山坳或山洞躺下休息,燒一退,立即追趕部隊。就這樣,他每天咬緊牙關,緊隨不舍,不僅沒掉隊,還充分發揮政治工作的凝聚作用,在途中收容了100多個掉隊的紅軍戰士,帶領他們一同歸隊,受到軍團部的贊揚。
1935年,劉子雲被調往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上級指揮科學習。不久,被總參謀長劉伯承調到紅軍總司令部任作戰參謀。在劉子雲從紅軍大學調到紅軍總司令部作戰局一科擔任作戰參謀時,他與擔任紅軍總部保衛局特派員的紅四方面軍女干部潘家珍相遇了。
潘家珍是個潑辣利索、聰明能干的“川妹子”。1934年秋,她調到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二團第一連擔任連長,曾帶領女兵們打土匪,抬傷員。1935年3月,獨立團在旺蒼壩作戰,直到3天后敵人才發現對手竟是一群娘子軍,他們發起了更猛烈的攻擊。在戰斗中,潘家珍腿部負傷,仍帶領全連堅守陣地,在增援部隊的支援下一鼓作氣把敵人打了下去。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在懋功會師后,潘家珍從婦女團調到紅軍總部保衛局擔任特派員。
潘家珍同劉子雲相識並相愛后不久,1936年7月初,紅二、四方面軍經過短時間的籌糧、籌衣,從甘孜出發開始草地行軍。對劉子雲和潘家珍來說,這已經是第三次過草地了。在阿壩,紅軍總部交給作戰參謀劉子雲一個步兵營、500多名傷病員及1000隻羊、500頭牦牛。劉子雲帶領步兵營在葛曲河邊設立兵站,駐守了3天,擊退多次襲擾,保証了傷病員和牛羊無一損失。紅二方面軍到達后,劉子雲將牛羊移交給他們,然后作為向導引領紅二方面軍從阿壩向包座行進。
1936年10月,當紅二、紅四方面軍越過天蘭公路,與紅一方面軍在隴西的會寧城勝利會師時,在草地行軍中結下深情厚意的劉子雲、潘家珍結為革命伴侶。從此,他們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一起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雨人生。
血洒雁門關
l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國共兩黨達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8月,紅二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二O師,劉子雲被任命為該師三五八旅七一六團參謀長。9月2日,劉子雲和全師官兵由朱德總司令、賀龍師長率領,在陝西富平縣庄裡鎮舉行了隆重而庄嚴的抗日誓師大會。次日,七一六團作為一二O師前衛,由駐地出發,經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進入抗日前線,挺進同蒲鐵路北段的寧武、神池、朔縣一帶,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10月,忻口戰役激戰正酣,日軍每天從大同經雁門關向忻口前線增運兵力和彈藥,這是日軍一條重要的運輸線。七一六團團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和參謀長劉子雲制定行動方案,帶領團直屬隊和第三營向雁門關方向疾進,經過3天急行軍,抵達雁門關西南的老窩村。劉子雲派出人員到公路附近進行偵察,摸清了雁門關一帶地形和日軍汽車往來規律。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10月16日,劉子雲接到情報:大同日軍集結了300多輛汽車,裝滿武器彈藥,即將經雁門關向南開往忻口前線。17日拂曉,賀炳炎、廖漢生和劉子雲一同到黑石頭溝勘察地形,找到了理想的設伏地點。他們當即制定出作戰方案,力求將敵全部消滅在黑石頭溝。l8日,部隊沿著崎嶇小道插到黑石頭溝,進入伏擊陣地,一切准備妥當,隻等日軍大隊汽車翻山而來。為了防止出差錯,劉子雲帶著參謀們到各連陣地檢查一遍。下午,日軍南北兩路車隊相繼進入黑石頭溝,正在並排交錯時,劉子雲下達命令,步槍、機槍一齊射擊,隻見兩路汽車相互沖撞,彈藥車爆炸起火,黑石頭溝頓時被攪得天翻地覆。日軍遭到襲擊,一個個從車上往下跳,有的還沒跳下車就送了性命,我軍趁勢沖下山去。突然,正在指揮戰斗的劉子雲被一顆子彈擊中,身體向后一倒,鮮血從左胸口冒了出來。這時,日軍增援部隊佔領了有利地勢。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部隊准備立即撤出戰斗。警衛員要扶劉子雲撤出戰場,劉子雲擺了擺手說:“天黑后再來找我。”說著,他喝了兩口水,滾下山坡,躲進草叢中。與此同時,部隊也迅速撤出戰場。劉子雲忍著劇烈的傷痛潛伏在草叢中,目睹日軍收拾死傷人員和受損汽車,直到黃昏才撤走。劉子雲艱難地爬行了幾米就昏迷過去。后半夜,警衛員帶著人回到黑石頭溝伏擊戰場,四處搜尋,終於找到他,幾個人架著他艱難行進。警衛員帶人把失血過多的劉子雲抬回老窩村駐地搶救。日軍子彈隻差1厘米就打到他的心臟,賀龍師長得知劉子雲負傷的消息后,指示師衛生處一定要盡全力救活他,由於藥品十分缺乏,劉子雲的傷口隻能用紗布繃帶簡單止血。這次伏擊戰,一度切斷了日軍從大同至忻口的公路交通。八路軍繼“平型關大捷”之后,“雁門關神威”又一次在抗日戰場上傳頌。劉子雲也是八路軍一二O師第一位戰場負傷的團級干部。
1939年4月,劉子雲調任七一五團參謀長,參加了齊會等著名戰斗,接連打破日軍對冀中的第四、第五次圍攻,鞏固、擴大了冀中抗日根據地。
>>掃一掃進入手機答題頁面
相關閱讀: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