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 黨史頻道 >> 圖書連載 >>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1931-1945)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1931-1945)》

  王秀鑫、郭德宏 著  
  中國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2015年3月

內容簡介

 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王秀鑫、郭德宏主編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1931-1945)》,基於作者對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史料的積累,全面、准確、系統地記述了中華民族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歷史,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發揮的重要作用,表現了中華兒女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並總結和宣傳了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經驗。

再版介紹

   作為一部高質量的全民抗戰史,本書20年前出版后影響很大,受到讀者廣泛關注,多次重印,並曾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百種重點圖書。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總結和宣傳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經驗,弘揚抗戰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對這本《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進行了修訂,以作獻禮。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1931-1945)》前言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人民本來有著兩千多年友好交往的歷史。但是日本從19世紀后半葉明治維新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逐漸向鄰國擴張,對中國進行侵略,使中日兩國的友好關系發生了曲折。 1874年,日本侵略者尋找借口,派兵侵犯台灣,隨后吞並原被中國保護的琉球國。 1894年,日本為奪取朝鮮並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乘朝鮮東學黨起義之機,出兵侵略朝鮮,向中國的清王朝尋舋。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發起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幾個月內迅速佔領東北,扶植起它的傀儡工具“滿洲國”。隨后,又一步步佔領熱河、察哈爾,侵入華北。到1937年7月7日,終於發動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發起了全面的侵華戰爭。

閱讀全部

第一章 局部抗戰的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誕生和逐步強大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對國際局勢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更加突出,它們相互爭奪霸權的斗爭日益尖銳﹔經過戰爭浩劫而更加貧困的世界各國人民和被壓迫民族日益覺醒,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斗爭進一步加強。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從美國開始,迅速席卷了所有資本主義國家,波及工業、農業等各個經濟部門,震動了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產生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經濟危機必然導致政治危機。在經濟危機的劇烈震蕩下,資本主義固有的各種矛盾尖銳地暴露出來,各國的革命運動出現新的高漲。面對蓬勃發展的革命運動,各國壟斷資產階級想方設法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普遍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強化對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但由於各國的政治經濟條件不同,各國採取的辦法也不同。在英、美等國,壟斷資產階級企圖實行經濟改良政策來擺脫危機。在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危機,完全拋棄了資本主義僅有的一點民主形式,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大肆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成為最富掠奪性的帝國主義國家,法西斯主義大行其道。

第二章 全國性抗戰的爆發 

   1937年七七盧溝橋抗戰是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的起點。七七事變以后的八年抗戰,經歷了戰略防御到戰略相持再到戰略反攻的曲折發展過程。七七事變以前的六年抗戰雖然是局部的,但它是整個抗日戰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后來的全面抗戰作了准備。七七事變以后的八年抗戰,是抗日戰爭的主體,戰略相持階段佔了其中的大部分時間。中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浴血奮斗,克服重重困難,終於以弱勝強,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這場偉大的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工農商學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一場全民族抗御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國共合作的實現,是全民族抗戰得以實現的關鍵。全國各族人民的同仇敵愾、團結一致,是抗日戰爭能夠堅持和取得勝利的雄厚基礎。

最新連載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