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章全國性抗戰的爆發

十、武漢會戰和廣州作戰

2015年05月26日14: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38年夏秋,日軍用兵重點是奪取武漢和廣州,以逼迫國民政府投降﹔中國方面亦准備以保衛武漢為中心,利用長江兩岸有利地形阻擊敵人,盡量消耗日軍主力,以堅持長期抗戰。

(一)武漢會戰中日雙方的戰略方針和部署

隨著徐州作戰的進行,日軍決定於1938年4月上旬進行武漢作戰。他們認為:“攻佔漢口作戰是早日結束戰爭的最大機會”,“隻要攻佔漢口、廣東,就能支配中國”。6月15日,日本御前會議正式決定實施攻佔武漢的作戰。

日軍攻佔武漢的方針和部署是:以一部沿長江西進,以主力在隴海鐵路以南沿淮河流域西進,切斷平漢線,爾后南下攻取武漢﹔另以華北方面軍一部向鄭州方面進行牽制作戰。由於黃河決堤,淮河泛濫,日軍遂改變計劃,以一部沿大別山北麓西進,主力沿長江兩岸西進,合圍武漢。武漢地處長江、漢水交匯處,連接平漢、粵漢兩條鐵路,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為華中之戰略要地。南京失守后,國民政府的許多領導機構遷至武漢。中國共產黨也在這裡設立了長江局和八路軍辦事處,創辦了《新華日報》。國共兩黨要員匯聚武漢,武漢一度成為當時中國抗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徐州會戰結束后,保衛武漢的問題即突出出來。1938年7月5日,毛澤東等向國民參政會提出建議:“武漢成為敵人急切覬覦的目標,因之,我們認為最急迫的問題莫過於如何保衛武漢與取得第三期抗戰勝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1937年12月13日制定的《軍事委員會第三期作戰計劃》中,就決定以確保武漢為核心,持久抗戰。1938年6月中旬至7月初,又制定和完善了武漢保衛戰的作戰計劃,其作戰指導方針是:“以聚殲敵軍於武漢附近之目的,應努力保持現在態勢,消耗敵軍兵力,最后須確保大別山、黃、麻間主陣地,及德安、箬溪、辛潭鋪、通山、汀泗橋各要線,先摧破敵包圍之企圖,爾后以集結之有力部隊由南北兩方向沿江夾擊突進之敵。”其具體作戰方針是:在武漢外圍布置主力軍,利用鄱陽湖和大別山以及長江兩岸丘陵湖沼等有利地形進行持久戰,特別把重點放在外線和翼側,爭取行動上的自由,預期與敵人的主力作戰4至6個月,予敵以最大之消耗,粉碎其繼續進攻之能力。與此相應的部署是:編組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於九江、馬頭鎮、馬當等要點阻擊日軍溯江而上﹔從徐州方面撤退的第五戰區部隊(7月中旬以后至會戰后期,因李宗仁生病由白崇禧代理司令長官),分別於大別山之東麓、北麓阻敵前進,一部於黃梅、廣濟一帶防守和進行機動作戰。

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以及空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47個軍、120余個師,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余艘,總兵力近100萬人,蔣介石親任總指揮。這次會戰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投入最多、准備最充分、由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的一場大會戰。武漢會戰期間,國共兩黨關系較為融洽,中國共產黨對武漢保衛戰給予多方支持和積極配合。會戰開始前,中共駐武漢機構積極參加了關於保衛武漢及持久抗戰的動員宣傳工作和獻金活動,極大地鼓舞了前方將士的殺敵熱情。會戰開始后,6月15日中共中央代表團在《新華日報》公開發表了《我們對於保衛武漢與第三期抗戰問題的意見》,對武漢會戰的政治、軍事戰略,經濟和文化工作的保障等,提出了詳盡、具體的方案。在政治方面,中共代表團認為,應建立有各黨各派各界參加的“保衛武漢總動員委員會”。在軍事方面,戰略方針應是“以運動戰為主,配合以陣地戰,輔之以游擊戰”,認為“從現有的兵力和長期抗戰的觀點看,我前線部隊不僅不能而且不應死守各地或到處與敵進行會戰﹔我部隊應該審慎地選擇與我有利的地形,進行打擊敵軍消耗敵軍的殲滅敵軍的戰斗。因此,我軍常常不能顧及一城一地之得失﹔但另方面,我們也不能無條件地任敵前進深入”。為保衛武漢,為爭取時間和空間,為進行長期抗戰,“守備一些必要的工事支點,也是必要的”。並建議“組織新的挺進兵團深入敵人后方游擊”,“發展大規模的在敵人后方的游擊戰”,“變敵人的后方為前線”。

6月17日,中共代表團對保衛武漢的軍事戰略,作了更為具體的表述,提出:保衛大武漢應是當時的“戰略中心”,其“戰略總方針”是“將正規軍主力組成許多野戰兵團,依托太行山、嵩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黃山、天目山一帶有利地勢,開展大規模山地戰,以阻礙敵人西侵,同時加強長江防務”﹔其次,要“抽一部正規軍深入敵后,發展敵后游擊戰爭,把敵后變成前線”﹔等等。

8月3日,蔣介石接見王明、周恩來、博古,進一步交換有關兩黨團結和保衛武漢的問題。蔣應允中共代表團和中共湖北省委代表參加保衛武漢的工作及動員委員會。在這期間,中共代表團通過第三廳掀起的轟轟烈烈的保衛大武漢的群眾運動,有力地配合了前線將士的英勇作戰。

8月6日,張聞天、毛澤東等就保衛武漢的方針問題致電還在武漢的王明、周恩來等,指出:“保衛武漢重在發動民眾,軍事則重在襲擊敵人之側后,遲滯敵進,爭取時間,務須避免不利的決戰,至事實上不可守時,不惜斷然放棄之。因目前許多軍隊的戰斗力遠不如前,若再損失過大,將增加各將領對蔣之不滿,投降派與割據派起而乘之,有影響蔣的地位及繼續抗戰之虞。在抗戰過程中鞏固蔣之地位,堅持抗戰,堅決打擊投降派,應是我們的總方針。而軍隊力量之保存,是執行此方針之基礎。請加注意為盼。”

當武漢會戰鏖戰激烈之時,中共中央於9月底在延安召開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再次談到關於武漢會戰的軍事戰略。他說:“保衛武漢斗爭的目的,一方面在於消耗敵人,又一方面在於爭取時間便於我全國工作之進步,而不是死守據點。到了戰況確實証明不利於我而放棄則反為有利之時,應以放棄地方保存軍力為原則,因此必須避免大的不利決戰。”

上述戰略意見,被蔣介石所重視、採納,對於國民政府制定武漢保衛戰的戰略和策略,起了積極的作用。日軍進攻武漢分長江及其沿岸地區向西和沿大別山麓向西順平漢路南下兩個方向。中國第九、第五戰區部隊從6月到10月底在上述地區,同日軍展開一系列的防御作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