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廣州作戰
1938年5月,日軍大本營為了盡早結束“中國事變”,在確定進行武漢作戰時,就認為同時進行攻佔廣州的作戰較為有利,但由於船舶運輸准備不足,所以決定待攻佔武漢之后再實施廣州作戰。8月中旬,日軍大本營陸軍部開始研究攻佔廣州的計劃並進行攻佔廣州的作戰准備。9月7日,當華中日軍進逼武漢的時候,為策應攻取武漢作戰,並切斷華南方面的中國國際補給線,日軍大本營御前會議作出攻佔廣州的決定。10月上旬,日軍第二十一集團軍之第五師、第十八師、第一〇四師和第四飛行團,與海軍艦隊協同,以主力在大亞灣海岸,一部在珠江沿岸登陸,攻取廣州。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以后,日本封鎖了中國東海岸,以廣州為中心的華南沿海地區,便成了中國從海外輸入物資的主要地區。國民政府在廣東設立第四戰區,由何應欽兼任司令長官。由於廣州鄰近香港,日本如果進攻廣州將損害英國利益,引起英國的對抗,因此,國民政府認為日本不敢貿然進攻廣州,沒有把廣州作為重點防御地區,而將抗戰重點放在華中,從各省包括屬第四戰區的廣西,抽調大批兵力到華中作戰,導致華南兵力單薄。在武漢作戰期間,甚至還從廣東抽出4個師的兵力參加武漢保衛戰,使廣東兵力減少到8個師,廣州防務鬆懈,兵力空虛,成為日軍易於突襲的目標。當時,廣東方面駐軍為國民政府第四戰區第十二集團軍,下轄3個軍(8個師),兵力分散,戒備鬆弛。
10月11日夜,日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第五師、第十八師、第一○四師從台灣海峽澎湖地區出發,進入廣東大亞灣,對此中國守軍毫無察覺。
10月12日凌晨,日軍在海軍第五艦隊數十艘軍艦和100余架飛機掩護下,分別乘約300艘登陸艦艇突然在大亞灣強行登陸。中國守軍未作多少抵抗即撤退。當日,日本首相兼外相近衛照會各國大使,宣布日本在華南戰事開始,要求各國避免一切援華行動。10月13日,國民黨中央發表《告廣東全省軍民書》,號召團結一致,抗擊日軍,保衛廣州。
10月13日,日軍連續攻陷淡水、稔山,16日佔惠陽,爾后主力沿廣州惠陽公路進攻,相繼佔領博羅、增城和從化,一部沿樟木頭至東莞公路進攻。17日,廣州各界人民7萬多人舉行游行,決心保衛廣州。此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才匆匆忙忙從第九戰區抽調第六十四、第六十六軍馳援廣東,以遲滯日軍前進,但未等該援軍到達,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即已於10月21日奉命放棄廣州。23日,珠江口的虎門要塞失守,日軍隨即佔領中山、順德、佛山、三水及深圳等地,控制了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主要地區。
對於第四戰區輕棄廣州,中外各界人士反響強烈。國民政府駐美大使10月23日致蔣介石的電報稱:“廣州不戰而陷,國外感想甚惡。”廣州作戰是在武漢會戰期間進行的。日軍佔領廣州,控制了華南的部分地區,並為其以后的南進作戰,建立了一個前進的基地。廣州失陷,使中國失去了重要的國際物資輸入線,給持久抗戰造成了新的困難。
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至1938年10月武漢廣州失守,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實施全面戰略進攻,中國進行全國范圍的戰略防御。擔負抗擊日軍戰略進攻正面作戰的國民黨軍隊,雖由於戰略指導的某些失誤,進行單純的陣地防御,未充分發動民眾參戰,喪失了大片國土和城市。但廣大愛國官兵出於民族義憤,不惜流血犧牲,進行頑強的作戰,給敵人以相當大的打擊,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幾個月滅亡中國的夢想,並保存了中國軍隊的主力,這就為相持階段進一步消耗日軍的兵力、在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奠定了基礎。
![]() |
相關專題 |
· 圖書連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