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絕不投降——重訪二戰東方主戰場(重慶篇)【2】

2015年07月20日09:28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絕不投降 ——重訪二戰東方主戰場(重慶篇)

回頭望了一眼,從此陰陽兩隔

斯科特拍攝的這次轟炸,僅是日軍連續6年對重慶轟炸無數次中的一次。

50歲的重慶西南大學教授潘洵告知,他從讀博士開始,著力收集和整理國內外有關抗戰時期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各類資料,如今主持編纂的《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史料匯編》已達100本。

史實在今闡述,依然震撼人心。

從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轟炸最激烈的是1939年、1940年和1941年。隨著歐戰爆發,日軍為“徹底摧毀中國的抗戰意志”“盡快結束中日戰爭”,開始了無差別轟炸。

所謂“無差別轟炸”,就是不區分軍事設施和民用設施、不區分戰斗人員與非戰斗人員的狂轟濫炸﹔還採取了“疲勞轟炸”戰術,即一波炸完,警報剛剛解除,百姓才從防空洞出來透氣,結果第二波又來……

1939年5月3日午間,日機首次使用燃燒彈轟炸重慶,投炸彈98枚,燃燒彈68枚。炸死673人,炸傷350人,炸毀燒毀房屋1068棟。翌日,27架轟炸機再次轟炸,輪番投彈達1個多小時。國泰電影院中彈,200多名觀眾被當場炸死炸傷。轟炸共計炸死3318人,炸傷1973人。

……

1940年8月9日,日機90架分兩批人從江北襲入市空,投下炸彈,燃燒彈300余枚,市區朝天門、行街、儲奇門等地被炸,253人死亡。

……

1941年6月5日,當天傍晚6時18分,24架日機分3批夜襲重慶,空襲時間達5小時9分,導致十八梯、石灰市、演武廳3處大隧道內發生嚴重窒息踩踏事件,稱“六五慘案”——重慶大轟炸中間接死於轟炸人數最多的一次,震驚中外。至今,未有確切的遇難者數字。

……

這些數字后,是難以磨滅的記憶。

84歲的重慶市民粟遠奎,不想讓后代忘記那段歷史﹔7歲的往事,已講述多次。當晚飯后,碗還沒來得及洗,警報拉響。父母收拾了東西,帶領全家進入離家最近的較場口隧道防空洞,並很快進入隧道深處。

因為是晚上,渡船已經停運,人們來不及走水路疏散,全都聚集到城區的防空洞。父親開始感到悶得難受,帶著孩子們試圖向隧道口移動。兩股相沖的人流將一家人擠散。起初,粟還聽得見父母的叫喊,但很快被人流擠到隧道口的拐彎處就再也無法移動。等到第二天,被救援人發現時,他醒來,以為“身邊的人都睡著了”。

那天,姐姐沒有找到。

重慶市民彭胤霞的母親如今已去世。她說母親生前幾乎不提1941年6月5日的事,她隻知道,母親那晚因為窒息的人群被摳瞎了眼睛。

潘洵的學生採訪到一位幸存者,為了叫回在河邊玩耍的弟弟,父母囑哥哥去找,哥哥踏出家門后回頭望了一眼父母,3秒后,家裡被炸,從此陰陽兩隔。

這就是“苦干”,中國人與生俱來的精神

站在當年斯科特拍攝轟炸的位置,向北望,當年滿目瘡痍的“渝中半島”,如今已是高樓成群,大橋飛架南北。

斯科特在旁白中不斷追問——為什麼?為什麼力量如此懸殊,中國卻始終不被戰勝?

他自己又做了回答:“轟炸摧毀了這個國家,但轟炸能擊垮建立這個國家的人嗎?他們擁有強大的內心,我們看到中國是如何抗敵,時刻創造著奇跡。這就是‘苦干’,刻苦地奮斗。中國人與生俱來的精神,深入在他們的靈魂與命運之中,永垂不朽。”

六五慘案遺址的紀念展廳裡,挂著一幅照片——一位居民在一座毀了一半的牆上刷標語,“愈炸愈強”。

自來水公司和電力公司的工人,警報還沒解除就搶修水電設施﹔校舍廠房被炸毀,師生和工友隨炸隨修。

斷壁殘垣中,工廠繼續開工,孩子繼續讀書。

斯科特拍攝到的戰時兒童保育院內,年齡大小不等的孩子一起洗澡、剪發、吃飯、睡覺。保育院不是辦在廟宇裡,就是辦在祠堂中。教職人員有的隻有微薄薪水,有的隻管飯不給工資。

潘洵說,轟炸之后,全城停電,當時在一些背街小巷,由於路黑,不少人家在家門口都點上一展煤油燈,方便行人,當時稱“太平燈”。

西南大學一位老校長到川北訪問老農,看到老農生活艱辛,卻將好的糧食捐出,自家隻吃粗糧。問其原因,老農說,希望這些糧食給前線的士兵吃飽肚子,我們在后方,餓一點不要緊。

《苦干》是於1941年6月在美國公映的。那時,離“珍珠港事件”發生還有半年,美國民眾對中國的抗戰不了解也不關心。

但紀錄片中的鏡頭喚醒了他們。一些觀影后的美國青年,報名參加飛虎隊,願以實際行動與中國人民一起抗戰。

《時代周刊》1941年6月14日報道稱:“所看到的英勇和善良的中國人民,美國影迷從未見過,也從來沒有了解過。”“最后20分鐘向人們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有電影都沒能拍攝到的令人恐怖的大轟炸場景。”

《紐約時報》6月24日的報道寫道:“這樣肆無忌憚的恐怖場面,所帶來的痛苦甚至超過我們所看到的倫敦大轟炸破壞。”

1941年元旦,在白宮,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原本隻准備看20分鐘,但是一坐下就一直看到了結束。他書寫了《致重慶市民的紀念狀》卷軸贈予重慶,其中稱“當該市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襲時,人民堅定鎮靜,不被征服,足証恐怖主義對於爭取自由之民族,不能毀滅其精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